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释放负离子的健康陶瓷砖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77892 阅读:3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释放负离子的健康陶瓷砖生产方法,在陶瓷砖中引入纳米复合负离子粉体,配方组成是锂电气石占20~40%、镁电气石占10~20%,纳米TiO2占20~40%,其他稀土复合盐类占5~12%,将纳米复合负离子粉同陶瓷基体良好的结合起来,经陶瓷辊道窑在温度1080℃~1200℃下烧成,从而获得具有稳定释放负离子且放射性能达标的陶瓷釉面砖,最终产品的负离子释放能力能达到健康要求,放射性能等指标检测均需符合国家建材要求标准的健康建筑材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陶瓷釉面砖的生产方法,特别是一种具有负离子释放性能的健康陶瓷砖的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空气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各种污染物,也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如树木生长时,会散发出具有杀菌作用的有机物质,还有空气负离子,能促进人体内合成和储存维生素,被誉为空气维生素。国内很多研究证实,它具有降尘、灭菌、防病、治病等功能。众多专家还考证了空气负离子对人体7个系统的近30多种疾病具有抑制、缓解和辅助治疗作用,尤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更为明显(《鼎湖山与空气负离子》)。相关资料表明,一般室内空气中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少于100个/cm3,绿化的街道上空为100-300个/cm3,公园内、旷野效区可达500-1000个/cm3,而海滨和森林等自然环境中可达到10000个/cm3。医学界早已率先证明,空气负离子浓度低,不利于人身体健康。鉴于负离子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重要性,人们试图增强空气中负离子的含量,其中一个重要办法就是采用″负离子发生器″,如中国专利CN1386550A。但因其消耗电能且电晕产生负离子的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氮氧化物及臭氧等有害气体,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传统的陶瓷砖只具有装饰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改变传统的陶瓷砖单一的装饰功能,提出一种可自身产生负离子的陶瓷砖的生产方法,提供一种有益健康的功能型建筑材料,利用陶瓷砖的负离子释放功能来增加室内的空气负离子浓度,而又不消耗任何能源,使陶瓷砖具有绿色环保、健康的功能,在美化人居环境的同时将健康理念引入家居生活中。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制备工艺过程顺序如下(1)将10~25%的熔块、3~10%的纳米复合负离子粉体、30~50%的锂瓷石、5~10%的硅酸锆、15~30%的高岭土、6~15%的石英混入球磨机中湿法球磨,过325目筛后制成浆状底釉;(2)将35~90%的熔块、5~30%的高岭土、0.1~10%的氧化铝、0.1~10%的氧化锌、0.1~15%硅酸锆混入球磨机中湿法球磨,过325目筛后制成浆状面釉;(3)将上述(1)、(2)中制备的底釉及面釉采用淋釉或喷涂方式先后施于陶瓷砖坯体上;(4)将施釉后的陶瓷砖坯体在陶瓷辊道窑内烧成,烧成温度1080℃~1200℃,烧成周期40~85分钟;其中,纳米复合负离子粉体的矿物成分为锂电气石占20~40%、镁电气石占10~20%,纳米TiO2占20~40%,其他稀土复合盐类占5~12%。进一步地,熔块的化学组成范围为SiO240~70%,Al2O310~25%,K2O+Na2O5~18%,CaO0.1~10%,MgO0.1~10%,ZnO0.1~10%。在陶瓷砖中引入一种具有负离子释放功能的纳米复合负离子粉体,调整一种合适的配方组成将纳米复合负离子粉同陶瓷基体良好的结合起来,经陶瓷辊道窑在温度1080℃~1200℃下烧成,最终产品的负离子释放能力能达到健康要求,放射性能等指标检测均需符合国家建材要求标准的健康建筑材料。产生负离子的机理在于其中的纳米复合负离子粉对空气的微量电离进而释放负离子,但其本身也同时伴生有放射性,该生产方法可在保证其负离子释放性能的同时将其放射性能进行有效的衰减,从而获得具有稳定释放负离子且放射性能达标的陶瓷釉面砖。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原料配方陶瓷坯体采用一般陶瓷釉面砖体,以下配方均为重量百分比。