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装置、输送装置、输送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035512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5 1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抑制通过吸引部的吸引将筒体保持于插入体的外周时的筒体的褶皱。保持装置具备:插入体,其在可挠性的筒体的内侧沿其轴向被插入,在沿该轴向观察的剖面中,具有在外周形成的凹部、且包含该凹部在内的周长比该筒体的内周长;以及吸引部,其通过在上述凹部开口的孔对该筒体进行吸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保持装置、输送装置、输送方法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下述结构,即,在将一对把持臂插入于管的内侧之后,使一对把持臂的间隔略微扩大而对管进行把持。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56025号公报这里,在将插入体插入于管等筒体的内侧,通过吸引而将筒体吸附于插入体的外周,由此在插入体的外周对筒体进行保持的结构中,有时在筒体产生褶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与插入体的周长比筒体的内周短的结构相比,抑制通过吸引部的吸引而在插入体的外周对筒体进行保持时的筒体的褶皱。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具备:插入体,其在可挠性的筒体的内侧沿其轴向插入,在沿该轴向观察的剖面中,具有在外周形成的凹部、且包含该凹部在内的周长比该筒体的内周长;以及吸引部,其通过在上述凹部开口的孔对该筒体进行吸引。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所述插入体的插入方向前端部在所述剖面中为圆形。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具备:收容部,其对多个所述筒体进行收容;取出部,其从所述收容部将所述筒体取出;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保持装置,其在将所述插入体插入于利用所述取出部取出的筒体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吸引部的吸引对所述筒体进行保持;以及移动机构,其使所述插入体移动。在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中,所述收容部以装载有多个的状态收容沿轴向观察形成为扁平状的筒体,所述取出部对收容于最上方的筒体的上表面进行吸附而将所述筒体取出,在所述收容部设置有接触部,该接触部在沿所述轴向观察时所述取出部的吸附位置处于中间的两侧与所述筒体的上表面接触,使所述筒体弯曲以使其在所述筒体的取出时向上方凸出。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具有吹出部,该吹出部针对装载于所述收容部的多个所述筒体而沿它们的轴向将空气吹出。在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中,所述收容部以装载有多个的状态收容沿轴向观察形成为扁平状的筒体,所述取出部具有:第一吸附部,其具有沿一个方向配置的第一吸附面以及第二吸附面;第二吸附部,其具有吸附面;移动部,其使所述第一吸附部向第1位置和第2位置移动,所述第1位置是所述第一吸附面以及所述第二吸附面与所述筒体的上表面相对的位置,所述第2位置是所述第一吸附面与所述第二吸附部的所述吸附面相对的位置;第一吸引部,其在所述第一吸附部位于所述第1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来自在所述第一吸附面以及所述第二吸附面开口的孔的吸引而将所述筒体吸附于所述第一吸附面以所述第二吸附面,在通过从所述第1位置向所述第2位置的移动而将所述筒体取出的所述第一吸附部位于所述第2位置的状态下,使来自在所述第二吸附面开口的孔的吸引停止,在维持所述筒体向所述第一吸附面的吸附的状态下将所述筒体向所述第二吸附面的吸附解除;以及第二吸引部,其在所述第一吸附部位于所述第2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来自在所述吸附面开口的孔的吸引而将所述筒体吸附于所述吸附面,使所述筒体的将所述插入体插入一侧的轴向端部开口。在技术方案7的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吸附面的吸附面积比所述第二吸附面的吸附面积小。技术方案8的专利技术具备:从收容有多个可挠性的筒体的收容部将所述筒体取出的取出工序;在将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保持装置的插入体插入于在所述取出工序中取出的所述筒体的状态下,通过所述保持装置的吸引部的吸引而对所述筒体进行保持的保持工序;以及使在所述保持工序中对所述筒体进行保持的所述插入体移动的移动工序。在技术方案9的专利技术中,在所述收容部以装载有多个的状态收容沿轴向观察形成为扁平状的筒体,在所述取出工序中,对收容于最上方的所述筒体的上表面进行吸附而将所述筒体取出,在所述筒体的取出时,使接触部在沿所述轴向观察时针对所述筒体的上表面的吸附位置处于中间的两侧与所述筒体的上表面接触,使所述筒体弯曲以使其向上方凸出。技术方案10的专利技术具有针对装载于所述收容部的多个所述筒体而沿它们的轴向将空气吹出的吹出工序。在技术方案11的专利技术中,在所述收容部以装载有多个的状态收容沿轴向观察形成为扁平状的筒体,在所述取出工序中,将所述筒体吸附于第一吸附部的沿一个方向配置的第一吸附面以及第二吸附面而将其从所述收容部取出,在所述保持工序中,在维持所述筒体向所述第一吸附面的吸附的状态下将所述筒体向所述第二吸附面的吸附解除,且将所述筒体吸附于与所述第一吸附面相对的第二吸附部的吸附面,在使所述筒体的将所述插入体插入一侧的轴向端部开口之后,将所述插入体插入。在技术方案12的专利技术中,使用所述第一吸附面的吸附面积比所述第二吸附面的吸附面积小的所述第一吸附部。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1的结构,与插入体的周长比筒体的内周短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通过吸引部的吸引而在插入体的外周对筒体进行保持时的筒体的褶皱。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2的结构,在插入体的插入方向前端部位于比筒体的轴向一端靠轴向内侧的位置的状态下,在通过吸引部的吸引在插入体的外周对筒体进行保持的情况下,与插入方向前端部具有凹部的剖面形状的结构相比,容易使筒体的轴向一端开口。