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续造粒机,属于造粒机领域,连续造粒机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底部的搅拌装置、用于使得料粉沿所述壳体分散分布的布料装置以及用于喷洒溶液的喷雾装置,所述布料装置固定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喷雾装置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由所述布料装置导入的料粉沿所述壳体的内壁散落,与所述喷雾装置喷出溶液充分混合,再通过所述搅拌装置进行造粒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连续造粒机,结构紧凑,易于安装及维修,造粒圆度、紧实度优异,造粒过程安全稳定,且连续造粒机自动化程度高、效率高、耗能少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造粒机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连续造粒机。
技术介绍
造粒机是一种可将物料制造成特定形状的成型机械,常见干法造粒设备分为间隙性造粒机和连续造粒机,间隙性造粒机由于其设计原理,其料粉颗粒容易过硬,造粒方式耗能很多等原因推广有限。现有连续造粒机中,多数都是利用重力与水的配合,或者是风、料粉与水的配合,或者其他的装置滚动带动料粉运动的原理实现造粒。部分行业对造粒机的产品颗粒的圆度和硬度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建淘行业。目前市场上,用于生产的连续造粒设备所生产的的颗粒与现有的建淘行业的要求在颗粒的圆度和细分的含量上面差距较大。例如:LB公司的连续造粒生产设备存在加水不均匀,颗粒细分含量高,颗粒圆度与硬度与传统的湿法工艺对比差距较大等问题。我国咸阳院设计的干法生产线采用的是重力造粒的原理可以屏蔽掉一部分颗粒细分,但是颗粒的圆度和硬度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容易造成料粉在输送和干燥过程中破碎。目前市场上还未有发现在建陶行业可以批量用于生产的连续造粒设备。中国专利文献公开号CN1403188公开了一种连续全封闭水平刀片造粒机,造粒机整体由两台或多台刀片机串联而成,第一容器的出料口位于容器侧壁上,出料口即为第二容器的进料口并位于第二容器的顶部,通过进出料口的连接将各台容器串联成一个整体,刀片轴上水平固定有三个或更多个刀片,刀片的形状为直角梯形或直角三角形,造粒机与混料机、输送机、干燥器及分离器配合使用。这种造粒机虽然能够对解决现有造粒机的粒度太大等问题有一定的效果,但其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且需要多台驱动设备,能耗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连续造粒机,结构紧凑,易于安装及维修,造粒圆度、紧实度优异,造粒过程安全稳定,且连续造粒机自动化程度高、效率高、耗能少等特点。此外,本技术提供的连续造粒机生成的颗粒与传统的湿法造粒工艺生产的颗粒的表征特性和物理性能相近,并在部分性能上优于传统的湿法造粒工艺。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连续造粒机,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底部的搅拌装置、用于使得料粉沿所述壳体分散分布的布料装置以及用于喷洒溶液的喷雾装置,所述布料装置固定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喷雾装置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由所述布料装置导入的料粉沿所述壳体的内壁散落,与所述喷雾装置喷出溶液充分混合,再通过所述搅拌装置进行造粒运动。在本技术较佳地技术方案中,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器、与所述搅拌器动力输入端相连的第一减速电机、以及多把与所述搅拌器动力输出端相连的主刮刀,所述壳体包括位于所述壳体底部的下壳体,所述搅拌器固定在所述下壳体的外壁上,所述主刮刀位于所述壳体内部,且处于所述下壳体的上方。在本技术较佳地技术方案中,所述搅拌装置包括12把主刮刀,所述主刮刀与所述下壳体之间的间隙配置为10-20mm,角度配置为30°-45°。在本技术较佳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刮刀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副刮刀,所述副刮刀固定在所述主刮刀上,并与所述主刮刀可拆卸连接,所述副刮刀与所述下壳体之间的间隙配置为5-10mm。在本技术较佳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刮刀和所述副刮刀安装方式依据所述料粉向心加速度方向确定。在本技术较佳地技术方案中,所述喷雾装置包括喷雾器、多层喷雾管路、若干喷雾嘴以及多级离心泵,所述多级离心泵与喷雾器相连,用于溶液泵入所述喷雾器,所述喷雾器位于多层所述喷雾管路的上方,且与多层所述喷雾管路的溶液入口相连通,若干所述喷雾嘴等间距的固定在多层所述喷雾管路的内侧,并与所述壳体内部相连通。在本技术较佳地技术方案中,所述布料装置包括布料器、与所述布料器相连的第二减速电机,所述布料器固定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二减速电机位于所述布料器的上方,与所述布料器可转动连接。在本技术较佳地技术方案中,所述布料器配置为喇叭形,所述布料器的外表面设置有聚四氟乙烯层。