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98468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29 13:40
当连接对象连接至连接器时,第一端子的上颚部将上触点压在上侧信号线上。因此下侧信号线被压在下触点上,使得触点支承部被压在壳体的止动部上。施加至止动部的力的至少一部分用作使用于接收第一端子的下颚部的接收部的上壁向下变形的力。第一端子的下颚部的增强部从下方增强上壁。由于可降低上壁所需的强度,所以壳体可小型化,因此连接器可小型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可与诸如柔性印刷电路(FPC)或柔性扁平电缆(FFC)的板状或片状的连接对象连接的连接器,并且特别涉及可与两侧具有信号线的连接对象连接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日本特开2004-206987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参照图16,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900具有由导体制成的第一端子910、由导体制成的第二端子920、由绝缘体制成的壳体930和由绝缘体制成的致动器940。在开启致动器940的状态下,连接对象950插入连接器900中。之后,如图16中所示关闭致动器940,第一端子910变形,使得第一端子910和第二端子920将连接对象950夹在两者之间。因此,形成在连接对象950的两侧的信号线与第一端子910和第二端子920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与两侧具有信号线的连接对象连接并且小型化的连接器。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能够与具有板状或片状形状的连接对象连接并且能够安装在安装对象上的连接器。连接对象在上下方向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形成有上侧信号线和下侧信号线。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端子、至少一个第二端子、和壳体。壳体形成有止动部和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接收部。壳体具有限定接收部的上表面的上壁。止动部连续至上壁或由上壁的一部分形成。至少一个第一端子由壳体保持。至少一个第一端子的每一者具有上颚部、下颚部和第一被固定部。上颚部设有至少在上下方向能够移动的上触点。下颚部位于在上下方向比上颚部更靠下方的位置。下颚部由接收部接收。下颚部设有增强部。第一被固定部当连接器安装在安装对象上时被固定至安装对象。至少一个第二端子与至少一个第一端子不同并分离,并且由壳体保持。至少一个第二端子的每一者具有两个端部。端部中的一者形成有当连接器安装在安装对象上时被固定至安装对象的第二被固定部。端部中剩余的一者设有触点支承部。触点支承部上形成有下触点。当连接对象连接至连接器时,上颚部将上触点压在上侧信号线上。因此下侧信号线经由下触点将触点支承部压在止动部上,并且上壁接收用于使上壁向下变形的力。增强部从下方增强上壁。第一端子的上颚部将上触点压在连接对象上。被按压的连接对象经由第二端子的下触点将触点支承部压在壳体的止动部上。由止动部接收的力的至少一部分用作使用于接收第一端子的下颚部的接收部的上壁向下变形的力。下颚部的增强部增强上壁,以降低上壁所需的强度。因此,壳体可小型化,因而连接器整体可小型化。可通过研究以下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和参照附图,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更完整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包括在所示的连接器中的致动器处于开启状态。图2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沿线A-A截取的截面图。图3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与连接对象的透视图。连接对象连接至连接器,并且致动器处于关闭状态。图4是示出图3的连接器和连接对象沿线B-B截取的截面图。图5是示出包括在图1的连接器中的第一端子的透视图。图6是示出包括在图1的连接器中的第二端子的透视图。图7是示出包括在图2的连接器中的壳体的截面图。图8是示出包括在图1的连接器中的致动器的透视图。图9是示出图8的致动器沿线C-C截取的截面图。图10是示出连接至图3的连接器的连接对象的透视图。图11是示出图10的连接对象沿线D-D截取的截面图.图12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包括在所示的连接器中的致动器处于开启状态。图13是示出图12的连接器沿线E-E截取的截面图。图14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包括在所示的连接器中的致动器处于开启状态。图15是示出图14的连接器沿线F-F截取的截面图。图16是示出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的透视截面图。虽然本专利技术允许各种改型和替换形式,但是在附图中以示例的方式示出并将在文中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附图和详细说明并非旨在将本专利技术限制于所公开的特定形式,而是相反,本专利技术旨在涵盖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专利技术的思想和范围内的所有改型、等效形式和替换形式。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0在使用时安装并固定至电路板(安装对象,未示出)。连接器10可与板状或片状的连接对象600连接。如图10和图11中所示,连接对象600在上下方向(Z方向)具有上表面610和下表面630。在本实施例中,上表面610形成有三条上侧信号线620,同时下表面630形成有三条下侧信号线640。上侧信号线620在上表面610上沿与上下方向垂直的节距方向(pitchdirection)(Y方向)排列。类似地,下侧信号线640在下表面630上沿节距方向排列。然而,在本专利技术中连接对象600的结构不限于此。上侧信号线620的数目可小于或大于三条。类似地,下侧信号线640的数目可小于或大于三条。此外,上侧信号线620的数目和下侧信号线640的数目可彼此不同。例如,单一的公共电极可用作上侧信号线620或下侧信号线640的替代品。如从图1至图4中所理解的,连接器10设置有由导体制成的三个第一端子100、由导体制成的三个第二端子300、由绝缘体制成的壳体400和由绝缘体制成的致动器500。第一端子100彼此不同并分离。类似地,第二端子300彼此不同并分离。