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3的结构,与插入体的周长比筒体的内周短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通过利用移动机构实现的插入体的移动对筒体进行输送时的筒体的褶皱。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4的结构,与不使筒体弯曲地将其从收容部取出的结构相比,一次从收容部取出多个筒体的情况得到抑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5的结构,与沿轴向未受到空气的吹出地将筒体取出的结构相比,一次从收容部取出多个筒体的情况得到抑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6的结构,与在第一吸附部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来自在第一吸附面以及第二吸附面开口的孔的吸引而将筒体吸附于第一吸附面以及第二吸附面的结构相比,即使在筒体的将插入体插入一侧的轴向端部开口而使得筒体的剖面变为圆形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筒体从第一吸附部脱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7的结构,与第一吸附面的吸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二吸附面的吸附面积的结构相比,即使在筒体的将插入体插入一侧的轴向端部开口而使得筒体的剖面变为圆形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筒体从第一吸附部脱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8的输送方法,与使用周长比筒体的内周短的插入体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通过插入体的移动对筒体进行输送时的筒体的褶皱。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9的输送方法,与不使筒体弯曲地将其从收容部取出的情况相比,一次从收容部取出多个筒体的情况得到抑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10的输送方法,与沿轴向未受到空气的吹出地将筒体取出的情况相比,一次从收容部取出多个筒体的情况得到抑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11的输送方法,与在使筒体的将插入体插入一侧的轴向端部开口时将筒体吸附于第一吸附面以及第二吸附面情况相比,即使在筒体的将插入体插入一侧的轴向端部开口而使得筒体的剖面变为圆形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筒体从第一吸附部脱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12的输送方法,与使用第一吸附面的吸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二吸附面的吸附面积的第一吸附部的情况相比,即使在筒体的将插入体插入一侧的轴向端部开口而使得筒体的剖面变为圆形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筒体从第一吸附部脱离。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装置的结构的斜视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覆盖辊的结构的剖面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装置的结构的正面剖面图。图4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制造装置中将管保持于容器的状态的正面剖面图。图5是表示在图4所示的制造装置中开始进行辊体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保持装置,其具备:插入体,其在可挠性的筒体的内侧沿其轴向被插入,在沿该轴向观察的剖面中,具有在外周形成的凹部、且包含该凹部在内的周长比该筒体的内周长;以及吸引部,其通过在上述凹部开口的孔对该筒体进行吸引。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9.25 JP 2015-1886841.一种保持装置,其具备:插入体,其在可挠性的筒体的内侧沿其轴向被插入,在沿该轴向观察的剖面中,具有在外周形成的凹部、且包含该凹部在内的周长比该筒体的内周长;以及吸引部,其通过在上述凹部开口的孔对该筒体进行吸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装置,其中,所述插入体的插入方向前端部在所述剖面中为圆形。3.一种输送装置,其具备:收容部,其对多个所述筒体进行收容;取出部,其从所述收容部将所述筒体取出;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保持装置,其在将所述插入体插入于利用所述取出部取出的筒体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吸引部的吸引对所述筒体进行保持;以及移动机构,其使所述插入体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所述收容部以装载有多个的状态收容沿轴向观察形成为扁平状的筒体,所述取出部对收容于最上方的筒体的上表面进行吸附而将所述筒体取出,在所述收容部设置有接触部,该接触部在沿所述轴向观察时所述取出部的吸附位置处于中间的两侧与所述筒体的上表面接触,使所述筒体弯曲以使其在所述筒体的取出时向上方凸出。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具有吹出部,该吹出部针对装载于所述收容部的多个所述筒体而沿它们的轴向将空气吹出。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其中,所述收容部以装载有多个的状态收容沿轴向观察形成为扁平状的筒体,所述取出部具有:第一吸附部,其具有沿一个方向配置的第一吸附面以及第二吸附面;第二吸附部,其具有吸附面;移动部,其使所述第一吸附部向第1位置和第2位置移动,所述第1位置是所述第一吸附面以及所述第二吸附面与所述筒体的上表面相对的位置,所述第2位置是所述第一吸附面与所述第二吸附部的所述吸附面相对的位置;第一吸引部,其在所述第一吸附部位于所述第1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来自在所述第一吸附面以及所述第二吸附面开口的孔的吸引而将所述筒体吸附于所述第一吸附面以所述第二吸附面,在通过从所述第1位置向所述第2位置的移动而将所述筒体取出的所述第一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邦彦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