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蚂蜂增产蜂毒的饲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785603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0 23: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蚂蜂增产蜂毒的饲养方法。将野外采集的蚂蜂,经人工喂养、交尾、分巢建群后进行养殖,将蜂群置于养殖大棚中,在大棚中每隔10米距离地面3‑8米设置一个蜂巢箱,同时提供充足的饲料、筑巢材料供蚂蜂采用;大棚控温20‑30℃,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定期对蚂蜂采集蜂毒;所述饲料按重量份计由以下原料组成:花粉1‑2份、蟋蟀8‑9份、猪肺6‑8份、发酵豆粕8‑10份、中草药成分2‑4份,所述中草药成分按重量份计包括党参1‑2份、甘草0.5‑1份、黄芪0.5‑1份。本发明专利技术饲养蚂蜂方法可以有效增加蚂蜂蜂毒产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养殖
,尤其是涉及一种蚂蜂增产蜂毒的饲养方法
技术介绍
蚂蜂别名胡蜂,属于昆虫纲,膜翅目,胡蜂科昆虫,是一类具有丰富的开发利用价值的昆虫类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生物防治方面,蚂蜂为肉食性昆虫,具有食性广泛,捕食迅速的特点,可以捕食棉铃虫、玉米螟、天蛾等多种农林害虫的幼虫,可作为天敌用于生物防治;在医药方面,蚂蜂蜂毒主要成分包括组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和磷脂酶等成分,毒主要应用于各种炎症,心血管、神经系统等方面疾病的治疗,特别是对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更显著。据报道我国仅风湿、类风湿的发病率就在3%左右,蜂毒及其药品的开放,不仅可以给患者带来福音,而且会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蜂毒是工蜂毒腺和副腺分泌出的具有芳香气味的一种透明液体,贮存在毒囊中,垫刺时由蛰针排出。一只新出房的工蜂只有很少的毒液,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逐渐积累起来,达到守卫蜂龄(约18日龄)后就不再产生更多的毒液。近年来,由于蜂毒需求旺盛,而且正常条件下蜜蜂蜂毒分泌量有限,目前只能通过增加蚂蜂养殖量以增加蜂毒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目前尚未见有可以增加蚂蜂分泌蜂毒的养殖方法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蚂蜂的饲养方法,以有效增加蚂蜂蜂毒分泌量。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蚂蜂增产蜂毒的饲养方法,将野外采集的蚂蜂,经人工喂养、交尾、分巢建群后进行养殖,将蜂群置于养殖大棚中,在大棚中每隔10米距离地面3-8米设置一个蜂巢箱,同时提供充足的饲料、筑巢材料供蚂蜂采用;大棚控温20-30℃,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定期对蚂蜂采集蜂毒;所述饲料按重量份计由以下原料组成:花粉1-2份、蟋蟀8-9份、猪肺6-8份、发酵豆粕8-10份、中草药成分2-4份,所述中草药成分按重量份计包括党参1-2份、甘草0.5-1份、黄芪0.5-1份。进一步的,所述大棚空气相对空气相对湿度在蚂蜂正常发育阶段控制为40-50%;当需要采集蜂毒,大棚空气湿度提前两小时调整为50-60%。进一步的,所述采集蜂毒是在晚上的20:00-22:00进行采集。进一步的,所述采集蜂毒采用电取蜂毒法,取蜂毒时对采毒蚂蜂施加30伏的电压持续刺激15秒,停电时间为10秒再次通电,循环3-5次。进一步的,所述定期对蚂蜂采集蜂毒是指间隔8-12天取一次蜂毒。进一步的,所述筑巢材料为朽木树皮、秸秆、干树叶、茅草的混合物。进一步的,所述朽木树皮、秸秆、干树叶、茅草在作为筑巢材料使用时,切割为长0.5cm、宽0.5cm大小。党参桔梗科党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党参根含皂甙、微量生物碱、蔗糖、葡萄糖、菊糖、淀粉、粘液及树脂等化学成分,党参有增强免疫力、扩张血管、降压、改善微循环、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甘草别名: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是一种补益中草药,用于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甘草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有甘草酸、甘草甙等。甘草的化学组成极为复杂,目前为止从甘草中分离出的化合物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甙、异甘草甙、新甘草甙、新异甘草甙、甘草素、异甘草素以及甘草西定、甘草醇、异甘草醇、7-甲基香豆精、伞形花内酯等数十种化合物,但这些成分和数量通常会随甘草的种类、种植区域、采收时间等因素的不同而异。大量的研究表明,甘草甜素和黄酮类物质是甘草中最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甘草根表皮以内的部分。