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100的数目与第二端子300的数目彼此相等。第一端子100分别与第二端子300相对应。虽然第一端子100的数目和第二端子300的数目根据连接对象600的结构而决定,但是它们各自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如从图1、图2和图7中所理解的,壳体400形成有接收连接对象600(参见图4)的对象接收部410、部分地容纳致动器500的致动器容纳部420、第一端子容纳部430和第二端子容纳部440。在与上下方向和节距方向两者垂直的前后方向(X方向),壳体400具有前端402和后端404。对象接收部410在前端402开口。致动器容纳部420朝向后端404就位,并且向后(向正X方向)和向上(向正Z方向)开口。第一端子容纳部430分别与第一端子100相对应,并且连接在对象接收部410与致动器容纳部420之间。各第一端子容纳部430具有用于接收第一端子100的下颚部230(参见图5)的下颚接收部(接收部)432。下颚接收部432在前后方向(X方向)向前(向负X方向)延伸并到达止动部444下方的位置。下颚接收部432的上表面434是壳体400的上壁450的下表面。换言之,壳体400具有限定下颚接收部432的上表面434的上壁450。上壁450具有上壁后端408。第二端子容纳部440分别与第二端子300相对应,并且向前和向上开口。各第二端子容纳部440具有保持部442和止动部444。止动部444是第二端子容纳部440的底面的向后(正X侧)的区域。在本实施例中,止动部444至少部分地位于下颚接收部432的上方。即,止动部444的至少一部分由上壁450的一部分形成。然而,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此。如果止动部444和上壁450彼此连续,则止动部444和上壁450(或下颚接收部432)可在前后方向(X方向)彼此远离。如图5中所示,各第一端子100具有第一被固定部110和第一端子主体部200。第一被固定部110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能够与具有状板或片状形状的连接对象连接并且能够安装在安装对象上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对象在上下方向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分别形成有上侧信号线和下侧信号线;所述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端子、至少一个第二端子、和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止动部和在与所述上下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接收部;所述壳体具有限定所述接收部的上表面的上壁;所述止动部连续至所述上壁或由所述上壁的一部分形成;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端子由所述壳体保持;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端子的每一者具有上颚部、下颚部和第一被固定部;所述上颚部设有至少在所述上下方向能够移动的上触点;所述下颚部位于在所述上下方向比所述上颚部更靠下方的位置;所述下颚部由所述接收部接收;所述下颚部设有增强部;所述第一被固定部当所述连接器安装在所述安装对象上时被固定至所述安装对象;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端子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端子不同且分离,并且由所述壳体保持;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端子的每一者具有两个端部;所述端部中的一者形成有当所述连接器安装在所述安装对象上时被固定至所述安装对象的第二被固定部;所述端部中剩余的一者设有触点支承部;所述触点支承部上形成有下触点;当所述连接对象连接至所述连接器时,所述上颚部将所述上触点压在所述上侧信号线上,因此所述下侧信号线经由所述下触点将所述触点支承部压在所述止动部上,并且所述上壁接收用于使所述上壁向下变形的力;并且所述增强部从下方增强所述上壁。...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9.18 JP 2015-1854051.一种能够与具有状板或片状形状的连接对象连接并且能够安装在安装对象上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对象在上下方向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分别形成有上侧信号线和下侧信号线;所述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端子、至少一个第二端子、和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止动部和在与所述上下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接收部;所述壳体具有限定所述接收部的上表面的上壁;所述止动部连续至所述上壁或由所述上壁的一部分形成;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端子由所述壳体保持;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端子的每一者具有上颚部、下颚部和第一被固定部;所述上颚部设有至少在所述上下方向能够移动的上触点;所述下颚部位于在所述上下方向比所述上颚部更靠下方的位置;所述下颚部由所述接收部接收;所述下颚部设有增强部;所述第一被固定部当所述连接器安装在所述安装对象上时被固定至所述安装对象;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端子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端子不同且分离,并且由所述壳体保持;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端子的每一者具有两个端部;所述端部中的一者形成有当所述连接器安装在所述安装对象上时被固定至所述安装对象的第二被固定部;所述端部中剩余的一者设有触点支承部;所述触点支承部上形成有下触点;当所述连接对象连接至所述连接器时,所述上颚部将所述上触点压在所述上侧信号线上,因此所述下侧信号线经由所述下触点将所述触点支承部压在所述止动部上,并且所述上壁接收用于使所述上壁向下变形的力;并且所述增强部从下方增强所述上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惠介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