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型单弯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56743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8 23: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可调节型单弯导管,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所述的可调节型单弯导管由头段(1)、弯曲段(2)、中间段(3)、调控器(4)、拉丝一(5)、拉丝二(6)和拉丝固定孔(7)组成。其优点表现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可调节型单弯导管在初始状态时,头段和中间段成一定的夹角,并且夹角可调,夹角大小可视,使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可调节型单弯导管具有优良的血管通过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地说,是可调节型单弯导管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为了诊治血管疾病,血管外科、心内科、神经外科、胸外科、介入科等微创介入手术治疗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导管是血管介入诊断和治疗的基本工具之一,借助导丝的配合使用可以到达目标血管进行诊治。目前导管的头端形态有多种预制弯曲形态,虽然可基本满足大多数血管超选,但是在一些需要微小角度调整时,这些预弯型导管就不能提供合适的角度变换。介入手术医师在超选血管开口时,往往只需要导管头端的3~5°调整就可成功超选分支血管。本专利技术通过拉丝对导管的头端角度进行调控,从提高血管超选的时间和成功率。中国专利文献CN203154533U公开了一种用于介入治疗头部可控弯曲导管,包括一根多腔导管、连接件、延长管和手柄,所述多腔导管头部连接有主导管软头,多腔导管的尾部通过连接件与延长管连接,延长管外设有手柄,所述手柄内活动连接有手柄滑动装置,滑动装置与延长管挤压配合,滑动装置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节型单弯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调节型单弯导管由头段(1)、弯曲段(2)、中间段(3)、调控器(4)、拉丝一(5)、拉丝二(6)和拉丝固定孔(7)组成;头段(1)与中间段(3)成一定的夹角α,α为10°‑60°;弯曲段(2)具有弹性;中间段(3)设有拉丝固定孔(7)调控器(4)由调控器外壳(41)、旋钮一(42)、连接杆一(43)、环形凹槽一(44)、拉钩一(45)、旋钮二(46)、连接杆二(47)、环形凹槽二(48)、拉钩二(49)和两个拉钩卡位(50)组成;调控器外壳(41)中间为刻度区,调控器外壳(41)的左右两段均具有外螺纹,且各具有一段螺旋形凹槽(51),调控器外壳(4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型单弯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调节型单弯导管由头段
(1)、弯曲段(2)、中间段(3)、调控器(4)、拉丝一(5)、拉丝二(6)和
拉丝固定孔(7)组成;头段(1)与中间段(3)成一定的夹角α,α为10°-60°;
弯曲段(2)具有弹性;中间段(3)设有拉丝固定孔(7)调控器(4)由调控
器外壳(41)、旋钮一(42)、连接杆一(43)、环形凹槽一(44)、拉钩一(45)、
旋钮二(46)、连接杆二(47)、环形凹槽二(48)、拉钩二(49)和两个拉钩
卡位(50)组成;调控器外壳(41)中间为刻度区,调控器外壳(41)的左右
两段均具有外螺纹,且各具有一段螺旋形凹槽(51),调控器外壳(41)内侧
面设有两个拉钩卡位(50),分别位于左右两段螺旋形凹槽(51)附近;调控
器外壳(41)的右段设有旋钮一(42),旋钮一(42)具有内螺纹,旋钮一(42)
的内螺纹与调控器外壳(41)的外螺纹相匹配,连接杆一(43)一端连接在旋
钮一(42)上,穿过调控器外壳(41)的螺旋形凹槽(51)后,于调控器外壳
(41)内部形成环形凹槽一(44),拉钩一(45)的一端与环形凹槽一(4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职康康高一菁曲乐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