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颏成形术中保护颏神经使用的颏成形专用拉钩,属于临床医学技术领域。颏成形术是包括矫正颏部发育过度、发育不良及颏部偏斜等涉及颏部前后、上下及左右等三维方向多种异常的手术。颏成形专用拉钩由拉钩体部和拉钩柄组成,术中将颏成形专用拉钩置于颏部截骨线上,与截骨线基本平行,拉钩前端置于颏神经下方的骨面上,拉钩柄位于对侧的口角区,拉钩体部中间留有直线形的缺隙,自缺隙区能显露出颏成形的截骨线,从缺隙区放入截骨器械往复锯,完成颏成形手术。颏成形专用拉钩分成左右两个,分别在颏部两侧手术时应用。颏成形专用拉钩的应用为颏成形术提供更佳的手术视野,利于对颏神经和口角粘膜组织的保护,提高手术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手术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临床医学
,具体涉及一种在颏成形术中保护颏神经使用的颏成形专用拉钩。
技术介绍
“三庭五眼”是衡量面部美丑的重要指标。颏部是“三庭”中的面下1/3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形态、位置以及与上中面部的协调比例关系是构成面部美学的标准之一。颏成形术是包括矫正颏部发育过度、发育不良及颏部偏斜等多种异常的手术。颏成形术中常见的手术风险是颏神经损伤,颏神经是三叉神经下颌支沿下牙槽出颏孔之后的节段,支配颏部和下唇的皮肤粘膜。因为截骨线通常位于双侧颏孔下缘下3~4mm处,术中对颏神经的过度暴露牵拉或切断都会导致术后相关区域麻木及感觉迟钝,有的甚至终生难以恢复,给患者造成极大困扰。传统在进行颏孔区下方及其后方的骨切开时,没有专用器械在敞开术野的同时保护颏神经束,这在临床具体实施颏成形术时是个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颏成形术中提供更佳的手术视野,同时保护颏神经和口角粘膜组织的一种颏成形专用拉钩。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颏成形专用拉钩由拉钩柄2和拉钩体部1组成;拉钩柄2由共面且一体结构的尾部7和指握区6组成,尾部7为类水滴形镂空状结构,使拉钩整体轻便、方便握持同时增加美观,指握区6具有上凹槽区61和下凹槽区62结构,凹槽结构的设计可以避免拉钩在手术中滑落或产生位移。拉钩体部1由连接区5、拱形区4和钩头3依次连接而成;连接区5和拉钩柄2为共面的一体结构,连接区5为中间有条形孔洞51的扁平状结构,自该条形孔洞51的缺隙区能显露出颏成形的截骨线;扁平状结构面向拱形区4的一端为敞口,该敞口结构将连接区5与拱形区4连接的区域分为上臂和下臂。拱形区4为拱形组合的中空圆滑膨隆结构,拱形区4的宽度和垂径由前端(即与连接区5相连接的区域)向后端(即与钩头3相连接的区域)逐渐减小;拱形区最凸点的连线为向中空区域内部弯曲的平滑弧线,该平滑弧线将拱形区4分为上部面积大、下部面积小的类三角形结构的上臂和下臂,连接区5的上臂和下臂分别与拱形区4的上臂和下臂连接;拱形区4的中空部分和连接区5的条形孔洞51为手术操作空间,手术中将颏神经及周围粘膜与粘附骨面分离后,将拱形区4从颏神经下方置于颏神经和颏部骨面之间,从而撑开颏神经和周围粘膜,避免了手术器械对颏神经的损伤;钩头3的整体呈“倒勾”型结构,使颏成形专用拉钩能够牢固地卡于颏神经后下方的下颌骨下缘,其与拱形区4为一体结构,为拱形区4的膨隆结构后端向中空区域内部反折延伸而成;钩头3的末端设有“燕尾”状锯齿的钩尖31,锯齿凸起的高度为3~4mm,锯齿尖端钝化处理,锯齿间距为4~5mm,保证固位的同时不损伤周围骨面;进一步,拱形区4中空圆滑膨隆结构的前端面与连接区5所在平面的夹角为120~150度,从而方便截骨器械往复锯工作的同时有利于光源的进入,扩大视野;进一步,拱形区4中空圆滑膨隆结构的后端面与钩头3连接的区域为中空结构,有一定的宽度与垂径,以保证往复锯能够顺利进入末端区域;优选的,拉钩柄2为流线形结构,方便握持同时增加美观;优选的,拉钩为医用不锈钢材料制成;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成果是:解决了手术治疗颏部畸形时对颏神经的过度暴露牵拉或切断所造成的术后相关区域麻木及感觉迟钝的技术难题,术中将颏成形专用拉钩置于颏部截骨线上,与截骨线基本平行,拉钩前端置于颏神经下方的骨面上,拉钩柄位于对侧的口角区,从缺隙区放入截骨器械往复锯,完成颏成形手术。拉钩可以为左右两个,分别在颏部两侧手术时应用。颏成形专用拉钩的应用为颏成形术提供更佳的手术视野,利于对颏神经和口角粘膜组织的保护,提高手术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手术的风险。本专利技术采用医用不锈钢材料制成,强度好,不易变形,耐热、耐腐蚀,消毒后可反复使用。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所述颏成形专用拉钩(左侧)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1):本专利技术所述颏成形专用拉钩(左侧)俯视图;图2(2):本专利技术所述颏成形专用拉钩(左侧)正视图;图2(3):本专利技术所述颏成形专用拉钩(左侧)后视图;图3:本专利技术所述颏成形专用拉钩(左侧)使用状态示意图;图4:本专利技术所述颏成形专用拉钩(右侧)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各部分的名称为:拉钩体部1、拉钩柄2、钩头3、“燕尾”状锯齿的钩尖31、拱形区4、连接区5、条形孔洞51、指握区6、上凹槽区61、下凹槽区62、尾部7;下颌骨A、颏孔B、颏神经C、颏部截骨线D。