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12835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9 03: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隔离开关,隔离开关包括:绝缘筒,具有第一腔体;静触头,固定在第一腔体的顶部;导电部,设置在第一腔体中并在第一腔体中上下移动;静触座,固定在第一腔体的中部并具有供导电部穿设的第一导通孔,静触座的外壁上设有朝向绝缘筒的外部延伸的伸出部;接地绝缘筒,接地绝缘筒的上端连接在绝缘筒的下端,接地绝缘筒具有第二腔体,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连通;接地静触座,固定在第二腔体中,其中,导电部在第一腔体中移动导通静触头和静触座以使隔离开关合闸,或者导电部在第一腔体中移动导通静触座和接地静触座以使隔离开关分闸。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固体隔离开关结构复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气开关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隔离开关
技术介绍
目前,35kv电压等级环网柜,隔离开关多为SF6充气式的隔离开关。传统的固体绝缘隔离开关包括隔离刀、动静触头、绝缘子及金属框架。真空管等部件安装在固体绝缘装置的内部,进线套管和出线套管一般都放置于上方和下方,来实现与母线和电缆的连接。通过隔离刀的分合实现主回路的合闸和接地操作。这种刀合式的隔离开关在合分过程中,要保证电气安全距离,无疑会占用横向纵向的范围。上述开关的固封环氧的体积相对较大,增加了开关的装配难度,合分闸费力且过程激烈,容易损伤开关本体。而且增加了环氧树脂用料,大大地增加了成本。同时,主回路合闸或接地时,隔离刀等金属装配件与真空管动端连接处或接地静触头连接处,在同一绝缘装置内部容易出现两导体相互影响导致的电场分布不均,局部场强增大等现象,加大了周围环境的危险系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离开关,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固体隔离开关结构复杂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隔离开关,包括:绝缘筒,具有第一腔体;静触头,固定在第一腔体的顶部;导电部,设置在第一腔体中并在第一腔体中上下移动;静触座,固定在第一腔体的中部并具有供导电部穿设的第一导通孔,静触座的外壁上设有朝向绝缘筒的外部延伸的伸出部;接地绝缘筒,接地绝缘筒的上端连接在绝缘筒的下端,接地绝缘筒具有第二腔体,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连通;接地静触座,固定在第二腔体中,其中,导电部在第一腔体中移动导通静触头和静触座以使隔离开关合闸,或者导电部在第一腔体中移动导通静触座和接地静触座以使隔离开关分闸。进一步地,第一腔体和/或第二腔体的内周面上具有防爬电结构,防爬电结构为沿绝缘筒的轴线方向交替形成在第一腔体和/或第二腔体的内周面上的凹部和凸部。进一步地,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一屏蔽筒,第一屏蔽筒嵌设在绝缘筒中并位于静触头的下方。进一步地,第一屏蔽筒的上端设有沿第一屏蔽筒的径向朝向第一屏蔽筒的中部延伸的径向屏蔽部,径向屏蔽部与静触头的下端面抵接,第一屏蔽筒的下端向内弯曲形成钩部。进一步地,静触头的下端具有导通凹槽,导电部的上端伸入导通凹槽并与导通凹槽配合。进一步地,导通凹槽的内壁上设有第一环形凹槽,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一弹性触指,第一弹性触指设置在第一环形凹槽中。进一步地,隔离开关还包括绝缘密封部,绝缘密封部设置在绝缘筒的下端与接地绝缘筒的上端之间。进一步地,绝缘密封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环体和第一筒体,第一环体位于绝缘筒的下端面和接地绝缘筒的上端面之间,接地绝缘筒的上端面上设有伸入第一腔体中的伸入筒,第一筒体位于绝缘筒的内壁和伸入筒之间。进一步地,绝缘密封部还包括第二环体,第二环体连接在第一筒体的上端,绝缘筒的内周面具有与第二环体配合的止挡面。进一步地,接地静触座的外壁上设有沿接地绝缘筒的径向朝向接地绝缘筒的外部延伸的接地连接部。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隔离开关包括绝缘筒和接地绝缘筒,导电部在绝缘筒内向上移动时,导电部导通静触头和静触座使得隔离开关合闸;导电部在绝缘筒内向下移动时,导电部导通静触座和接地静触座使得隔离开关分闸。上述隔离开关在合分过程中,只占用纵向的空间,结构简单,减少了整体开关的体积。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隔离开关的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隔离开关的接地绝缘部的剖面示意图;以及图3示出了图1的隔离开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绝缘筒;11、上绝缘筒;12、下绝缘筒;13、防爬电结构;21、静触头;211、第一环形凹槽;22、导电部;23、静触座;231、第二环形凹槽;24、伸出部;30、接地绝缘筒;41、接地静触座;411、第三环形凹槽;42、接地连接部;51、第一屏蔽筒;52、第二屏蔽筒;53、第三屏蔽筒;54、第二屏蔽环;71、第一密封部;711、第一筒段;712、第二筒段;713、第三筒段;714、止挡环;715、第四筒段;72、第二密封部;73、绝缘密封部;731、第一环体;732、筒体;733、第二环体;734、第二筒体;80、接地绝缘部;81、接地绝缘筒;811、第一直筒段;812、第一锥筒段;813、第二锥筒段;814、第二直筒段;815、第三直筒段;82、接地连接柱;83、接地屏蔽筒;84、屏蔽筒;85、第一屏蔽环;91、驱动杆;100、接地层。