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不同钢筋间距的模方盒安放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96654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4 01: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适用于不同钢筋间距的模方盒安放结构,包括用于放置模方盒的框体以及分别设置在框体的四个角上的拉杆,每根拉杆的下端设有一个卡手,卡手包括第一外卡条和第二外卡条,第一外卡条和第二外卡条的上端均固定在拉杆的下端,且第一外卡条和第二外卡条的上部形成一个环状结构,第一外卡条和第二外卡条的下端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并使第一外卡条和第二外卡条的下部形成八字形。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结构,能够适应较宽范围内的钢筋间距,使整个模方盒安放结构牢牢地附着在下层钢筋上,使空心板的成形质量得到保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适用于不同钢筋间距的模方盒安放结构
技术介绍
空心板内置模方盒,顾名思义,即是位于空心板的内部空间的物件,通常为柱状的泡沫,用于控制上下层钢筋的间距。而为了防止空心板内置模方盒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混凝土浇筑产生的推力而发生位移,增加固定支架来稳固内置模方盒的位置是很有必要的。现有的内置模方盒固定支架十分简易,固定支架通过绑扎或者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下层钢筋上,这种方式不仅绑扎工序较多、安装工期较长,而且绑扎过程中用到的绑扎丝或者其它工具无形中可能增加操作人员受伤的危险,同时还无法保证绑扎质量,内置模方盒的抗浮性能得不到保障,影响施工周期和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适用于不同钢筋间距的模方盒安放结构,解决目前在安放空心板内置模方盒时,存在施工效率较低,内置模方盒的稳定性得不到保证,导致施工周期和质量受影响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适用于不同钢筋间距的模方盒安放结构,包括用于放置模方盒的框体以及分别设置在框体的四个角上的拉杆,每根拉杆的下端设有一个卡手。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卡手包括第一外卡条和第二外卡条,第一外卡条和第二外卡条的上端均固定在拉杆的下端,且第一外卡条和第二外卡条的上部形成一个环状结构,第一外卡条和第二外卡条的下端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并使第一外卡条和第二外卡条的下部形成八字形;还包括第一内卡条和第二内卡条,第一内卡条的下端固定在第一外卡条上,第二内卡条的下端固定在第二外卡条上,第一内卡条的上端与第二内卡条的上端相贴。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框体包括组成上矩形框的两根第一横杆和两根第二横杆以及组成下矩形框的两根第三横杆和两根第四横杆,所述第四横杆包括两个横杆单体以及连接两个横杆单体的弹性件,两个横杆单体分别固定在两根拉杆上。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横杆包括两根横杆单体以及连接两根横杆单体的弹性件,两根横杆单体分别固定在两根竖直杆上。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弹性件为弹簧。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一左限位卡条、第二左限位卡条、第一右限位卡条以及第二右限位卡条,第一左限位卡条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外卡条上,第二左限位卡条固定在第一内卡条上,第一左限位卡条和第二左限位卡条的固定端之间的距离大于自由端之间的距离,第一左限位卡条和第二左限位卡条的自由端形成左限位口;第一右限位卡条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外卡条上,第二右限位卡条固定在第二内卡条上,第一右限位卡条和第二右限位卡条的固定端之间的距离大于自由端之间的距离,第一右限位卡条和第二右限位卡条的自由端形成右限位口。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传统框体的基础上设置了特殊结构的卡手,卡手下端形成的八字形能够适应较宽范围内的钢筋间距,即当两根钢筋之间的距离存在一定偏差时,同样能够使钢筋很好地卡入到卡手内。从而使整个模方盒安放结构牢牢地附着在下层钢筋上,消除模方盒带来的浮力影响,使空心板的成形质量得到保证。(2)本专利技术通过将两根第四横杆设计成长度可变的结构,在第四横杆的作用下,使得两个卡手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做到了弹性可变,再配合卡手本身的结构特点,进一步地增强了对不同间距钢筋的适应能力,极大地方便了卡手卡在钢筋上,提高模方盒的安装固定效率。(3)本专利技术通过增加左右限位口,当钢筋卡入到卡手内后,无论钢筋进入的是左限位口还是右限位口,都能确保钢筋不能再通过第一内卡条、第二内卡条滑出卡手,从而使得卡手能够牢牢地卡住钢筋,提高模方盒的安装稳定性,同时对后期空心板的成形质量提供保障。