一种人力助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187677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9 10: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康复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人力助行装置,包括对称设置在左右两侧的两个单拐,单拐包括支腿,支腿上固定有腋托和把手,人力助行装置还包括将两个单拐连接起来的中间连接机构,中间连接机构和单拐球铰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将两根独立的单拐连接在一起,在提高稳定性、充分地保证使用者的身体平衡的同时,又确保其具有相对移动的灵活性,令使用者得到有效的康复训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康复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人力助行装置。
技术介绍
帕金森症是一种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流行病学显示其患病率为15~328/10万人口,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等,具体表现为:手部在静止时会出现震颤,尤其在行走时加剧;始动困难,主动运动丧失;姿态反射消失,步态慌张,不易维持身体的平衡。除了药疗和理疗之外,现有的医疗技术主要从积极进行运动功能训练、尽力改善运动、平衡和协调功能着手。此外,某些伤者由于局部部位的力量薄弱而无法正常地行走,也需要借助稳定性较高的人力助行装置进行康复训练。在现有的人力助行装置中,拐杖和助行车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单拐或双拐的稳定性差,病人可能由于一侧肢体的力量薄弱而无法保持稳定,而且对于康复训练的帮助不大;助行椅或助行车虽然稳定性极佳,但是其体积、质量较大,影响病人的使用,病人行走时的灵活性受到限制,并且空闲放置时需要占用较多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人力助行装置稳定性差,体积大和灵活性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轻便、稳定、适应性强的人力助行装置。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人力助行装置,包括对称设置在左右两侧的两个单拐,所述的单拐包括支腿,所述的支腿上固定有腋托和把手,所述的人力助行装置还包括将两个单拐连接起来的中间连接机构,所述的中间连接机构和单拐球铰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中间连接机构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在中间位置铰接,铰接处设有用于固定位置的第一固定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固定结构为连接销。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均为U形,U形的两个顶点分别连接在两侧的单拐上,U形的开口朝向人体。进一步的,所述的支腿上设有活动套筒和固定套筒,所述的支腿上设有用于固定活动套筒的第二固定结构,第一连杆一端连接在左侧单拐的固定套筒上,另一端连接在右侧单拐的活动套筒上,第二连杆一端连接在左侧单拐的活动套筒上,另一端连接在右侧单拐的固定套筒上。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固定结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支腿上的两条导轨,所述的导轨中间设有限位齿,所述的活动套筒外部设有挡板,所述的挡板通过和限位齿配合来固定活动套筒。进一步的,所述的限位齿等间距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的支腿底部设有防滑套。有益效果:(1)将两根独立的单拐连接在一起,在提高稳定性、充分地保证使用者的身体平衡的同时,又确保其具有相对移动的灵活性,令使用者得到有效的康复训练;(2)两个单拐的间距可根据使用者的体形进行适当的调整,适用于使用者的多种需求,闲置时两单拐还可以完全并拢,节省存放空间;(3)滑动套筒采用限位齿进行定位,变化范围广,强度大,定位稳定,不会出现晃动,使用过程安全可靠。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总体组成拆分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单拐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支腿示意图;图4是限位齿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活动套筒在支腿导轨上定位的配合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固定套筒在支腿上定位的配合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连杆与套筒的球铰配合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两根连杆交叉连接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人力助行装置的展开状态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人力助行装置的并拢状态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人力助行装置辅助行走过程的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人力助行装置辅助行走过程的俯视图。