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12187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4 17: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取暖器,其中,取暖器包括壳体和收容于所述壳体的收容腔内的加热件;所述壳体的下部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壳体的上部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壳体的中部高于所述加热件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进风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第二进风口开设在换热器的上方,使得室温气体与换热后的高温气体混合,并一起从出风口排出,有效的降低了换热后的高温气体和壳体顶部的温度,从而避免了用户被吹出的高温气体或者壳体烫伤的现象出现;在提高用户使用取暖器安全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出风量。对衡式取暖器采用自然对流散热方式,无噪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取暖器
,特别涉及一种取暖器。
技术介绍
由于对衡式取暖器内部风道面积通常较小,导致发热器对取暖器外壳的热辐射作用很强,使得取暖器外壳的表面温度较高。取暖器的出风口开设在外壳上,当换热后的热风从出风口吹出时,取暖器顶部的表面温度通常较高,有烫伤用户的风险,不利于用户安全的使用对衡式取暖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取暖器,旨在提高用户使用对衡式取暖器的安全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取暖器,包括壳体和收容于所述壳体的收容腔内的加热件;所述壳体的下部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壳体的上部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壳体的中部高于所述加热件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进风口。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前壳、后壳、顶盖和底盘,所述第一进风口开设在所述后壳的下部和/或所述底盘上,所述第二进风口开设在所述前壳和/或后壳的中部,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所述前壳的上部和/或顶盖上。优选地,所述加热件距所述前壳的距离与距所述后壳的距离相当,所述第一进风口对应所述加热件开设在所述后壳的下部和/或所述底盘上。优选地,自所述第二进风口的边缘向所述收容腔内延伸有导流件,所述导流件的自由端由下往上延伸。优选地,所述导流件与所述第二进风口所在的平面呈夹角设置,所述夹角的范围在20°至70°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二进风口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导流件的宽度与所述第二进风口的宽度相当。优选地,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进风口排列形成进风区域。优选地,所述进风区域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加热件的长度方向相同,且所述进风区域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加热件的长度。优选地,所述第二进风口沿所述加热件的长度和/或宽度方向均匀的分布在所述进风区域内。优选地,所述导流件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周边的壳体一体设置。优选地,所述导流件包括导风部和设置在所述导风部的左端和/或右端的阻挡部,所述导风部与所述第二进风口下缘的壳体连接,设置在所述左端的所述阻挡部连接所述左端和所述第二进风口的左缘的壳体,设置在所述右端的所述阻挡部连接所述右端和所述第二进风口的右缘的壳体。优选地,所述第二进风口的面积设置为可调。本技术,通过将第二进风口开设在换热器的上方,使得室温气体与换热后的高温气体混合,并一起从出风口排出,有效的降低了换热后的高温气体和壳体顶部的温度,从而避免了用户被吹出的高温气体或者壳体烫伤的现象出现;在提高用户使用取暖器安全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出风量。对衡式取暖器采用自然对流散热方式,无噪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取暖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取暖器的后壳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号说明: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提出一种取暖器。参照图1,图1为本技术取暖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建立三维坐标,坐标中的上、下、左、右、前、后分别代表空间的六个方向,对应本申请中,分别代表取暖器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其中,上下方向又为取暖器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又为取暖器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又为取暖器的厚度方向。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该取暖器包括壳体100和收容于所述壳体100的收容腔内的加热件。所述壳体100的下部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21,所述壳体100的上部开设有出风口111,所述壳体100的中部高于所述加热件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进风口122。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取暖器为对衡式取暖器,在加热件的作用下,取暖器风道内的空气被加热。气体受热后膨胀,使得高温气体的密度小于常温气体的密度,从而使得高温气体往上流动。其中,加热件可以为电加热件也可以为换热器等。出风口111在壳体100上部,出风口111开口形式优选百叶窗、开缝或圆形、椭圆形开孔结构。第二进风口122距离壳体100底部的高度与壳体100总高度(如图1所示,高度指坐标中的上下方向,即为常规使用取暖器时的垂直方向)之比为0.4~0.75,第二进风口的开口形状不做特殊限定,只需能供风通过即可,如第二进风口为横向窄缝或者圆形、椭圆形开孔结构均可。取暖器腔内热空气具有向上的流速,静压较小,根据文丘里效应,取暖器背面外侧的冷空气通过第二进风口122被抽吸进入取暖器内部。由于第二进风口122开设在换热器的上方,使得从第二进风口122流入的空气不与加热件换热。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21进入壳体100,且和加热件换热后沿风道向上流动;从第二进风口122流入的空气与换热后的热空气混合,一起从出风口111流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进风口122的进风面积可设置为可调。即,对应第二进风口122设置挡板,通过控制挡板的位置来控制第二进风口122的进风面积,从而控制第二进风口122的进风量,控制混合时冷热空气的比例,从而达到控制出风口出风温度的目的。其中,挡板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收容于所述壳体的收容腔内的加热件;所述壳体的下部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壳体的上部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壳体的中部高于所述加热件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进风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收容于所述壳体的收容腔内的
加热件;所述壳体的下部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壳体的上部开设有出风口,
所述壳体的中部高于所述加热件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进风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前壳、后壳、
顶盖和底盘,所述第一进风口开设在所述后壳的下部和/或所述底盘上,所述
第二进风口开设在所述前壳和/或后壳的中部,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所述前壳的
上部和/或顶盖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距所述前壳的
距离与距所述后壳的距离相当,所述第一进风口对应所述加热件开设在所述
后壳的下部和/或所述底盘上。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
二进风口的边缘向所述收容腔内延伸有导流件,所述导流件的自由端由下往
上延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与所述第二进
风口所在的平面呈夹角设置,所述夹角的范围在20°至70°之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风口的长度方
向与所述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宝赵中闯王祺志王文鹏郭庭辉陈小潭
申请(专利权)人: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