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09721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30 0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其中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胶框、LED灯条、基板胶带及补强板。所述导光板包括锲形区和平板区,所述锲形区包括第一斜面,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位于所述锲形区。所述胶框围绕所述导光板设置。所述LED灯条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包括柔性电路板和多个LED灯,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平行部与弯折部,所述多个LED灯间隔设置在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平行部,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斜面上。所述基板胶带包括第一粘着面和第二粘着面,所述第一粘着面与所述柔性电路板靠近所述LED灯的一侧相黏贴,所述第二粘着面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斜面及胶框相黏贴。所述补强板设置在所述柔性电路板远离所述LED灯的侧面上,位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弯折部对应的区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包含该背光模组的显示模组。
技术介绍
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液晶显示模组(LiquidCrystalModule,LCM)已被大量地应用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中。但是,由于液晶显示模组的显示面板本身并不具有发光的功能,因此需要在显示面板下方配置背光模组(BackLightUnit,BLU)来提供其所需要的光源,进而达到显示的效果。现有技术中的,如图1与图2所示,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11、胶框12、LED灯条13及基板胶带14。所述导光板11包括锲形区111和平板区112,所述锲形区111包括第一斜面1111;所述胶框12围绕所述导光板11设置;所述LED灯条13位于所述导光板11的入光侧1112,包括柔性电路板131和多个LED灯132,所述柔性电路板131包括平行部1311与弯折部1312,所述多个LED灯132间隔设置在所述柔性电路板131的平行部1311,所述弯折部1312位于所述导光板11的第一斜面1111上;所述基板胶带14,包括第一粘着面141和第二粘着面142,所述第一粘着面141与所述柔性电路板131靠近所述LED灯132的一侧相黏贴,所述第二粘着面142与所述导光板11的第一斜面1111及胶框12相黏贴。由于所述柔性电路板11被弯折形成平行部1311和弯折部1312,所述弯折部1312依赖基板胶带14与第一斜面1111之间的粘着力来保持所述弯折部1312的弯折状态。由于所述柔性电路板11及所述基板胶带14的材质均非常柔软,在生产组装工序中,也很容易在所述弯折部1312的边缘区域产生褶皱、气泡或局部翘曲,从而产生漏光,导致所述LED灯条13进入所述导光板11的平板区112的光线分布不均匀,表现出亮度的差别,人眼会感受到局部过亮的点,这种现象行业内习惯称为萤火虫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ED灯条的柔性电路板不容易发生翘曲、可靠性高、光线分布均匀的背光模组及显示模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包括锲形区和平板区,所述锲形区和所述平板区一体成型,所述锲形区包括第一斜面,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位于所述锲形区;胶框,围绕所述导光板设置;LED灯条,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包括柔性电路板和多个LED灯,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平行部与弯折部,所述多个LED灯间隔设置在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平行部,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斜面上;基板胶带,包括第一粘着面和第二粘着面,所述第一粘着面与所述柔性电路板靠近所述LED灯的一侧相黏贴,所述第二粘着面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斜面及胶框相黏贴;补强板,设置在所述柔性电路板远离所述LED灯的侧面上,位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弯折部对应的区域。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遮光胶带以及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与所述显示面板通过所述遮光胶带黏贴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背光模组及所述显示模组的LED灯条的柔性电路板的弯折部对应设置有补强板,所述补强板增强了所述弯折部区域整体的硬度,使得所述弯折部的边缘区域不再容易产生褶皱、气泡或局部翘曲,也就大大降低了由此产生漏光的风险。使得所述LED灯条进入所述导光板的平板区的光线分布均匀,无局部过亮现象,从而避免了由柔性电路板的弯折部边缘区域褶皱、气泡或局部翘曲而导致的萤火虫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如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柔性电路板131产生翘曲时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如图3所示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如图3所示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俯视示意图;图6为如图5所示的一种背光模组沿CC’线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背光模组20遮光胶带30显示面板11导光板12胶框13LED灯条14基板胶带15补强板16扩散片17下增光片18上增光片111锲形区112平板区121缺口131柔性电路板132LED灯141第一粘着面142第二粘着面1111第一斜面1112入光侧1211第二斜面1311平行部1312弯折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具体实施例一请参考图3与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背光模组10,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图3的剖面示意图。