其中,1、第一连杆,2、第二连杆,21、球体,3、连接销,4、支腿,41、导轨,42、限位齿,5、腋托,6、把手,7、活动套筒,71、球铰套,8、挡板,9、固定套筒,10、紧定螺钉,11、防滑套。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5,一种人力助行装置,包括对称设置在左右两侧的两个单拐,单拐包括支腿4,支腿4上固定有腋托5和把手6,支腿4底部设有防滑套11,人力助行装置还包括将两个单拐连接起来的中间连接机构,中间连接机构和单拐球铰连接,中间连接机构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连杆1和第二连杆2,第一连杆1和第二连杆2在中间位置铰接,铰接处设有用于固定位置的第一固定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结构为连接销3,以确保在使用装置的过程中,两根连杆之间的夹角保持不变,即两者之间不发生相对转动。第一固定结构也可以采用连杆和螺钉的形式,只要能实现既能固定第一连杆1和第二连杆2的位置又能松开的结构均可以。支腿4上设有活动套筒7和固定套筒9,支腿4上设有用于固定活动套筒7的第二固定结构,第一连杆1一端连接在左侧单拐的固定套筒9上,另一端连接在右侧单拐的活动套筒7上,第二连杆2一端连接在左侧单拐的活动套筒7上,另一端连接在右侧单拐的固定套筒9上。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结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支腿4上的两条导轨41,导轨截面为矩形,导轨41中间等间距地设有限位齿42,其齿厚和齿距由强度条件决定。活动套筒外部设有挡板8,活动套筒7安装在导轨41上,挡板8通过和限位齿42配合来固定活动套筒7,具体的,挡板8经过活动套筒7上的限位孔插入两相邻限位齿41中间的间隙中,实现活动套筒7的固定。调整活动套筒7的位置时,需要先拔出挡板8,将活动套筒调整至所需位置后,再将挡板8插入。第二固定结构也可以只使用一个紧定螺钉来替代,只要能将活动套筒7在支腿4上相对滑动的位置固定住即可。如图8,第一连杆1和第二连杆2均为U形,U形的开口朝向人体,保证不对使用者的运动产生干涉。如图6所示,固定套筒9由两只紧定螺钉10固定在支腿4上,固定套筒9的安装位置应与导轨41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证整个装置的稳定性。如图7所示,连杆2的球铰21可在活动套筒7的球铰套71内相对转动,使连杆2与支腿4之间存在一个转动的自由度。连杆1、连杆2与活动套筒7、固定套筒9之间分别采用相同的球铰配合方式,因此被连杆连接的两个单拐之间可以相对转动,其回转半径与连杆的长度有关,且旋转角度的范围受到球铰套71的几何尺寸限制。如图9和图10所示,沿着两个单拐上的导轨41同步地移动活动套筒7的位置,即改变活动套筒7与固定套筒9的距离,使得第一连杆1和第二连杆2产生相对转动,通过这种方式可将两单拐的间距调整到令使用者舒适的最佳值。两单拐间距的调整范围由导轨41的起点和终点位置决定,当活动套筒7调至导轨41的最低点时(见图9),两单拐的间距达到最大,可满足使用者的极限需求;当活动套筒7调至导轨41的最高点时(见图10),两单拐完全收拢,可以节省存放的空间。如图11和图12所示,两个单拐之间可以相对移动,使用者借助本专利技术行走的具体过程为:使用者先使一侧的单拐向前移动一段距离,而后将同一侧的腿脚也向前移动一段距离;站定之后,再使另一侧的单拐向前移动一段距离,而后,与之同侧的腿脚也跟着移动距离。如此重复,就可以辅助使用者实现行走的动作。应当理解,以上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由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人力助行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力助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设置在左右两侧的两个单拐,所述的单拐包括支腿(4),所述的支腿(4)上固定有腋托(5)和把手(6),所述的人力助行装置还包括将两个单拐连接起来的中间连接机构,所述的中间连接机构和单拐球铰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力助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设置在左右两侧的两个单拐,所述的单拐包括支腿(4),所述的支腿(4)上固定有腋托(5)和把手(6),所述的人力助行装置还包括将两个单拐连接起来的中间连接机构,所述的中间连接机构和单拐球铰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力助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连接机构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连杆(1)和第二连杆(2),所述的第一连杆(1)和第二连杆(2)在中间位置铰接,铰接处设有用于固定位置的第一固定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人力助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固定结构为连接销(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人力助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连杆(1)和第二连杆(2)均为U形,U形的两个顶点分别连接在两侧的单拐上,U形的开口朝向人体。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人力助行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永志贝绍轶汪伟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理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