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颏成形专用拉钩作进一步描述,所述的实施例只是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描述,而不是对专利技术本身进行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及权利要求范围内,对本专利技术所做的任何修改,润饰及改进,都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实施例1:一种典型结构拉钩的尺寸参数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颏成形专用拉钩为一对,左右两侧完全对称(如图1和图4所示),下面以左侧(如图1所示)为例进行描述。如图1所示,其主体结构由拉钩体部1和拉钩柄2组成;所述的拉钩体部1由钩头3、拱形区4、连接区5组成;所述钩头3的前端钩尖31呈“燕尾”状;所述的拱形区4为垂径逐渐减小的拱形组合的中空圆滑膨隆;所述的连接区5为中间有条形孔洞51的扁平状结构,有条形孔洞51的一端为敞口结构;所述的拉钩柄2由指握区6和尾部7组成,所述的指握区6由上凹槽区61和下凹槽区62组成;所述的拉钩主体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典型尺寸的拉钩,连接区5为长度25mm,宽度15mm,厚度为1mm的扁平状结构,延其长度方向设有条形孔洞缺隙51,条形孔洞51的长度为20mm,宽度为5mm,其两侧分别为宽度5mm的上下臂;拱形区4最凸点连线为平滑弧形,平滑弧形将拱形区4分为上下两个形状不规则的类三角形结构的上臂和下臂,上臂面积大于下臂;连接区5的上臂、下臂分别与拱形区4上臂、下臂的前端相顺延,顺延区为直角边长为5mm的直角等腰三角形;拱形区4的宽度由前端向后端逐渐减小,垂径也依次变小,其厚度为1mm,前端宽度为15mm,后端宽度为5mm,前端面垂径为15mm,后端面垂径为5mm,拱形区4的前端面与连接区5平面的夹角为120~150度,本例优选为135度;钩头3与拱形区4为一体结构,为拱形区4的膨隆后端向内反折延伸而成,反折的的弯曲直径与颏神经后下方的下颌骨下缘骨面厚度相一致,优选为5mm,钩头3的前端钩尖31呈“燕尾”状,锯齿凸起高度优选为3mm,间距优选为4mm。拉钩柄1的指握区6与连接区5为一体的平面结构,指握区6总长为40mm,厚度为1mm,中间20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颏成形专用拉钩,其特征在于:由拉钩柄(2)和拉钩体部(1)组成,拉钩体部(1)由连接区(5)、拱形区(4)和钩头(3)依次连接而成,连接区(5)和拉钩柄(2)为共面的一体结构;连接区(5)为中间有条形孔洞(51)的扁平状结构,扁平状结构面向拱形区(4)的一端为敞口,该敞口结构将连接区(5)与拱形区(4)连接的区域分为上臂和下臂;拱形区(4)为拱形组合的中空圆滑膨隆结构,拱形区(4)的宽度和垂径由与连接区(5)相连接的前端向与钩头(3)相连接的后端逐渐减小;拱形区最凸点的连线为向中空区域内部弯曲的平滑弧线,该平滑弧线将拱形区(4)分为上部面积大、下部面积小的类三角形结构的上臂和下臂;连接区(5)的上臂和下臂分别与拱形区(4)的上臂和下臂连接,拱形区(4)的中空部分和连接区(5)的条形孔洞(51)为手术操作空间;钩头(3)的整体呈“倒勾”型结构,其与拱形区(4)为一体结构,为拱形区(4)的膨隆结构后端向中空区域内部反折延伸而成;钩头(3)末端设有“燕尾”状锯齿的钩尖(31),锯齿尖端钝化处理;钩头(3)和“燕尾”状锯齿(31)使颏成形专用拉钩能够牢固地卡于颏神经后下方的下颌骨下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颏成形专用拉钩,其特征在于:
由拉钩柄(2)和拉钩体部(1)组成,拉钩体部(1)由连接区(5)、拱形
区(4)和钩头(3)依次连接而成,连接区(5)和拉钩柄(2)为共面的一体
结构;
连接区(5)为中间有条形孔洞(51)的扁平状结构,扁平状结构面向拱形
区(4)的一端为敞口,该敞口结构将连接区(5)与拱形区(4)连接的区域分
为上臂和下臂;
拱形区(4)为拱形组合的中空圆滑膨隆结构,拱形区(4)的宽度和垂径由
与连接区(5)相连接的前端向与钩头(3)相连接的后端逐渐减小;拱形区最
凸点的连线为向中空区域内部弯曲的平滑弧线,该平滑弧线将拱形区(4)分为
上部面积大、下部面积小的类三角形结构的上臂和下臂;连接区(5)的上臂和
下臂分别与拱形区(4)的上臂和下臂连接,拱形区(4)的中空部分和连接区
(5)的条形孔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国民,孙秀梅,赵明璨,王琳,于楠,肖艳菊,贾一凡,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