所述背光模组10包括:导光板11、胶框12、LED灯条13、基板胶带14及补强板15。所述胶框12围绕所述导光板11设置,所述LED灯条13位于所述导光板11的入光侧1112,所述基板胶带14将所述LED灯条13与所述胶框12、导光板11黏贴连接。所述补强板15设置在所述LED灯条13远离所述导光板11的一侧面。所述导光板11包括锲形区111和平板区112,所述锲形区111和所述平板区112一体成型,所述锲形区111包括第一斜面1111,所述导光板11的入光侧1112位于所述锲形区111。所述LED灯条13位于所述导光板11的入光侧1112,包括柔性电路板131和多个LED灯132,所述柔性电路板131包括平行部1311与弯折部1312,所述多个LED灯132间隔设置在所述柔性电路板131的平行部1311,所述弯折部1312位于所述导光板11的第一斜面上1111。所述基板胶带14包括第一粘着面141和第二粘着面142,所述第一粘着面141与所述柔性电路板131靠近所述LED灯132的一侧相黏贴,所述第二粘着面142与所述导光板11的第一斜面1111及胶框12相黏贴。所述补强板15设置在所述柔性电路板131远离所述LED灯132的侧面上,位于所述柔性电路板131的弯折部1312对应的区域。制成所述补强板15的材料可以为环氧板(fr4)、聚酰亚胺(pi)、不锈钢(sus)等其他硬度大于所述柔性电路板131硬度的材料。所述补强板15为长方形。所述补强板的厚度为0.1mm~0.3mm。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背光模组10的LED灯条13的柔性电路板131的弯折部1312对应设置有补强板15,所述补强板15增强了所述弯折部1512区域整体的硬度,使得所述弯折部1312的边缘区域不再容易产生褶皱、气泡或局部翘曲,也就大大降低了由此产生漏光的风险。使得所述LED灯条13进入所述导光板11的平板区112的光线分布均匀,无局部过亮现象,从而避免了由柔性电路板131的弯折部1312边缘区域褶皱、气泡或局部翘曲而导致的萤火虫现象。具体实施例二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创造。请参考图5至图6,本实施例提供一背光模组10,图5为如图3所示的一种背光模组10的俯视示意图,图6为如图5所示的一种背光模组10沿CC’线的剖面示意图。所述背光模组10包括:导光板11、胶框12、LED灯条13、基板胶带14及补强板15。所述胶框12相对的两条边分别设置有一个缺口121。所述导光板11锲形区111的第一斜面1111的倾斜角度为α(如图4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包括锲形区和平板区,所述锲形区和所述平板区一体成型,所述锲形区包括第一斜面,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位于所述锲形区;胶框,围绕所述导光板设置;LED灯条,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包括柔性电路板和多个LED灯,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平行部与弯折部,所述多个LED灯间隔设置在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平行部,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斜面上;基板胶带,包括第一粘着面和第二粘着面,所述第一粘着面与所述柔性电路板靠近所述LED灯的一侧相黏贴,所述第二粘着面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斜面及胶框相黏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补强板,设置在所述柔性电路板远离所述LED灯的侧面上,位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弯折部对应的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包括锲形区和平板区,所述锲形区和所述平板区一体成型,所述锲形区包括第一斜面,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位于所述锲形区;胶框,围绕所述导光板设置;LED灯条,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包括柔性电路板和多个LED灯,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平行部与弯折部,所述多个LED灯间隔设置在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平行部,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斜面上;基板胶带,包括第一粘着面和第二粘着面,所述第一粘着面与所述柔性电路板靠近所述LED灯的一侧相黏贴,所述第二粘着面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斜面及胶框相黏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补强板,设置在所述柔性电路板远离所述LED灯的侧面上,位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弯折部对应的区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板的硬度大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硬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板为长方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基鑫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