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电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67889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3 14: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电头,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包括能接纳集电杆顶端的支座,用于对所述集电杆进行固定和精准定位,旋转组件与所述支座活动连接,所述旋转组件能够与所述支座进行相对转动,以满足不同角度的搭线需求,所述旋转组件顶端与导靴轴接,所述导靴能够随着线网高度的变化进行调整,所述导靴与所述支座之间连接有导线,导靴通过碳刷获取电流,经过所述导线将电流传导至所述支座,进而传导至所述集电杆,通过以上技术方案,能够提升集电头与线网连接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提升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无轨电车上集电杆与线网相接的集电头
技术介绍
集电杆是无轨电车车顶上从架空电缆取得电力的设备,支架与集电杆通过弹簧牵拉,弹簧的张力把集电杆拉起,与架空线紧密接触。集电杆的端部被称为集电头,集电头通过碳刷依靠摩擦从线网上获取电力。目前集电杆的集电头与集电杆绝缘,导电线在导靴上固定,通过集电杆内导入车内的用电系统,当车辆以较高速度在弯道行驶,使集电头以较高速度经过架空线急弯处时,现有集电头由于灵敏性较差,连接不稳极容易造成集电头脱线,脱线后容易与供电线网发生碰撞,对周围环境构成威胁;另外现有集电头与集电杆的联接固定采用压紧方式,可靠性差。基于以上原因,如何使集电头能够安全稳定高效地导电,成为本技术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电头,利用旋转组件使所述导靴能够灵活转动,同时导靴能够提供向上的推力,使碳刷始终保持与线网的紧密接触,并采用全新结构使支座能够对集电杆进行稳定定位,通过支座向集电杆稳定导电。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集电头,包括能接纳集电杆顶端的支座,用于对所述集电杆进行固定和精准定位,旋转组件与所述支座活动连接,所述旋转组件能够与所述支座进行相对转动,以满足不同角度的搭线需求,所述旋转组件顶端与导靴轴接,所述导靴能够以轴为支点进行前后摆动,能够随着线网高度的变化进行调整,所述导靴与所述支座之间连接有导线,导靴通过碳刷获取电流,经过所述导线将电流传导至所述支座,所述支座为导体,通过所述支座能将电流传导至所述集电杆。作为一种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旋转组件包括主体,在所述支座上开设有通道,将所述主体插入至所述通道内,所述主体与所述通道内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所述主体能够在所述通道内进行自由转动;在所述主体的顶端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通过螺栓与所述导靴的底部相轴接,所述导靴通过围绕该轴能够进行转动;在所述主体的底端设有卡簧,通过所述卡簧能够对所述主体进行限位,防止所述主体从所述通道内脱离。作为一种优选地技术方案,在所述导靴的底部设有支柱,在所述主体上也相对设有支柱,在靠近所述导线一侧的支柱之间设有弹簧,通过所述弹簧能够对导靴向上提供一定的推力,使导靴上的碳刷能够与线网紧密接触。作为一种更为优选地技术方案,在所述导靴与所述主体相对设置的支柱上,至少有一个支柱的端面为斜面结构,由于所述导靴能够围绕轴进行转动,将支柱的一个端面设为斜面结构,能够使导靴上的支柱与主体上的支柱在接触过程中增大接触面积,同时利用支柱能够起到限位作用,控制所述导靴的转动角度。作为其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在所述导靴上设有导槽,所述导槽靠近导线的一侧较宽,另一侧相对较窄,将碳刷从较宽的一侧向较窄的一侧插入至所述导槽内,方便快捷,同时能防止脱落。作为在前述方案上进一步优化地技术方案,所述导槽的底部较宽,并向顶部相对收窄,碳刷能够被卡在所述导槽内。作为一种优选地技术方案,在所述支座上设有腔室,集电杆的端部能够插入至所述腔室内,所述支座的底部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上固定有限位板,利用所述限位板与所述集电杆的配合,能够将集电杆卡在所述腔室内。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在所述腔室的底部中心处还设有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的内层为螺纹结构,在所述集电杆的头部安装紧固件,将紧固件旋拧至所述第二腔室内,能够保证所述集电杆处于所述腔室的中心位置,达到对中目的。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支座上开设有通孔,在所述通孔上穿设有绳索,所述绳索的另一端与所述集电杆相连接,通过所述绳索能够对所述集电杆进行进一步安全锁定,防止所述集电杆从所述支座脱离后对周围环境构成安全威胁。作为一种优选地技术方案,在所述连接柱和所述导靴上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上穿设有螺栓套,所述螺栓旋拧于所述螺栓套内,通过增加螺栓与螺栓套的接触面积,能够增加螺栓连接的稳定性,有效防止从所述定位孔中脱落。作为一种改进地技术方案,在所述支座上设有挡板,所述旋转组件转动到一定角度时,所述挡板能够抵触所述支柱。