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终端散热结构及移动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85968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25 12: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散热结构及移动终端,其中移动终端散热结构包括:设置于移动终端壳体内的散热结构,散热结构内存储有受热汽化的液体;散热结构包括转化腔和散热管,其中转化腔与移动终端的发热部件接触设置;散热管与转化腔连接、且形成回路,散热管贴合于移动终端的边框设置;其中,转化腔内的液体受热汽化后沿散热管流动并以液体形式沿散热管重新回流至转化腔。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移动终端散热结构能够实现发热部件的高效的散热,能够降低发热部件温度,进而有利于发热部件性能的高效发挥;同时也能进一步降低移动终端表面温度,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信
,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散热结构及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随着目前智能手机中央处理器朝着多核发展,在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平台功耗也越来越高,手机发热越来越严重,同时手机朝着超薄的方向发展,散热空间越来越小,这使得手机在使用过程中会越来越热。常规的手机散热方案一般采用金属支架或者石墨膜来辅助散热,但是随着中央处理器功耗越来越高,这些散热设计都不能很好的解决手机发热的问题。且手机作为手持电子设备不能采用风扇来散热,所以手机的散热设计是以被动传导散热为主,当前手机散热方案采用金属或石墨膜,由于常见金属(铝、铜)导热系数最高在300W/m·K左右,石墨膜最高在1000W/m·K左右,当中央处理器功耗越来越高时,这些材料已经不能满足手机散热的要求,通常手机在运行大型程序载荷的时候表面温度会超出人体感知的舒适温度,影响用户的用机体验。当前有一些手机采用超薄热管散热的方案,但超薄热管受限于工艺只能做出特定形状,且最大功率一般只有5瓦左右,导热能力也有限。传统的超薄热管散热方案是通过将超薄热管(厚度在0.5mm左右)嵌入到铝合金支架里面,通过热界面材料和中央处理器接触传热来提高手机的散热效率。现有的一些手机应用热管的散热方案,要么热管沿手机边沿设置,避开电池,此时热管只能用小直径的窄管,相应的散热效能较低,比如采用直径为2mm的热管最大散热功率在2~3W之间,所以整体散热能力有限,如图1所示,将热管12与位于PCB(PrintedCircuitBoard,印制电路板)板1上的中央处理器11连接,热管12沿手机的边沿设置。要么将热管直接贯穿到电池底部,如图2所示,将热管12与位于PCB板1上的中央处理器11连接,热管12贯穿到电池2底部。但是由于热管的超导性,这种方案会引起电池局部温度较高,而手机电池一般工作温度需要控制在45度以下,这样易引发电池的安全性问题。或者需要在热管和电池之间做隔热处理,但这往往需要额外增加厚度空间和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散热结构及移动终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超薄热管散热机制受热管直径、终端厚度空间和成本的限制,导致终端散热能效低,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散热结构,包括:设置于移动终端壳体内的散热结构,散热结构内存储有受热汽化的液体;散热结构包括转化腔和散热管,其中转化腔与移动终端的发热部件接触设置;散热管与转化腔连接、且形成回路,散热管贴合于移动终端的边框设置;其中,转化腔内的液体受热汽化后沿散热管流动并以液体形式沿散热管重新回流至转化腔。本专利技术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在移动终端壳体内设置包括转化腔和散热管的散热结构,将转化腔与移动终端的发热部件接触设置,转化腔在吸收发热部件的热量后,存储于转化腔内的液体受热汽化沿与转化腔连接、且形成回路的散热管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将热量传递至移动终端的边框,并在冷凝后回流至转化腔内,如此往复循环将热量传递至移动终端的边框最终散发到空气中,可以实现发热部件的高效散热,能够降低发热部件温度,进而有利于发热部件性能的高效发挥;同时也能进一步降低移动终端表面温度,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表示现有技术手机应用热管的散热结构示意图一;图2表示现有技术手机应用热管的散热结构示意图二;图3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散热结构示意图一;图4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散热结构示意图二;图5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散热结构示意图三;图6表示图5的A-A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如图3和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移动终端散热结构,包括:设置于移动终端壳体内的散热结构,散热结构内存储有受热汽化的液体;散热结构包括转化腔41和散热管42,其中转化腔41与发热部件3接触设置,散热管42与转化腔41连接、且形成回路;存储于转化腔41内的液体受热汽化后以气体形式沿散热管42流动并以液体形式沿散热管42重新回流至转化腔41,散热管42与移动终端的边框43贴合设置。