黄芪素以“补气诸药之最”著称,是最常用的中药材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肺、脾二经,有补气固表、止汗脱毒、生肌、利尿、退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等。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采用饲料可以有效增加蚂蜂蜂毒分泌量及延长蜂毒分泌周期,饲料中添加党参、甘草可以有效刺激蚂蜂毒腺分泌毒液以增加蜂毒的分泌量,黄芪、党参、甘草协调作用延缓蚂蜂毒腺细胞的退化,从而延长蚂蜂蜂毒的分泌周期。2.本专利技术通过针对蚂蜂特性调节控制大棚温湿度,在蚂蜂生长阶段及取蜂毒前给以不同的空气湿度利于蚂蜂排毒。3.在晚上20:00-22:00之间更有利于收集蜂毒,收集到的蜂毒纯度更高,而且对蚂蜂影响更小,有利于蚂蜂排毒后的恢复。【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蚂蜂增产蜂毒的饲养方法,将野外采集的蚂蜂,经人工喂养、交尾、分巢建群后进行养殖,将蜂群置于养殖大棚中,在大棚中每隔10米距离地面3米设置一个蜂巢箱,同时在大棚内提供充足的饲料、筑巢材料供蚂蜂采用。大棚控温20℃,空气相对湿度为40%,在蚂蜂正常发育阶段大棚空气相对湿度控制为40%;当需要采集蜂毒,大棚空气湿度提前两小时调整为50%,采完蜂毒后空气响度湿度调整为40%。所述饲料中包括花粉、蟋蟀、猪肺、发酵豆粕及中草药成分,所述中草药成分包括党参、甘草、黄芪。所述饲料制作方法为:按重量份数取花粉2份、蟋蟀8份、猪肺6份、发酵豆粕10份,党参1份、甘草0.5份、黄芪1份粉碎、水25份;党参、甘草、黄芪、水放入锅中加热煮沸浸提2h,取浸提液与花粉、发酵豆粕及粉碎的蟋蟀、猪肺混合均匀即可。所述筑巢材料为朽木树皮、秸秆、干树叶、茅草粉碎成长0.5cm、宽0.5cm大小的混合物作为筑巢材料使用。采集蜂毒时间是在晚上的22:00进行,采集蜂毒采用电取蜂毒法,取蜂毒时对采毒蚂蜂施加30伏的电压持续刺激15秒,停电时间为10秒再次通电,循环3次,间隔8天取一次蜂毒。实施例2一种蚂蜂增产蜂毒的饲养方法,将野外采集的蚂蜂,经人工喂养、交尾、分巢建群后进行养殖,将蜂群置于养殖大棚中,在大棚中每隔10米距离地面8米设置一个蜂巢箱,同时在大棚内提供充足的饲料、筑巢材料供蚂蜂采用。大棚控温30℃,空气相对湿度为60%,在蚂蜂正常发育阶段大棚空气相对湿度控制为50%;当需要采集蜂毒,大棚空气湿度提前两小时调整为60%,采完蜂毒后空气响度湿度调整为60%。所述饲料中包括花粉、蟋蟀、猪肺、发酵豆粕及中草药成分,所述中草药成分包括党参、甘草、黄芪;所述饲料制作方法为:按重量份数取花粉1.5份、蟋蟀9份、猪肺6份、发酵豆粕8份,党参1份、甘草0.7份、黄芪1份粉碎、水30份;党参、甘草、黄芪、水放入锅中加热煮沸浸提2h,取浸提液与花粉、发酵豆粕及粉碎的蟋蟀、猪肺混合均匀即可。所述筑巢材料为朽木树皮、秸秆、干树叶、茅草粉碎成长0.5cm、宽0.5cm大小的混合物作为筑巢材料使用。采集蜂毒时间为晚上的22:00进行,采集蜂毒采用电取蜂毒法,取蜂毒时对采毒蚂蜂施加30伏的电压持续刺激15秒,停电时间为10秒再次通电,循环5次,间隔12天取一次蜂毒。实施例3一种蚂蜂增产蜂毒的饲养方法,将野外采集的蚂蜂,经人工喂养、交尾、分巢建群后进行养殖,将蜂群置于养殖大棚中,在大棚中每隔10米距离地面5米设置一个蜂巢箱,同时在大棚内提供充足的饲料、筑巢材料供蚂蜂采用。大棚控温25℃,空气相对湿度为45%,在蚂蜂正常发育阶段大棚空气相对湿度控制为45%;当需要采集蜂毒,大棚空气湿度提前两小时调整为55%,采完蜂毒后空气响度湿度调整为45%。所述饲料中包括花粉、蟋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蚂蜂增产蜂毒的饲养方法,将野外采集的蚂蜂,经人工喂养、交尾、分巢建群后进行养殖,其特征在于:将蜂群置于养殖大棚中,在大棚中每隔10米距离地面3‑8米设置一个蜂巢箱,同时提供充足的饲料、筑巢材料供蚂蜂采用;大棚控温20‑30℃,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定期对蚂蜂采集蜂毒;所述饲料按重量份计由以下原料组成:花粉1‑2份、蟋蟀8‑9份、猪肺6‑8份、发酵豆粕8‑10份、中草药成分2‑4份,所述中草药成分按重量份计包括党参1‑2份、甘草0.5‑1份、黄芪0.5‑1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蚂蜂增产蜂毒的饲养方法,将野外采集的蚂蜂,经人工喂养、交尾、分巢建群后进行养殖,其特征在于:将蜂群置于养殖大棚中,在大棚中每隔10米距离地面3-8米设置一个蜂巢箱,同时提供充足的饲料、筑巢材料供蚂蜂采用;大棚控温20-30℃,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定期对蚂蜂采集蜂毒;所述饲料按重量份计由以下原料组成:花粉1-2份、蟋蟀8-9份、猪肺6-8份、发酵豆粕8-10份、中草药成分2-4份,所述中草药成分按重量份计包括党参1-2份、甘草0.5-1份、黄芪0.5-1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蚂蜂增产蜂毒的饲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棚空气相对空气相对湿度在蚂蜂正常发育阶段控制为40-50%;当需要采集蜂毒,大棚空气湿度提前两小时调整为50-6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昌团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田林县林子蚂蜂养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