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隔离开关包括绝缘筒10、静触头21、导电部22、静触座23、接地绝缘筒30和接地静触座41。绝缘筒10具有第一腔体,静触头21固定在第一腔体的顶部,导电部22设置在第一腔体中并在第一腔体中上下移动,静触座23固定在第一腔体的中部并具有供导电部22穿设的第一导通孔,静触座23的外壁上设有朝向绝缘筒10的外部延伸的伸出部24,接地绝缘筒30的上端连接在绝缘筒10的下端,接地绝缘筒30具有第二腔体,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连通,接地静触座41固定在第二腔体中。其中,导电部22在第一腔体中移动导通静触头21和静触座23以使隔离开关合闸,或者导电部22在第一腔体中移动导通静触座23和接地静触座41以使隔离开关分闸。应用本实施例的隔离开关,隔离开关包括绝缘筒10和接地绝缘筒30,导电部22在绝缘筒10内向上移动时,导电部22导通静触头21和静触座23使得隔离开关合闸;导电部22在绝缘筒10内向下移动时,导电部22导通静触座23和接地静触座41使得隔离开关分闸。上述隔离开关在合分过程中,只占用纵向的空间,结构简单,减少了整体开关的体积。可选地,导电部22为导电套筒,导电套筒的一端处固定设有螺母,螺母与驱动杆91螺纹连接,驱动杆91为螺杆。驱动杆91转动带动螺母在驱动杆91上上下移动。导电套筒的外表面上设有限位凹槽,限位凹槽沿导电套筒的延伸方向延伸,静触座23的内表面上设有限位柱,限位柱与限位凹槽配合,这样可以限制螺母和导电套筒的转动,还可以导向的作用。可选地,第一腔体和/或第二腔体的内周面上具有防爬电结构13,防爬电结构13为沿绝缘筒10的轴线方向交替形成在第一腔体和/或第二腔体的内周面上的凹部和凸部。也就是说,在绝缘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筒(10),具有第一腔体;静触头(21),固定在所述第一腔体的顶部;导电部(22),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中并在所述第一腔体中上下移动;静触座(23),固定在所述第一腔体的中部并具有供所述导电部(22)穿设的第一导通孔,所述静触座(23)的外壁上设有朝向所述绝缘筒(10)的外部延伸的伸出部(24);接地绝缘筒(30),所述接地绝缘筒(30)的上端连接在所述绝缘筒(10)的下端,所述接地绝缘筒(30)具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接地静触座(41),固定在所述第二腔体中,其中,所述导电部(22)在所述第一腔体中移动导通所述静触头(21)和所述静触座(23)以使所述隔离开关合闸,或者所述导电部(22)在所述第一腔体中移动导通所述静触座(23)和所述接地静触座(41)以使所述隔离开关分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
绝缘筒(10),具有第一腔体;
静触头(21),固定在所述第一腔体的顶部;
导电部(22),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中并在所述第一腔体中上下移动;
静触座(23),固定在所述第一腔体的中部并具有供所述导电部(22)穿设的第一导
通孔,所述静触座(23)的外壁上设有朝向所述绝缘筒(10)的外部延伸的伸出部(24);
接地绝缘筒(30),所述接地绝缘筒(30)的上端连接在所述绝缘筒(10)的下端,
所述接地绝缘筒(30)具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接地静触座(41),固定在所述第二腔体中,
其中,所述导电部(22)在所述第一腔体中移动导通所述静触头(21)和所述静触
座(23)以使所述隔离开关合闸,或者所述导电部(22)在所述第一腔体中移动导通所
述静触座(23)和所述接地静触座(41)以使所述隔离开关分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和/或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周
面上具有防爬电结构(13),所述防爬电结构(13)为沿所述绝缘筒(10)的轴线方向交
替形成在所述第一腔体和/或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周面上的凹部和凸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一屏蔽筒(51),
所述第一屏蔽筒(51)嵌设在所述绝缘筒(10)中并位于所述静触头(21)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筒(51)的上端设有沿所
述第一屏蔽筒(51)的径向朝向所述第一屏蔽筒(51)的中部延伸的径向屏蔽部,所述
径向屏蔽部与所述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广耀王文焦孙龙周彦昭唐晓鹏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双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