具体的,在移动终端的壳体内设置与发热部件3接触的转化腔41,其中发热部件3可以是中央处理器,也可以是其他发热严重的电子器件。转化腔41内存储有受热汽化的液体,在转化腔41吸收发热部件3的热量之后,存储于转化腔41内部的液体会汽化。汽化之后的液体可以沿与转化腔41连接的、且与转化腔41形成回路的散热管42流动。由于散热管42与移动终端的边框43贴合设置,汽化之后的液体在沿散热管42流动的过程中,热量会通过移动终端的边框43传递至移动终端外的空气中,此时可以实现热量的有效传递,保证发热部件3的温度、以及移动终端内部的温度不致过高。将热量通过移动终端的边框43传递至移动终端外的空气中之后,此时散热管42内的气体会降温重新冷凝为液体,并沿着散热管42回流至转化腔41内,通过循环上述受热汽化、降温冷凝的过程,可以实现有效吸收发热部件3的热量,保证了热量的传递。进一步的,散热管42沿移动终端的边框43贴合设置,可以保证热量沿移动终端的各个方向进行有效的散发,保证了移动终端的表面温度不致过高,进而可以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在设置完成移动终端壳体内的散热结构之后,将移动终端壳体分别与触控面板6和电池后盖5匹配,完成移动终端的组装。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在移动终端壳体内设置包括转化腔和散热管的散热结构,将转化腔与移动终端的发热部件接触设置,转化腔在吸收发热部件的热量后,存储于转化腔内的液体受热汽化沿与转化腔连接、且形成回路的散热管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将热量传递至移动终端的边框,并在冷凝后回流至转化腔内,如此往复循环将热量传递至移动终端的边框最终散发到空气中,可以实现发热部件的高效散热,能够降低发热部件温度,进而有利于发热部件性能的高效发挥;同时也能进一步降低移动终端表面温度,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实施例二如图3~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移动终端散热结构,包括:设置于移动终端壳体内的散热结构,散热结构包括与发热部件3接触设置的转化腔41以及与转化腔41连接、且形成回路的散热管42,转化腔41内存储有受热汽化的液体;存储于转化腔41内的液体受热汽化后以气体形式沿散热管42流动并以液体形式沿散热管42重新回流至转化腔41,散热管42与移动终端的边框43贴合设置。其中,转化腔41包括:用于液体汽化的蒸发器410、容纳蒸发器410的第一储藏室412、以及与第一储藏室412连通的用于接收回流液体的第二储藏室411。且转化腔41通过导热层与发热部件3接触设置。具体的,在移动终端的壳体内设置与发热部件3接触的转化腔41,转化腔41与发热部件3之间设置导热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移动终端散热结构及移动终端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终端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移动终端壳体内的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内存储有受热汽化的液体;所述散热结构包括转化腔和散热管,其中所述转化腔与移动终端的发热部件接触设置;所述散热管与所述转化腔连接、且形成回路,所述散热管贴合于移动终端的边框设置;其中,所述转化腔内的液体受热汽化后沿所述散热管流动并以液体形式沿所述散热管重新回流至所述转化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终端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移动终端壳体内的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内存储有受热汽化的液体;所述散热结构包括转化腔和散热管,其中所述转化腔与移动终端的发热部件接触设置;所述散热管与所述转化腔连接、且形成回路,所述散热管贴合于移动终端的边框设置;其中,所述转化腔内的液体受热汽化后沿所述散热管流动并以液体形式沿所述散热管重新回流至所述转化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化腔包括:第一储藏室、以及与所述第一储藏室连通的用于接收回流液体的第二储藏室;其中,所述第一储藏室容纳了用于液体汽化的蒸发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化腔呈凸字形;其中,所述第一储藏室的宽度或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储藏室的宽度或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呈反“弓”字形;其中,所述蒸发器上宽度或高度较小的凸出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储藏室内,宽度或高度较大的其余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储藏室和所述第二储藏室的交界区域。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凯
申请(专利权)人: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