在本技术较佳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减速电机电连接,对所述第一减速电机进行变频控制,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二减速电机电连接,对所述第二减速电机进行变频控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连续造粒机,设置了搅拌装置、用于使得料粉沿壳体分散分布的布料装置以及用于喷洒溶液的喷雾装置,由布料装置导入的料粉沿壳体的内壁散落,与喷雾装置喷出溶液充分混合,再通过搅拌装置进行造粒运动,使得料粉不经过连续造粒机的中心位置,而是在布料装置旋转的离心作用下沿壳体的内壁散落,从而避免因中心初速度低料粉不易形成颗粒和排出等缺陷。主刮刀上设置有副刮刀,能极大提供搅拌装置的搅拌效果,主刮刀与副刮刀独特安装方式能够使得搅拌效率提高,连续造粒机功率及能耗大幅度降低。第一减速电机与第二减速电机,第一减速电机与第二减速电机均采用变频减速电机,可控制各个轴实现不同的转速,可根据所需物料的总量和不同料粉配方,选择转速,使得连续造粒机能够保持长时间的运行平稳。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连续造粒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搅拌装置的局部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布料装置的局部示意图。图中:1、壳体;11、下壳体;21、搅拌器;22、第一减速电机;23、主刮刀;24、副刮刀;31、喷雾器;32、喷雾管路;33、喷雾嘴;34、多级离心泵;41、布料器;42、第二减速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连续造粒机,包括壳体1、搅拌装置、布料装置以及喷雾装置,搅拌装置位于壳体1底部,用于拨动溶液与料粉组合物进行造粒运动,布料装置固定在壳体1的顶部,并与壳体1可转动连接,在布料装置离心运动的作用下使得使得料粉沿壳体1分散开,从而避免因中心初速度低料粉不易形成颗粒和排出等缺陷。喷雾装置固定在壳体1的侧壁,喷雾装置用于喷洒溶液,能够从连续造粒机整个壳体1的多个方向喷洒溶液。由布料装置导入的料粉沿壳体1的内壁散落,与喷雾装置喷出溶液充分混合,再通过搅拌装置进行造粒运动。为了便于料粉层造粒运动中的搅拌及翻滚。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搅拌装置包括搅拌器21、第一减速电机22以及多把搅拌器21,第一减速电机22与搅拌器21动力输入端相连、多把主刮刀23均与搅拌器21动力输出端相连,呈圆周分布。壳体1包括位于壳体1底部的下壳体11,搅拌器21固定在下壳体11的外壁上,主刮刀23位于壳体1内部,且处于下壳体11的上方。第一减速电机22驱动搅拌器21进行选择,搅拌器21则驱动一端与搅拌器21固定连接多把主刮刀23,通过主刮刀23的拨动,实现料粉层造粒运动中的搅拌及翻滚。对于陶瓷行业的连续造粒,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搅拌装置包括12把主刮刀23,主刮刀23与下壳体11之间的间隙配置为10-20mm,角度配置为30°-45°,这个尺寸能有效保持建淘行业的颗粒的圆度和细分的含量满足其工艺要求,并大幅提供的连续造粒机造粒效率。为了进一步提供连续造粒机的功率,在主刮刀23接触料粉层时对料粉进行预先的翻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连续造粒机主刮刀23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副刮刀24,副刮刀24固定在主刮刀23上,并与主刮刀23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续造粒机,包括壳体(1)、位于所述壳体(1)底部的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使得料粉沿所述壳体(1)分散分布的布料装置以及用于喷洒溶液的喷雾装置,所述布料装置固定在所述壳体(1)的顶部,所述喷雾装置固定在所述壳体(1)的侧壁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续造粒机,包括壳体(1)、位于所述壳体(1)底部的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使得料粉沿所述壳体(1)分散分布的布料装置以及用于喷洒溶液的喷雾装置,所述布料装置固定在所述壳体(1)的顶部,所述喷雾装置固定在所述壳体(1)的侧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造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器(21)、与所述搅拌器(21)动力输入端相连的第一减速电机(22)、以及多把与所述搅拌器(21)动力输出端相连的主刮刀(23);所述壳体(1)包括位于所述壳体(1)底部的下壳体(11);所述搅拌器(21)固定在所述下壳体(11)的外壁上,所述主刮刀(23)位于所述壳体(1)内部,且处于所述下壳体(11)的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造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包括12把主刮刀(23);所述主刮刀(23)与所述下壳体(11)之间的间隙配置为10-20mm,角度配置为30°-45°。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续造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刮刀(23)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副刮刀(24);所述副刮刀(24)固定在所述主刮刀(23)上,并与所述主刮刀(23)可拆卸连接;所述副刮刀(24)与所述下壳体(11)之间的间隙配置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长青,傅师杰,孙明明,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义科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