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循环自搅拌深度脱氮净水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83888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24 2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自循环自搅拌深度脱氮净水槽,包括壳体及设置于壳体中四个隔板,4个隔板将壳体的内部空腔顺次分隔为田字格分布的四个格槽,壳体中设置有回流管,回流管的进口位于第三格槽中并与集气口相通,曝气管穿过集气口并伸入至回流管中,曝气管上均匀开设有小孔;第一隔板的下部设置有两开口均朝上的U型管,U型管的两开口分别位于第一格槽和第二格槽中。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净水槽,采用正方体反应器,占地面积小,底盘牢固,运行安全方便,并加工简单可行;(2)装置属于自动循环式净水槽,低能耗即可实现自动循环,降低厌氧反应处的溶解氧值,将处理效率达到最大值;(3)装置属于自动搅拌式净水槽,不需要机械辅助即可完成搅拌,降低能耗,经济节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净水槽,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自循环自搅拌深度脱氮净水槽
技术介绍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随意排放,造成农村地区的河流总体水质变差,以氮、磷为主的营养物质超标严重,部分河流、湖泊已经呈现严重富营养化状态。现已开发的净水槽技术,去除率低成为大部分净水槽遇到的难题,并且没有考虑农村实际生活水平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来考虑净水槽的可行性。为此专门研发了自循环自搅拌净化槽,从农村实际的产污角度、排放规律研发了自循环自搅拌净化槽治理村镇污水的技术。运行管理简单,无需电能控制,能够应对各种水质水量和突发事件,适应农村分散性的污水净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的缺点,提供了一种自循环自搅拌深度脱氮净水槽。本专利技术的自循环自搅拌深度脱氮净水槽,包括长方体形状的壳体及设置于壳体中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4个隔板将壳体的内部空腔顺次分隔为田字格分布的第一格槽、第二格槽、第三格槽和第四格槽,第一格槽上设置有进水口,第四格槽上设置有出水口,进水口上设置有只允许待净化污水进入第一格槽的单向阀;其特征在于:第一隔板、第三隔板的上边缘均与壳体连接,下方均悬空,以使第一格槽与第二格槽的底部相通、第三格槽与第四格槽的底部相通;第二隔板的下边缘与壳体连接、上方悬空,以使第二格槽与第三格槽的底部相通,第四隔板的上、下边缘均与壳体接触,保证第四格槽与第一格槽不相通;第三格槽中设置有曝气管和集气口,曝气管与外部的供气装置相连接,以实现向第三格槽中曝气,集气口为大口朝下的漏斗形状;壳体的内部空腔的上部设置有回流管,回流管的进口位于第三格槽中并与集气口相连,回流管穿过第四格槽后出口位于第一格槽中,曝气管穿过集气口并伸入至回流管中,曝气管上均匀开设有小孔;第一隔板的下部设置有两开口均朝上的U型管,U型管的两开口分别位于第一格槽和第二格槽中。本专利技术的自循环自搅拌深度脱氮净水槽,第一隔板下方的第一格槽和第二格槽中填充有厌氧污泥,以通过反硝化作用降解水中COD和去除水中亚硝氮;第三格槽的下方填充有好氧污泥,以通过硝化作用去除水中氨氮;第四格槽的下方填充有起到过滤截留作用的填料。本专利技术的自循环自搅拌深度脱氮净水槽,所述壳体为正方体形状,边长为50~80cm;进水口距离壳体顶部的距离为8~15cm,出水口比进水口低10~15cm;所述U型管固定在第一隔板下边缘的中间位置上,U型管的长为15~20cm。