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新风装置及空调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969775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2 23: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换新风装置及空调器,换新风装置包括壳体、净化模块、换热模块、送风模块和控制模块;壳体包括室内端和室外端,室内端设置有送风面板,送风面板包括风道,送风面板包括基体和面板体,基体与面板体相对的部位形成风道外壁,面板体与基体相对的部位形成风道内壁,风道外壁与壳体内壁相接,风道外壁和风道内壁均为流线型。本发明专利技术利于壳体内的气流向室内扩散,提高了送风距离,能够快速将引入的室外新风分布至室内的各个角落,提高换新风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气处理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换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长期使用空调的状态下,室内空间处于相对密封的状态,室内空间中的氧气含量就会降低,导致用户感觉憋闷难受,需要开窗进行空气交换,增加室内氧气含量。为了不开窗换气,导致室内热量损失,现在一般通过换新风装置对室内外空气进行交换。现有的换新风装置一般安装在室外,包括壳体、新风机、浊风机和过滤净化模块,壳体并通过新风管道和浊风管道与室内相接。由于换新风装置一般安装在室外,因而需要通过较长的新风管道和浊风管道才与室内联通,而新风管道由于需要增加强度一般为螺纹状管道,螺纹装管道会导致风压损失非常严重,导致新风量较低。换新风装置在室内端设置有送风面板,现有送风面板的送风距离短,引入的室外新风聚集在新风面板处,不能够快速分布至室内的各个角落,换新风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新风装置,解决了现有换新风装置新风量低,换新风效果差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换新风装置,所述换新风装置包括壳体、净化模块、换热模块、送风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壳体包括室内端和室外端,所述室内端设置有送风面板,所述送风面板包括风道,所述送风面板包括基体和面板体,所述基体与所述面板体相对的部位形成风道外壁,所述面板体与所述基体相对的部位形成风道内壁,所述风道外壁与所述壳体内壁相接,所述风道外壁和风道内壁均为流线型。如上所述的换新风装置,所述壳体内壁与所述风道外壁相接的部位为流线型。>如上所述的换新风装置,所述风道内壁为形成在所述面板体上的丘状凸起。如上所述的换新风装置,所述风道为环形风道。如上所述的换新风装置,所述风道为对称的上下风道或左右风道。如上所述的换新风装置,所述壳体的室内端设置有外翻边,所述基体安装于所述外翻边上。如上所述的换新风装置,所述基体与面板体一体成型,所述基体与面板通过连接件连接。如上所述的换新风装置,所述基体与面板体分体成型,所述基体与面板通过卡装结构连接。基于上述换新风装置的设计,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上述的换新风装置。如上所述的空调器,所述换新风装置的控制模块与所述空调器室外机的控制模块电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换新风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包括室内端和室外端,室内端设置有送风面板,送风面板包括风道,风道外壁和风道内壁均为流线型。本专利技术壳体的压损很低,可忽略不计,大大提高新风量,提高换新风效果。送风面板风道的风道外壁和风道内壁均为流线型,利于壳体内的气流向室内扩散,提高了送风距离,能够快速将引入的室外新风分布至室内的各个角落,提高换新风效果。结合附图阅读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换新风装置的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换新风装置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换新风装置的爆炸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送风面板处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送风面板处的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端子连接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端子连接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换新风装置与空调器的接线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描述。