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华专利>正文

一种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94765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3 01: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它包括有杆体(1)和钩形头部(2);所述钩形头部(2)包括有上部弯弧段(3)和下部弯弧段(4);所述下部弯弧段(4)与所述杆体(1)间的最大横向长度(L2)比所述上部弯弧段(3)与所述杆体(1)间的最大横向长度(L1)要长;所述钩形头部(2)与所述杆体(1)间设有开口(5);所述钩形头部(2)末端的切线指向所述上部弯弧段(3)和所述下部弯弧段(4)相连接处的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操作容易、简便、安全,拔出成功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
技术介绍
输尿管内支架管临床应用大约经历了50年历史。它植入输尿管后能起到引流尿液、防止输尿管狭窄和粘连堵塞等作用。在取出输尿管内支架管时,目前现有的取除方法可分为5大种类:1、经尿道膀胱镜(软镜)下取除(标准方法);2、非膀胱镜下取除特殊类型输尿管内支架管,如①带尾线输尿管内支架管经带线取除,②带磁性材料的输尿管内支架管;3、影像学引导取除(女性置入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方法),如①X线引导,②超声引导(经腹和经阴道),取除器械:血管内圈套器(endovascularsnaredevices);Amplatz鹅颈管圈套器(Amplatzgoosenecksnare);软性膀胱镜异物取除钳;引导线套索(guide-wirelasso);简单圈套器(simplesnare);改良圈套器(modifiedsnare,MS);直接(钳)抓取(directgrasping,DG);异物钳(forceps);取石篮(stonebaskets);导丝制成挂钩(hooksfashionedfromguidewires);球囊导管(ballooncatheter);4、非膀胱镜、非影像学引导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术(主要用于女性),取除器械:编织钩(acrochethook,钩针);5、开放手术取除。总体来讲,膀胱镜(软镜)下取除成功率高,但膀胱镜检查取除输尿管内支架管存在麻醉、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及不适,而影像学引导取除、特殊类型输尿管内支架管非膀胱镜下取除成功率较低。而采用编织钩等钩针取除时,由于其取除器械的前端较锐,容易损伤膀胱粘膜。此外,若采用常规的钩取器械时,还存在难以顺利地插入膀胱内,其钩取难度大、成功率较低等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其结构设计合理,操作容易、简便、安全,拔出成功率高。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杆体和钩形头部;所述钩形头部包括有上部弯弧段和下部弯弧段;所述下部弯弧段与所述杆体间的最大横向长度比所述上部弯弧段与所述杆体间的最大横向长度要长;所述钩形头部与所述杆体间设有开口。作为进一步优化,上述上部弯弧段与上述杆体连接;上述下部弯弧段分布在上述杆体与上述上部弯弧段之间内侧。通过该设置,下部弯弧段弯向了杆体与上部弯弧段之间内侧,即形成了二次回头钩,减少了下部弯弧段的最末端---即钩形头部的末端,与人体直接接触的几率,进而避免了在使用中损伤人体黏膜。作为进一步优化,上述钩形头部末端的切线指向上述上部弯弧段和上述下部弯弧段相连接处的一侧。通过该设置,进一步减少了钩形头部末端与人体直接接触的几率。为进一步保证使用安全,上述钩形头部与上述杆体在同一个平面内。作为进一步优选,上述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采用整体长度为30cm、直径为1.35mm的钢丝,头部弯曲呈圈状而得,其钢丝上端部卷入圈内,形成宽约2~5mm的开口。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其结构设计合理,取材容易、制作简便;操作简单,无需麻醉,其钩形头部的上部较细能顺利的进入尿道,下部较宽能顺利的勾出输尿管内支架管,容易学习撑握。临床使用该取除钩时,其取除术平均成功率高达90.7%,安全、无痛、无并发症,且大大降低了患者医疗费用及医疗成本。