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83952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3 15: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隔离效果好、可消除干扰的电磁隔离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放电管、电磁耦合线圈和电磁隔离线圈,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分别通过第一导线和第三导线与电磁耦合线圈的输入端连接,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设置有放电管。在第一导线上引出第二导线,第二导线的另一端与第三导线连接,第二导线上串联有第一瞬态二极管和第二瞬态二极管。电磁耦合线圈的输出端与电磁隔离线圈的一次侧线圈连接,电磁隔离线圈的二次侧线圈与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连接,电磁隔离线圈的二次侧线圈上引出接入电源的第五导线,第五导线上串联有第二电容和第三电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雷电防护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通信信号防雷设备主要采用信号浪涌保护器,信号浪涌保护器安装在信号线上,当信号线上有雷电浪涌出现时,信号浪涌保护器进行动作,从而泄放雷电浪涌。但信号浪涌保护器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信号浪涌保护器自身允许通过的流量小,残压高,容易受地线干扰和线间串扰,保护效果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残压小、抗干扰能力强的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本技术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包括放电管、第一瞬态二极管、第二瞬态二极管、电磁耦合线圈和电磁隔离线圈,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分别通过第一导线和第三导线与电磁耦合线圈的输入端连接,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设置有放电管,放电管的放电端接入零电势点,在第一导线上引出第二导线,第二导线的另一端与第三导线连接,第二导线上串联有第一瞬态二极管和第二瞬态二极管,电磁耦合线圈的输出端与电磁隔离线圈的一次侧线圈连接,电磁隔离线圈的二次侧线圈分别与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连接,电磁隔离线圈的二次侧线圈上引出第五导线,第五导线的另一端接入电源,第五导线上串联有第二电容和第三电阻。本技术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其中所述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的第一输入端与电磁耦合线圈的输入端之间设置有第一电阻,第一电阻的一端与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电磁耦合线圈的输入端连接。本技术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其中所述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的第二输入端与电磁耦合线圈的输入端之间设置有第二电阻,第二电阻的一端与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电磁耦合线圈的输入端连接。本技术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其中所述电磁隔离线圈的一次侧线圈上引出第四导线,第四导线的另一端接入电源,第四导线上设置有第一电容。本技术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技术在其输入端设置有放电管,能够对雷电流进行充分泄放,保护其他电气元件。第一瞬态二极管和第二瞬态二极管起到限压作用,保护电磁耦合线圈和电磁隔离线圈进行正常工作。电磁耦合线圈对残压进行消减甚至清除,避免残压过高。电磁隔离线圈、第二电容和第一电阻能够消除地线干扰和近端串扰,起到良好的电磁隔离和滤波的作用。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起到退耦合的作用,进一步保证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不受其他信号的干扰。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的电路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的电路结构图,包括放电管G、第一瞬态二极管TVS1、第二瞬态二极管TVS2、电磁耦合线圈L1和电磁隔离线圈L2。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的第一输入端1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的第二输入端2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和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一导线和第三导线与电磁耦合线圈L1的输入端连接。在第一输入端1和第二输入端2之间设置有放电管G,放电管G的放电端接入零电势点GND。在第一电阻R1和电磁耦合线圈L1之间的第一导线上引出第二导线,第二导线的另一端与第二电阻R2和电磁耦合线圈L1之间的第三导线连接,在第二导线上串联有第一瞬态二极管TVS1和第二瞬态二极管TVS2。电磁耦合线圈L1的输出端与电磁隔离线圈L2的一次侧线圈连接,电磁隔离线圈L2的二次侧线圈分别与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的第一输出端1’和第二输出端2’连接。在电磁隔离线圈L2的一次侧线圈上引出第四导线,第四导线的另一端接入电源VCC,第四导线上设置有第一电容C1,在电磁隔离线圈L2的二次侧线圈上引出第五导线,第五导线的另一端接入电源VCC,第五导线上串联有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阻R3。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通过第一输入端1、第二输入端2、第一输出端1’和第二输出端2’接入到信号线上,信号线上的雷电浪涌通过第一输入端1和第二输入端2进入到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内部,放电管G对雷电流进行泄放,使大量雷电流流入零电势点GND,剩余的雷电流依次经过电磁耦合线圈L1和电磁隔离线圈L2后从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的第一输出端1’和第二输出端2’流出。第一瞬态二极管TVS1和第二瞬态二极管TVS2起到限压作用,防止残压过大损坏电磁耦合线圈L1和电磁隔离线圈L2,电磁耦合线圈L1进行电磁耦合降低了雷电流的剩余残压,甚至对残压进行消除。电磁隔离线圈L2、第二电容C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起到电磁隔离和滤波的作用,可以消除地线干扰和近端串扰。本技术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在其输入端设置有放电管G,能够对雷电流进行充分泄放,保护其他电气元件。第一瞬态二极管TVS1和第二瞬态二极管TVS2起到限压作用,保护电磁耦合线圈L1和电磁隔离线圈L2进行正常工作。电磁耦合线圈L1对残压进行消减甚至清除,避免残压过高。电磁隔离线圈L2、第二电容C2和第一电阻R1能够消除地线干扰和近端串扰,起到良好的电磁隔离和滤波的作用。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起到退耦合的作用,进一步保证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不受其他信号的干扰。本技术结构简单、残压小、抗干扰能力强,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技术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放电管(G)、第一瞬态二极管(TVS1)、第二瞬态二极管(TVS2)、电磁耦合线圈(L1)和电磁隔离线圈(L2),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的第一输入端(1)和第二输入端(2)分别通过第一导线和第三导线与电磁耦合线圈(L1)的输入端连接,第一输入端(1)和第二输入端(2)之间设置有放电管(G),放电管(G)的放电端接入零电势点(GND),在第一导线上引出第二导线,第二导线的另一端与第三导线连接,第二导线上串联有第一瞬态二极管(TVS1)和第二瞬态二极管(TVS2),电磁耦合线圈(L1)的输出端与电磁隔离线圈(L2)的一次侧线圈连接,电磁隔离线圈(L2)的二次侧线圈分别与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的第一输出端(1’)和第二输出端(2’)连接,电磁隔离线圈(L2)的二次侧线圈上引出第五导线,第五导线的另一端接入电源(VCC),第五导线上串联有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阻(R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放电管(G)、第一瞬态二极管(TVS1)、第二瞬态二极管(TVS2)、电磁耦合线圈(L1)和电磁隔离线圈(L2),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的第一输入端(1)和第二输入端(2)分别通过第一导线和第三导线与电磁耦合线圈(L1)的输入端连接,第一输入端(1)和第二输入端(2)之间设置有放电管(G),放电管(G)的放电端接入零电势点(GND),在第一导线上引出第二导线,第二导线的另一端与第三导线连接,第二导线上串联有第一瞬态二极管(TVS1)和第二瞬态二极管(TVS2),电磁耦合线圈(L1)的输出端与电磁隔离线圈(L2)的一次侧线圈连接,电磁隔离线圈(L2)的二次侧线圈分别与通信雷电电磁隔离器的第一输出端(1’)和第二输出端(2’)连接,电磁隔离线圈(L2)的二次侧线圈上引出第五导线,第五导线的另一端接入电源(VCC),第五导线上串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仲陶冶高源李杨王东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万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