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换新风装置,用于对室内外空气进行交换,将室外含氧量高的空气经过处理后引入室内,将室内含氧量低的空气排出室外,以保证室内气体的清新度,尤其是降低室内二氧化碳含量,提高氧气含量,保证用户的舒适度。如图4、5所示,换新风装置包括壳体1、净化模块2、换热模块3、送风模块4和控制模块7。壳体1包括室内端和室外端,室内端设置有送风面板5,送风面板5包括风道52。壳体1内的气流经过风道52流入室内。送风面板5包括基体53和面板体54,基体53与面板体54相对的部位形成风道外壁531,面板体54与基体53相对的部位形成风道内壁541,风道外壁531与壳体1内壁相接,风道外壁531和风道内壁541均为流线型,风道内壁541与风道外壁531之间形成的空间为送风面板5的风道52。空气在流线型的风道外壁531和风道内壁541的导流作用下,能够快速向室内扩散,从室外引入室内的新风快速分布至室内的各个角落,提高换新风效果。优选的,壳体1内壁与风道外壁531相接的部位也为流线型,优选为喇叭口状,相当于送风面板5风道52的延长,同时还可以减少壳体1内壁对新风的阻挡,进一步提高换新风效果。风道内壁541为形成在面板体54上的丘状凸起。丘状凸起可以将吹向面板体54上的所有气流分流至风道52内。优选的,风道为环形风道,可以实现送风面板5的四周出风。当然,风道也可根据需求分为对称的上下风道或左右风道,或者分为任意三个方向的风道。壳体1的室内端设置有外翻边111,基体53安装于外翻边111上。如图5所示,基体53与面板体54一体成型,基体53与面板体54通过连接件55连接。优选连接件55为连接筋。如图4所示,基体53与面板体54分体成型,基体53与面板体54通过卡装结构56连接。卡装结构56可以为在基体53和面板体54上的卡扣。如图1-3所示,换新风装置包括壳体1、净化模块2、换热模块3、送风模块4和控制模块7。壳体1包括位于室内的室内端和位于室外的室外端,室内端和室外端均设置有风口,壳体1内设置有净化模块2、换热模块3和送风模块4。控制模块7用于控制送风模块4的送风方向,通过控制模块7控制送风模块4的送风方向,可以实现室内外空气的互换。送风模块4包括电机41和风扇42,电机41通过电机支架43安装于壳体1内,电机41的动力输出轴与风扇42相接,电机41运行带动风扇42转动,产生气流。控制模块7输出控制信号至电机41,用于控制电机41的运转状态。其中,运转状态包括电机的正转、反转以及转速等。控制模块7用于控制电机41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例如,控制模块7控制电机41正向转动,电机41带动风扇42,风扇42转动带动空气从室外端的风口处进入壳体1,依次经过净化模块2过滤、换热模块3换热后经过室内端的风口进入室内。控制模块7控制电机41反向转动,电机41带动风扇42,风扇42转动带动空气从室内端的风口进入壳体1,依次经过换热模块3换热、净化模块2后经过室外端的风口进入室外,此时,流经净化模块2的空气还可将净化模块2过滤的杂质反吹向室外,对净化模块2进行自清洁,提高净化模块2的使用寿命。控制模块7用于控制电机41的转速,以控制换新风效率。净化模块2用于将室外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过滤净化,以滤除空气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保证进入室内空气的洁净度。净化模块2可以将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甲醛、二氧化硫等过滤;可也将空气中的颗粒污染物,如PM10、PM2.5等过滤。换热模块3,用于与流经换热模块3的空气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新风装置包括壳体、净化模块、换热模块、送风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壳体包括室内端和室外端,所述室内端设置有送风面板,所述送风面板包括风道,所述送风面板包括基体和面板体,所述基体与所述面板体相对的部位形成风道外壁,所述面板体与所述基体相对的部位形成风道内壁,所述风道外壁与所述壳体内壁相接,所述风道外壁和风道内壁均为流线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新风装置包括壳体、净化模块、换热模块、送风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壳体包括室内端和室外端,所述室内端设置有送风面板,所述送风面板包括风道,所述送风面板包括基体和面板体,所述基体与所述面板体相对的部位形成风道外壁,所述面板体与所述基体相对的部位形成风道内壁,所述风道外壁与所述壳体内壁相接,所述风道外壁和风道内壁均为流线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壁与所述风道外壁相接的部位为流线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内壁为形成在所述面板体上的丘状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为环形风道。
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飞吴洪金郭嘉兴王晓云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