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的卡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2中本专利技术安装在下层钢筋上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3的卡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1、框体,2、拉杆,3、卡手,4、竖直杆,11、第一横杆,12、第二横杆,13、第三横杆,14、第四横杆,15、弹性件,31、第一外卡条,32、第二外卡条,33、第一内卡条,34、第二内卡条,35、第一左限位卡条,36、第二左限位卡条,37、第一右限位卡条,38、第二右限位卡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适用于不同钢筋间距的模方盒安放结构,包括用于放置模方盒的框体1以及分别设置在框体1的四个角上的拉杆2,每根拉杆2的下端设有一个卡手3。本实施例的卡手3包括第一外卡条31和第二外卡条32,第一外卡条31和第二外卡条32的上端均固定在拉杆2的下端,第一外卡条31和第二外卡条32呈“S”形,且相互对称,第一外卡条31和第二外卡条32的上部形成一个环状结构,第一外卡条31和第二外卡条32的下端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并使第一外卡条31和第二外卡条32的下部形成八字形结构,待卡住的钢筋位于该八字形结构内;同时,本实施例还包括第一内卡条33和第二内卡条34,第一内卡条33的下端固定在第一外卡条31上,第二内卡条34的下端固定在第二外卡条32上,第一内卡条33的上端与第二内卡条34的上端相贴,第一内卡条33和第二内卡条34的下端固定,上端为自由端。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将本专利技术放置于下层钢筋上后,待卡住的钢筋位于卡手3的下方,具体是位于卡手3下方形成的八字形结构的下方,然后下压拉杆2,使卡手3相对于钢筋向下运动,钢筋滑入第一外卡条31和第二外卡条32形成的环状结构内,并进入到第一内卡条33和第二内卡条34形成的通道内,卡手3继续向下运动,钢筋顶开第一内卡条33和第二内卡条34的上端,并完全进入到第一外卡条31、第二外卡条32、第一内卡条33以及第二内卡条34形成的密封环内,完成安装。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当模方盒受到浮力作用时,第一外卡条31和第一内卡条33形成的三叉结构或者第二外卡条32与第二内卡条34形成的三叉结构,均能很好地钩住钢筋,从而产生很好地抗浮作用,确保空心板的成形质量。整个模方盒的安装不用涉及到绑扎、焊接等繁琐工序,施工周期大大缩短。实施例2: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是,本实施例的框体1包括组成上矩形框的两根第一横杆11和两根第二横杆12以及组成下矩形框的两根第三横杆13和两根第四横杆14,所述第四横杆14包括两个横杆单体以及连接两个横杆单体的弹性件15,两个横杆单体分别固定在两根拉杆2上,优选的,弹性件15为弹簧。本实施例将两根第四横杆14设计成长度可变的结构,在第四横杆14的作用下,使得两个卡手3(位于同一根第四横杆14的两端)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做到了弹性可变,再配合卡手3本身的结构特点,进一步地增强了对不同间距钢筋的适应能力,极大地方便了卡手卡在钢筋上,提高模方盒的安装固定效率。图4中的网格状部分为下层钢筋。实施例3:如图5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适用于不同钢筋间距的模方盒安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放置模方盒的框体(1)以及分别设置在框体(1)的四个角上的拉杆(2),每根拉杆(2)的下端设有一个卡手(3)。

【技术特征摘要】
1.适用于不同钢筋间距的模方盒安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放置模方盒的框体(1)以及分别设置在框体(1)的四个角上的拉杆(2),每根拉杆(2)的下端设有一个卡手(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不同钢筋间距的模方盒安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手(3)包括第一外卡条(31)和第二外卡条(32),第一外卡条(31)和第二外卡条(32)的上端均固定在拉杆(2)的下端,且第一外卡条(31)和第二外卡条(32)的上部形成一个环状结构,第一外卡条(31)和第二外卡条(32)的下端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并使第一外卡条(31)和第二外卡条(32)的下部形成八字形;
还包括第一内卡条(33)和第二内卡条(34),第一内卡条(33)的下端固定在第一外卡条(31)上,第二内卡条(34)的下端固定在第二外卡条(32)上,第一内卡条(33)的上端与第二内卡条(34)的上端相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不同钢筋间距的模方盒安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1)包括组成上矩形框的两根第一横杆(11)和两根第二横杆(12)以及组成下矩形框的两根第三横杆(13)和两根第四横杆(14),所述第四横杆(14)包括两个横杆单体以及连接两个横杆单体的弹性件(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常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