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气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033672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5 09: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废气净化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废气净化装置(10)具备流动产生装置(16)和处理装置(18)。流动产生装置(16)具备被配置在筒状的外壳(12)的内侧的放电用电极(20),所述外壳(12)形成包含颗粒状物质的废气的流道,并且该放电用电极(20)被构成为,通过电压施加而使从该放电用电极侧朝向所述外壳侧的流动产生。处理装置(18)在该流动产生装置(16)的放电用电极(20)与外壳(12)之间具备放电部件(30)。放电部件(30)具备至少一部分被电介质(30e)覆盖的第一电极(30d)。处理装置(18)能够通过对于第一电极(30d)的电压施加从而在外壳(12)内的电介质(30e)的外侧处使臭氧等的促氧化成分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包含颗粒状物质的气体所流动的通道中对该颗粒状物质进行处理的废气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2009-112916号公报中,公开了用于对工业废气、汽车、机械(包括内燃机)等的废气中所述包含的颗粒状物质(颗粒物(PM))进行处理的废气净化装置的一个示例。日本特开2009-112916号公报的废气净化装置具有呈筒状的外壳、由沿着外壳的内侧而被配置的集尘极和集尘过滤层构成的集尘过滤装置、被设置在该集尘过滤装置的内侧并被配置在包含颗粒状物质的废气的流道的中央部的放电极。放电极具有沿着外壳的中心轴线延伸的主部、从该主部分别向与外壳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突出的多个突出部。此外,集尘极具有导电性,并被构成为通过外壳而接地。根据日本特开2009-112916号公报的记载,通过向放电极施加高电压从而在放电极的突出部的周围产生电晕放电,并通过该电晕放电而使废气中的颗粒状物质带电。带电后的颗粒状物质能够通过库伦力而朝向作为对置的电极的集尘极流动。其结果为,在与废气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废气净化装置(10、110),具备:流动产生装置(16),其具备被配置在筒状的外壳(12)的内侧的放电用电极(20),所述外壳(12)形成包含颗粒状物质的废气的流道,并且,该放电用电极被构成为,通过电压施加而使从该放电用电极侧朝向所述外壳侧的流动产生,处理装置(18),其具备被配置在该流动产生装置的所述放电用电极与所述外壳之间的放电部件(30),并且,该放电部件具备至少一部分被电介质(30e)覆盖的第一电极(30d),该处理装置被构成为,通过对于所述第一电极的电压施加从而在所述外壳内的所述电介质的外侧处使促氧化成分产生。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2.02 JP 2014-2440731.一种废气净化装置(10、110),具备:
流动产生装置(16),其具备被配置在筒状的外壳(12)的内侧的放电用
电极(20),所述外壳(12)形成包含颗粒状物质的废气的流道,并且,该放
电用电极被构成为,通过电压施加而使从该放电用电极侧朝向所述外壳侧的
流动产生,
处理装置(18),其具备被配置在该流动产生装置的所述放电用电极与所
述外壳之间的放电部件(30),并且,该放电部件具备至少一部分被电介质
(30e)覆盖的第一电极(30d),该处理装置被构成为,通过对于所述第一电
极的电压施加从而在所述外壳内的所述电介质的外侧处使促氧化成分产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外壳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导电性,
所述流动产生装置被构成为,通过电压施加而使所述放电用电极与所述
外壳之间产生电位差,
所述处理装置被构成为,通过电压施加而使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外壳之
间产生电位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废气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处理装置包括多个处理部,且各个处理部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放电部
件,
向该多个处理部中的第一处理部内的所述放电部件的电压施加,在未对
该多个处理部中的第二处理部内的所述放电部件实施电压施加时被执行。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废气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放电部件在所述电介质的外侧,包括具有水分保持功能以及颗粒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杉本和大水野彰高岛和则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