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天线领域,并且特别地,设计一种双频段天线。
技术介绍
目前,通常所使用的天线主要采用单极子。虽然单极子天线的结构相对简单,但是,在工作频段数量较多、并且对天线的辐射效率存在较高要求的场景中,单极子天线将无法满足这些场景的需求。针对相关技术中的单极子天线的辐射效率较低、难以适用很多场景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双频段天线,能够有效提高天线的辐射效率,从而适用于多频段、且对辐射效率要求较高的场景。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频段天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双频段天线包括底板反射面、以及交叉设置并安装在底板反射面上的第一介质板和第二介质板,其中,第一介质板上设置有由第一辐射体和第一天线地所构成的第一极子、以及由第二辐射体和第二天线地所构成的第二极子,第二介质板上设置有由第三辐射体和第三天线地所构成的第三极子、以及由第四辐射体和第四天线地所构成的第四极子,其中,第一极子和第二极子构成用于在第一频段下工作的偶极子,第三极子和第四极子构成用于在第二频段下工作的偶极子。其中,第一极子和第二极子的长度各自的长度均小于或等于第一频段的全波长,第一极子和第二极子各自的宽度均小于或等于第一频段的四分之一波长。此外,第一极子和第二极子中的每一个与底板反射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一频段的十六分之一波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频段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反射面(14)、以及交叉设置并安装在所述底板反射面(14)上的第一介质板(12)和第二介质板(13),其中,所述第一介质板(12)上设置有由第一辐射体(1)和第一天线地(2)所构成的第一极子、以及由第二辐射体(3)和第二天线地(4)所构成的第二极子,所述第二介质板(13)上设置有由第三辐射体(5)和第三天线地(6)所构成的第三极子、以及由第四辐射体(7)和第四天线地(8)所构成的第四极子,其中,所述第一极子和所述第二极子构成用于在第一频段下工作的偶极子,所述第三极子和所述第四极子构成用于在第二频段下工作的偶极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频段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反射面(14)、以及交叉
设置并安装在所述底板反射面(14)上的第一介质板(12)和第二介质板
(13),其中,所述第一介质板(12)上设置有由第一辐射体(1)和第一
天线地(2)所构成的第一极子、以及由第二辐射体(3)和第二天线地(4)
所构成的第二极子,所述第二介质板(13)上设置有由第三辐射体(5)和
第三天线地(6)所构成的第三极子、以及由第四辐射体(7)和第四天线
地(8)所构成的第四极子,其中,所述第一极子和所述第二极子构成用于
在第一频段下工作的偶极子,所述第三极子和所述第四极子构成用于在第
二频段下工作的偶极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频段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子和
所述第二极子各自的长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频段的全波长,所述第一
极子和所述第二极子各自的宽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频段的四分之一波
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频段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子和
所述第二极子中的每一个与所述底板反射面(14)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所
述第一频段的十六分之一波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频段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极子和
所述第四极子各自的长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频段的全波长,所述第三
极子和所述第四极子各自的宽度均小于所述第二频段的二分之一波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频段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极子和
所述第四极子中的每一个与所述底板反射面(14)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所
述第二频段的八分之一波长;所述第三极子和所述第四极子之间的最短距
离大于所述第二频段的半波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频段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板
(12)和所述第二介质板(13)为45°-90°交叉,且均与所述底板反射面(14)
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频段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子、
\t所述第二极子、所述第三极子和所述第四极子为垂直极化极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频段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板
(12)和/或所述第二介质板(13)上设置有隔离结构(9),所述隔离结构
(9)位于所述第一极子与所述第二极子之间、并且位于所述第三极子和所
述第四极子之间,用于提高所述第一极子与所述第二极子之间的隔离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光启智能光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