底釉 面釉熔块A17%熔块B 73%纳米复合负离子粉体 8% 熔块C 7%锂瓷石 37%高岭土8% 硅酸锆 6% 硅酸锆12%高岭土 24% 水外加38份石英 8%水 外加38份其中熔块A、熔块B及熔块C的化学组成范围为SiO245~50%,Al2O317~20%,K2O+Na2O10~12%,CaO1%,MgO3%,ZnO1%。而纳米复合负离子粉体的矿物成分为锂电气石占20~40%、镁电气石占10~20%,纳米TiO2占20~40%,其他稀土复合盐类占5~12%。生产过程将上述的底釉配方及面釉配方分别加入羟甲基纤维素钠0.1%、三聚磷酸钠0.3%、水等混料入球磨机中球磨,经过325目筛后分别制成底釉、面釉,除铁备用;将陶瓷砖体喷水浸润表面,采用钟罩式的淋釉方式先后施底釉及面釉;经辊道窑烧成,烧成周期48分钟,最高烧成温度1155℃。实施例2先将一般陶瓷釉面砖坯体入辊道窑烧成,烧成周期30分钟,最高烧成温度1170℃,制成素坯待用。釉按以下原料配方合理配比,其中配方均为重量百分比。底釉 面釉纳米复合负离子粉体5% 熔块B 90%锂瓷石42% 高岭土10%硅酸锆8% 水外加42份高岭土16%石英 19%熔块A 10%水外加40份其中熔块A、熔块B的化学组成为SiO245%,Al2O325%,K2O+Na2O18%,CaO3%,MgO1%,ZnO8%。生产过程同实施例1,采用喷釉的施釉方式先后施底釉及面釉;再次入辊道窑烧成,烧成周期37分钟,最高烧成温度1080℃。实施例3原料配方面釉配方同实施例2,底釉配方如下,底釉熔块C 12%纳米复合负离子粉体 3%锂瓷石 40%硅酸锆 12%高岭土 11%钾长石 13%石英9%水 外加37份其中熔块C的化学组成为SiO270%,Al2O313%,K2O+Na2O16%,CaO0.3%,MgO0.5%,ZnO0.2%。生产过程同实施例1,经辊道窑烧成,烧成周期55分钟,最高烧成温度1180℃。陶瓷砖性能检测负离子性能经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采用空气离子静态测试法检测,释放量在150~630个/cm3之间,具有良好的负离子释放性能。放射性能经广东省技术监督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表明,该产品符合GB6566-2001《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中A类装修材料要求,其产销与使用范围不受限制。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制备工艺过程顺序如下(1)将10~25%的熔块、3~10%的纳米复合负离子粉体、30~50%的锂瓷石、5~10%的硅酸锆、15~30%的高岭土、6~15%的石英混入球磨机中湿法球磨,过325目筛后制成浆状底釉;(2)将35~90%的熔块、5~30%的高岭土、0.1~10%的氧化铝、0.1~10%的氧化锌、0.1~15%硅酸锆混入球磨机中湿法球磨,过325目筛后制成浆状面釉;(3)将上述(1)、(2)中制备的底釉及面釉采用淋釉或喷涂方式先后施于陶瓷砖坯体上;(4)将施釉后的陶瓷砖坯体在陶瓷辊道窑内烧成,烧成温度1080℃~1200℃,烧成周期40~85分钟;其中,纳米复合负离子粉体的矿物成分为锂电气石占20~40%、镁电气石占10~20%,纳米TiO2占20~40%,其他稀土复合盐类占5~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砖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使用的熔块的化学组成范围为SiO240~70%,Al2O310~25%,K2O+Na2O5~18%,CaO0.1~10%,MgO0.1~10%,ZnO0.1~10%。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在陶瓷砖中引入纳米复合负离子粉体,配方组成是锂电气石占20~40%、镁电气石占10~20%,纳米TiO2占20~40%,其他稀土复合盐类占5~12%,将纳米复合负离子粉同陶瓷基体良好的结合起来,经陶瓷辊道窑在温度1080℃~1200℃下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释放负离子的健康陶瓷砖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工艺过程顺序如下:(1)将10~25%的熔块、3~10%的纳米复合负离子粉体、30~50%的锂瓷石、5~10%的硅酸锆、15~30%的高岭土、6~15%的石英混入球磨机中湿法球磨 ,过325目筛后制成浆状底釉;(2)将35~90%的熔块、5~30%的高岭土、0.1~10%的氧化铝、0.1~10%的氧化锌、0.1~15%硅酸锆混入球磨机中湿法球磨,过325目筛后制成浆状面釉;(3)将上述(1)、(2)中 制备的底釉及面釉采用淋釉或喷涂方式先后施于陶瓷砖坯体上;(4)将施釉后的陶瓷砖坯体在陶瓷辊道窑内烧成,烧成温度1080℃~1200℃,烧成周期40~85分钟;其中,纳米复合负离子粉体的矿物成分为:锂电气石占20~40%、镁电 气石占10~20%,纳米TiO↓[2]占20~40%,其他稀土复合盐类占5~1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树龙唐奇王勇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