作为一种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支座的背部为弧线结构,用于防止支座出现挂网现象。作为一种优选地技术方案,在所述通道的内层设有铜衬套,能够减少摩擦系数,提升所述主体转动的灵活性。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能够提升所述碳刷与线网连接的稳定性,使车辆在进行高速转弯或者变道时,线网能够与碳刷稳定连接,无需进行降速行驶;2、本技术通过采用导线将电流引入支座,利用所述支座将电流输入至所述集电杆,所述支座能够保证所述集电杆连接的稳定性,为大电压电流的传递提供保障;3、本是技术所提供的集电头灵活性较高,能满足复杂的工况需求,同时其连接稳定性高,控制精细,具有较大的市场价值。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集电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导靴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导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1、支座;101、第一腔室;102、第二腔室;103、限位板;104、通孔;105、铜衬套;2、导线;3、旋转组件;301、主体;302、承载板;303、连接柱;304、螺栓;305、螺栓套;306、支柱三;307、支柱四;308、支柱五;309、卡簧;4、导靴;401、支柱一;402、支柱二;403、导槽;5、碳刷;6、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地描述。本实施例中的整体原理结构如下:一种集电头,包括支座1,所述支座1的一端连接有集电杆,通过所述支座1能够接纳所述集电杆的端部,使其位置固定并保持稳定接触;所述支座1连接有旋转组件3,二者之间采用活动连接的方式,使得所述旋转组件3能与所述支座1进行相对转动,所述旋转组件3顶端与导靴4轴接,所述导靴4能够以轴为支点进行前后摆动,碳刷5定位于所述导靴4内,所述导靴4能够提供一定的推力使所述碳刷5与线网稳定接触,同时当线网对所述碳刷5施压时,在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所述导靴4能够起到减震缓冲作用,确保碳刷5能够与线网保持需求的接触力;在所述导靴4与所述支座1之间连接有导线2,导靴4通过碳刷5获取电流,经过所述导线2将电流传导至所述支座1,进而通过所述支座1传导至所述集电杆。图1所示的是集电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在所述支座1的一侧设有第一腔室101,所述第一腔室101的直径与集电杆的直径相一致,所述集电杆的端部能够插入至所述第一腔室101内,所述第一腔室101的壁面能够与所述集电杆紧密接触,在所述第一腔室101的底部开设有第二腔室102,所述第二腔室102带有内螺纹结构,在所述集电杆的端部连接有紧固件,将所述紧固件旋入至所述第二腔室102内,能够使所述集电杆保持处于所述第一腔室101的中心位置,同时所述第二腔室102能够为所述集电杆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电头,其特征在于,包括能接纳集电杆顶端的支座,旋转组件与所述支座活动连接,能与所述支座进行相对转动,所述旋转组件顶端与导靴轴接,所述导靴能够以轴为支点进行前后摆动,碳刷定位于所述导靴内,所述导靴能够提供推力使所述碳刷与线网稳定接触,所述导靴与所述支座之间连接有导线,导靴通过碳刷获取电流,经过所述导线将电流传导至所述支座,进而通过所述支座传导至所述集电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电头,其特征在于,包括能接纳集电杆顶端的支座,旋转组件与所述支座活动连接,能与所述支座进行相对转动,所述旋转组件顶端与导靴轴接,所述导靴能够以轴为支点进行前后摆动,碳刷定位于所述导靴内,所述导靴能够提供推力使所述碳刷与线网稳定接触,所述导靴与所述支座之间连接有导线,导靴通过碳刷获取电流,经过所述导线将电流传导至所述支座,进而通过所述支座传导至所述集电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电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包括主体,在所述支座上开设有通道,所述主体插入至所述通道内,在所述主体的顶端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通过螺栓与所述导靴的底部相接,所述主体的底端设有卡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电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靴的底部还设有支柱,在所述主体上也相对设有支柱,靠近所述导线一侧的支柱之间设有弹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集电头,其特征在于,相对设置的支柱上,至少有一个支柱的端面为斜面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集电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靴上设有导槽,所述导槽靠近导线的一侧较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庆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凯博易控驱动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