该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适用于门诊女性患者留置输尿管内支架管的取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所述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所述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具体描述,在此指出以下实施例只用于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熟练人员可以根据上述内容对本技术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实施例1如说明书附图1和2所示,一种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它包括有杆体1和钩形头部2,且杆体1与钩形头部2在同一个平面内;钩形头部2包括有上部弯弧段3和下部弯弧段4,且钩形头部2末端的切线指向上部弯弧段3和下部弯弧段4相连接处的一侧;其上部弯弧段3呈倒U形,且与杆体1连接,下部弯弧段4分布在杆体1与上部弯弧段3之间内侧;其下部弯弧段4与杆体1间的最大横向长度L2比上部弯弧段3与杆体1间的最大横向长度L1要长;钩形头部2与杆体1间设有开口5;该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整体采用长度为30cm、直径为1.35mm的钢丝,头部弯曲呈圈状而得,其钢丝上端部卷入圈内,形成宽为5mm的开口5。使用方法:取管前摄腹部平片,了解在膀胱内的输尿管内支架管的位置。膀胱在充盈状态下,取截石位。尿道粘膜表面麻醉/或不用表面麻醉,将本例中的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的钩形头部2插入膀胱,钩形头部2的开口5转向留置输尿管内支架管一侧输尿管口方向。贴向膀胱壁,挂住输尿管内支架管弯曲部,轻压该取除钩同时向膀胱颈尿道拖动,将输尿管内支架管弯圈部拖出尿道外口,取除输尿管内支架管。在取除失败时,应改变方向,将头部开口转向膀胱侧壁或顶部取除输尿管内支架管。临床验证:2003年3月~2016年3月,门诊用本例中所示的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共完成女性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术396例,其中完整资料病例344例,平均年龄:51.8岁(18~81岁),留置输尿管内支架管时间为术后14~60天,分别由9名医师完成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术,344例中成功取除312例,平均成功率:90.7%(75.0~94.1%),失败32例,其失败的原因可能与输尿管内支架管膀胱内圈的位置、膀胱是否充盈等因素有关,失败病例均改用膀胱镜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经采用本例中所示的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完成取除术的,术后排尿无肉眼血尿,无尿路刺激症状。实施例2如说明书附图3和4所示,一种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它包括有杆体1、钩形头部2和手柄6,且杆体1与钩形头部2在同一个平面内;钩形头部2包括有上部弯弧段3和下部弯弧段4,且钩形头部2末端的切线指向上部弯弧段3和下部弯弧段4相连接处的一侧;其上部弯弧段3呈倒U形,且与杆体1连接,下部弯弧段4分布在杆体1与上部弯弧段3之间内侧;其下部弯弧段4与杆体1间的最大横向长度L2比上部弯弧段3与杆体1间的最大横向长度L1要长;钩形头部2与杆体1间设有开口5;远离钩形头部2的杆体1另一端设置有手柄6;该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除手柄6外,其他部分整体采用长度为30cm、直径为1.35mm的钢丝,头部弯曲呈圈状而得,其钢丝上端部卷入圈内,形成宽为4.5mm的开口5。本例中通过增设手柄6,进一步方便了使用操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杆体(1)和钩形头部(2);所述钩形头部(2)包括有上部弯弧段(3)和下部弯弧段(4);所述下部弯弧段(4)与所述杆体(1)间的最大横向长度(L2)比所述上部弯弧段(3)与所述杆体(1)间的最大横向长度(L1)长;所述钩形头部(2)与所述杆体(1)间设有开口(5);所述钩形头部(2)末端的切线指向所述上部弯弧段(3)和所述下部弯弧段(4)相连接处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杆体(1)和钩形头部(2);所述钩形头部(2)包括有上部弯弧段(3)和下部弯弧段(4);所述下部弯弧段(4)与所述杆体(1)间的最大横向长度(L2)比所述上部弯弧段(3)与所述杆体(1)间的最大横向长度(L1)长;所述钩形头部(2)与所述杆体(1)间设有开口(5);所述钩形头部(2)末端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华刘超颖
申请(专利权)人:胡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