本专利技术的自循环自搅拌深度脱氮净水槽,所述回流管由水平部分和竖直部分构成,水平部分位于第三格槽、第四格槽和第一格槽中,竖直部分位于第三格槽中,水平部分的高度比出水口低5~8cm,竖直部分的中心与第三格槽的中心重合,竖直部分的高度为壳体高度的一半。本专利技术的自循环自搅拌深度脱氮净水槽,所述回流管的竖直部分与集气口相连接,集气口的高度为10~20cm,集气口的下边缘为边长为15~20cm的正方形。本专利技术的自循环自搅拌深度脱氮净水槽,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的高度为壳体高度的3/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脱氮净水槽,壳体中的4个隔板将其内部空腔分隔为田字格分布的4个格槽,回流管贯穿第四格槽且进口、出口分别位于第三格槽和第一格槽中,第一隔板下方的第一和第二格槽中填充有厌氧污泥,第三格槽下方填充有好氧污泥;由曝气管进入的气体,首先进入第三格槽中的污泥和水体中,使得在第三格槽中发生好氧硝化作用,以去除水中的氨氮;由曝气管进入回流管中的气体会通过汽提的方式携带第三格槽中的液体进入第一格槽,在第一格槽下方的厌氧污泥的反硝化作用下,将回流水中及部分进水中的亚硝氮去除,并降解水中的COD。本专利技术的自循环自搅拌深度脱氮净水槽,采用正方体反应器,占地面积小,底盘牢固,运行安全方便,并加工简单可行;(2)装置属于自动循环式净水槽,低能耗即可实现自动循环,降低厌氧反应处的溶解氧值,将处理效率达到最大值;(3)装置属于自动搅拌式净水槽,不需要机械辅助即可完成搅拌,降低能耗,经济节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自循环自搅拌深度脱氮净水槽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自循环自搅拌深度脱氮净水槽的俯视图。图中:1壳体,2第四隔板,3回流管,4U型管,5第一隔板,6集气口,7第三隔板,8填料,9厌氧污泥,10第二隔板,11曝气管,12进水口,13出水口,14好氧污泥,15单向阀,16第一格槽,17第二格槽,18第三格槽,19第四格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自循环自搅拌深度脱氮净水槽的主视图和图视图,所示的净水槽由壳体1、第一隔板5、第二隔板10、第三隔板7、第四隔板2、单向阀16、U型管4、回流管3、曝气管11、集气口6组成,所示的壳体1为长方体形状,其可采用50~80cm的正方体,壳体1的内部为空腔,第一隔板5、第二隔板10、第三隔板7和第四隔板2顺次将壳体1的内部空腔分隔为田字格式分布的第一格槽16、第二格槽17、第三格槽18和第四格槽19。进水口12设置于第一格槽16上,用于向第一格槽16中通入待净化的污水,出水口13设置于第四格槽19上,由于将净化后的污水流出。单向阀15设置于进水口12上,只允许污水由外部进入第一格槽16中,而不允许第一格槽16中的液体和气体由进水口12排出。所示第一隔板5的上部密封、下端开口,以使第一格槽16与第二格槽17的下部相通,第一隔板5下方的第一格槽16和第二格槽17中设置有厌氧污泥9,厌氧污泥9进行反硝化的作用,以降解水中COD以及去除循环水以及部分进水中的亚硝氮含量。第三格槽18的底部填充有好氧污泥14,第二隔板10的下部密封、上部开口,以使第二格槽17与第三格槽18的上部相通,同时也避免了第二格槽17中的厌氧污泥9与第三格槽18中好氧污泥14的互相流动。好氧污泥14起到硝化作用,以去除水中氨氮含量。所示第三隔板7的上部密封、下端开口,以使第三格槽18与第四格槽19的下部相通,第四格槽19下方被填料8填充,填料8起到截留过滤的作用,主要目的是过滤随水一起上来的第三格槽18的污泥。所示的回流管3设置于壳体1内部空腔的上部,回流管3由水平部分和竖直部分组成,竖直部分位于第三格槽18中,水平部分贯穿第四格槽19后伸入至第一格槽16中。集气口6固定于竖直部分的下端,集气口6为开口朝下的漏斗形状,以便进行气体的收集。