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转向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3735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7 04: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转向膜。该光转向膜,包括第一透光基材层以及设置于第一透光基材层上的棱镜层,棱镜层的远离第一透光基材层的一侧表面具有棱镜结构,棱镜结构具有凹陷部,光转向膜还包括:贴合层,设置于棱镜层的远离第一基材层的部分表面上,且贴合层与棱镜层之间具有设置于凹陷部中的间隙,贴合层的折射率小于棱镜层的折射率,且棱镜层与贴合层的折射率差值≥0.05;第二透光基材层,设置于贴合层的远离棱镜层的表面上。通过棱镜层并入射进贴合层的光线,其在贴合层表面与间隙的界面折射角度能够≥1°,从而使射入室内的入射光在通过光转向膜时能够被大角度的偏折,进而有效地提高了通过转向膜的入射光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光学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转向膜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通常在建筑物内部如玻璃上设置各种功能层来减少建筑物中的能量消耗,从而有效地利用阳光以在建筑物内部提供照明。一种用于在如办公室等建筑物的内部供应光的技术是通过设置转向膜以对进来的阳光进行偏转。然而,由于阳光以朝下的角度进入窗,所以许多这种光并非可用于照明房间,从而导致通过光转向膜的光线利用率较差。现有的光转向膜中的棱镜结构直接面向空气,其折射率差最大,偏折角度最大,但是这会造成窗子玻璃看起来雾化,这是因为透过窗子直接入射到人眼的光线变少。并且,设置时是将转向膜的基材一面贴在窗子玻璃上,从而转向膜的棱镜结构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从而容易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转向膜,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光转向膜的光线的利用率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转向膜,包括第一透光基材层以及设置于第一透光基材层上的棱镜层,棱镜层的远离第一透光基材层的一侧表面具有棱镜结构,棱镜结构具有凹陷部,光转向膜还包括:贴合层,设置于棱镜层的远离第一透光基材层的部分表面上,且贴合层与棱镜层之间具有设置于凹陷部中的间隙,贴合层的折射率小于棱镜层的折射率,且棱镜层与贴合层的折射率差值≥0.05;第二透光基材层,设置于贴合层的远离棱镜层的表面上。进一步地,贴合层与棱镜层的折射率差值在0.3~0.5之间。进一步地,贴合层的靠近棱镜层的一侧表面为平面。进一步地,贴合层为UV固化树脂经固化后形成的结构。进一步地,光转向膜还包括设置于第二透光基材层的远离贴合层一侧表面的胶粘层。进一步地,第一透光基材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固化形成的结构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固化形成的结构。进一步地,第二透光基材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固化形成的结构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固化形成的结构。进一步地,棱镜层为UV固化树脂固化形成的结构。进一步地,UV固化树脂选自环氧丙烯酸树脂、氨基丙烯酸树脂、聚乙烯树脂、聚氨酯丙烯酸树脂、聚酯丙烯酸树脂中的任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光转向膜还包括设置于第一透光基材层的远离棱镜层一侧的硬化涂层或防指纹涂层。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包括第一透光基材层以及设置于第一透光基材层上的棱镜层的光转向膜,且棱镜层的远离第一透光基材层的一侧表面具有棱镜结构,棱镜结构具有凹陷部,由于该光转向膜还包括第二透光基材层和贴合层,贴合层设置于棱镜层的远离第一透光基材层的部分表面上,且贴合层与棱镜层之间具有设置于凹陷部中的间隙,贴合层的折射率小于棱镜层的折射率,且棱镜层与贴合层的折射率差值≥0.05,第二透光基材层设置于贴合层的远离棱镜层的表面上,从而依据snell定律,通过棱镜层并入射进贴合层的光线,其在贴合层表面与间隙的界面折射角度能够≥1°,从而使射入室内的入射光在通过光转向膜时能够被大角度的偏折,入射光朝上折射到室内的顶面和/或朝下折射到室内的底面,再通过顶面和底面折射到室内中,从而将整个室内照亮,进而有效地提高了通过转向膜的入射光的利用率;并且,由于贴合层与棱镜层之间具有设置于凹陷部中的间隙,从而提高了光转向膜的整体透过率;由于上述贴合层设置于棱镜层的部分表面,从而能够对棱镜层的棱镜结构起到保护作用,降低了空气中杂质对棱镜结构的污染。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一种光转向膜的剖面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一种包括硬化涂层的光转向膜的剖面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一种包括防指纹涂层的光转向膜的剖面示意图;图4示出了光源中的光线经过光转向膜进行偏折的结果示意图;图5示出了经过本技术对比例1中光转向膜的光线的角度分布示意图;以及图6示出了经过本技术实施例4中光转向膜的光线的角度分布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光转向膜;2、光源;10、第一透光基材层;20、棱镜层;30、贴合层;40、第二透光基材层;50、硬化涂层;60、防指纹涂层。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由