曝气管11位于第三格槽18中,曝气管11与外部的供气装置相连接,以便向第三格槽18中通入气体进行曝气。曝气管11上均匀开设有小孔,曝气管11的上部穿过集气口6后伸入至回流管3竖直部分中。其中,进水口12可设计为距离壳体1顶部的距离8~15cm,出水口13比进水口低10~15cm;U型管4固定在第一隔板5下边缘的中间位置上,U型管的长为15~20cm。回流管3的水平部分的高度比出水口13低5~8cm,竖直部分的中心与第三格槽的中心重合,竖直部分的高度为壳体1高度的一半。集气口6的高度可设计为10~20cm,集气口6的下边缘为边长为15~20cm的正方形。第一隔板5、第二隔板10和第三隔板7的高度为壳体1高度的3/4。第一、二格槽(16、17)下方连通处被厌氧污泥9填充,起到反硝化的作用,主要目的是降解水中COD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自循环自搅拌深度脱氮净水槽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循环自搅拌深度脱氮净水槽,包括长方体形状的壳体(1)及设置于壳体中的第一隔板(5)、第二隔板(10)、第三隔板(7)和第四隔板(2),4个隔板将壳体的内部空腔顺次分隔为田字格分布的第一格槽(16)、第二格槽(17)、第三格槽(18)和第四格槽(19),第一格槽上设置有进水口(12),第四格槽上设置有出水口(13),进水口上设置有只允许待净化污水进入第一格槽的单向阀(15);其特征在于:第一隔板、第三隔板的上边缘均与壳体连接,下方均悬空,以使第一格槽与第二格槽的底部相通、第三格槽与第四格槽的底部相通;第二隔板的下边缘与壳体连接、上方悬空,以使第二格槽与第三格槽的底部相通,第四隔板的上、下边缘均与壳体接触,保证第四格槽与第一格槽不相通;第三格槽中设置有曝气管(11)和集气口(6),曝气管与外部的供气装置相连接,以实现向第三格槽中曝气,集气口为大口朝下的漏斗形状;壳体的内部空腔的上部设置有回流管(3),回流管的进口位于第三格槽中并与集气口相连,回流管穿过第四格槽后出口位于第一格槽中,曝气管穿过集气口并伸入至回流管中,曝气管上均匀开设有小孔;第一隔板的下部设置有两开口均朝上的U型管(4),U型管的两开口分别位于第一格槽和第二格槽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循环自搅拌深度脱氮净水槽,包括长方体形状的壳体(1)及设置于壳体中的第一隔板(5)、第二隔板(10)、第三隔板(7)和第四隔板(2),4个隔板将壳体的内部空腔顺次分隔为田字格分布的第一格槽(16)、第二格槽(17)、第三格槽(18)和第四格槽(19),第一格槽上设置有进水口(12),第四格槽上设置有出水口(13),进水口上设置有只允许待净化污水进入第一格槽的单向阀(15);其特征在于:第一隔板、第三隔板的上边缘均与壳体连接,下方均悬空,以使第一格槽与第二格槽的底部相通、第三格槽与第四格槽的底部相通;第二隔板的下边缘与壳体连接、上方悬空,以使第二格槽与第三格槽的底部相通,第四隔板的上、下边缘均与壳体接触,保证第四格槽与第一格槽不相通;第三格槽中设置有曝气管(11)和集气口(6),曝气管与外部的供气装置相连接,以实现向第三格槽中曝气,集气口为大口朝下的漏斗形状;壳体的内部空腔的上部设置有回流管(3),回流管的进口位于第三格槽中并与集气口相连,回流管穿过第四格槽后出口位于第一格槽中,曝气管穿过集气口并伸入至回流管中,曝气管上均匀开设有小孔;第一隔板的下部设置有两开口均朝上的U型管(4),U型管的两开口分别位于第一格槽和第二格槽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循环自搅拌深度脱氮净水槽,其特征在于:第一隔板(5)下方的第一格槽(16)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小彪戚伟康侯嫒瑛尹利君杨晓进肖宁胡汉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化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