技术介绍
可知,现有技术中用于在如办公室等建筑物的内部供应光的技术是通过设置转向膜以对进来的阳光进行偏转,然而,由于阳光以朝下的角度进入窗,所以许多这种光并非可用于照明房间,从而导致通过光转向膜的光线利用率较差。本技术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提供了一种光转向膜,如图1至3所示,包括第一透光基材层10以及设置于第一透光基材层10上的棱镜层20,棱镜层20的远离第一透光基材层10的一侧表面具有棱镜结构,棱镜结构具有凹陷部,光转向膜还包括:贴合层30,设置于棱镜层20的远离第一透光基材层10的部分表面上,且贴合层30与棱镜层20之间具有设置于凹陷部中的间隙,贴合层30的折射率小于棱镜层20的折射率,且棱镜层20与贴合层30的折射率差值≥0.05第二透光基材层40,设置于贴合层30的远离棱镜层20的表面上。该光转向膜中由于贴合层设置于棱镜层的远离第一透光基材层的部分表面上,且贴合层与棱镜层之间具有设置于凹陷部中的间隙,贴合层的折射率小于棱镜层的折射率,且棱镜层与贴合层的折射率差值≥0.05,第二透光基材层设置于贴合层的远离棱镜层的表面上,从而依据snell定律,通过棱镜层并入射进贴合层的光线,其在贴合层表面与间隙的界面折射角度能够≥1°,从而使射入室内的入射光在通过光转向膜时能够被大角度的偏折,入射光朝上折射到室内的顶面和/或朝下折射到室内的底面,再通过顶面和底面折射到室内中,从而将整个室内照亮,进而有效地提高了通过转向膜的入射光的利用率;并且,由于贴合层与棱镜层之间具有设置于凹陷部中的间隙,从而提高了光转向膜的整体透过率,由于上述贴合层设置于棱镜层的表面,从而对棱镜层的棱镜结构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避免了棱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光转向膜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转向膜,包括第一透光基材层(10)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透光基材层(10)上的棱镜层(20),所述棱镜层(20)的远离所述第一透光基材层(10)的一侧表面具有棱镜结构,所述棱镜结构具有凹陷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向膜还包括:贴合层(30),设置于所述棱镜层(20)的远离所述第一透光基材层(10)的部分表面上,且所述贴合层(30)与所述棱镜层(20)之间具有设置于所述凹陷部中的间隙,所述贴合层(30)的折射率小于所述棱镜层(20)的折射率,且所述棱镜层(20)与所述贴合层(30)的折射率差值≥0.05;第二透光基材层(40),设置于所述贴合层(30)的远离所述棱镜层(20)的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转向膜,包括第一透光基材层(10)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透光基材层(10)上的棱镜层(20),所述棱镜层(20)的远离所述第一透光基材层(10)的一侧表面具有棱镜结构,所述棱镜结构具有凹陷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向膜还包括:贴合层(30),设置于所述棱镜层(20)的远离所述第一透光基材层(10)的部分表面上,且所述贴合层(30)与所述棱镜层(20)之间具有设置于所述凹陷部中的间隙,所述贴合层(30)的折射率小于所述棱镜层(20)的折射率,且所述棱镜层(20)与所述贴合层(30)的折射率差值≥0.05;第二透光基材层(40),设置于所述贴合层(30)的远离所述棱镜层(20)的表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转向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层(30)与所述棱镜层(20)的折射率差值在0.3~0.5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转向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层(30)的靠近所述棱镜层(20)的一侧表面为平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转向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层(30)为UV固化树脂经固化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必昌陈祥冲杨文勋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