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永胜专利>正文

后脑防护缓冲安全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69780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08 13: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后脑防护缓冲安全帽,主要是在安全帽里增设后脑下托带和后脑上托带,后脑上托带与后脑下托带的两端分别与帽壳牢固连接。后脑下托带和后脑上托带上设有调节卡,调节卡同时也可作为后脑下托带、后脑上托带与帽壳之间的连接件。后脑上托带和后脑下托带上设有缓冲撕裂段。后脑上托带和后脑下托带上设有软垫。当坠落物冲击帽壳的后脑部位时,由于后脑上托带和后脑下托带对帽壳的牵拉作用,帽壳受力后不会撞击到头部的后脑部位,帽壳后脑部位与头后脑部位之间有安全距离,避免了伤亡事故的发生。头部所受力小了很多。当头过低或冲击到帽壳边缘时,吸能块缓冲吸能,保障了安全帽后脑与头部后脑之间的安全间距。吸能块上的沟槽方便帽内的空气流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创造涉及安全防护用具,具体涉及一种后脑防护缓冲安全帽,如安全帽、防暴头盔等。
技术介绍
安全帽已广泛用于建筑、工厂、矿山、供电、通讯,防暴等有潜在危险的诸多领域。当今安全帽的生产标准与检测标准,无论是国内标准,还是国外标准,在检测安全帽的时候,是模拟人在直立挺胸目视前方的状态下,对端正地放在头模上的安全帽正上方,施以冲击吸收性能检测和耐穿刺性能检测,将安全帽端正地放在头模上,就相当于佩戴者直立挺胸目视正前方的状态。通过深入研究与实验,我们有一重大发现,就是国内外生产标准与检测标准都有很大的漏洞,现实中安全帽的佩戴者,无论任何领域的任何工种,他们在于活的时候几乎都是低着头的,当安全帽受到坠落物冲击时,安全帽受冲击的部位是与人的后脑相对应的部位(以下简称安全帽的后脑部位),则不是检测标准中规定的安全帽正上方,帽壳的后脑部位受到冲击时,帽壳受力将直接撞击人的后脑部位。众所周知,人的后脑是头部致命的部位,受到冲击后很容易出现伤亡事故,而且受冲击时往往伴随着二次伤害,例如眩晕摔倒、坠落、跌入危险区域、手中的工具或其它物件掉落击伤他人等。由于国内外生产标准与检测标准中,没有针对安全帽后脑部位的生产要求与检测要求,所以按标准生产的安全帽,对于帽壳后脑部位的受力,没有抵御和吸收冲击力的结构,所以人的后脑部位所受到的冲击力几乎是坠落物产生的冲击力的全部。从表面看虽有帽箍,但帽箍是起不了承受冲击力的作用,只能起到佩戴作用。以现行的国内检测标准:也就是用5公斤的钢锤和3公斤的钢锥,以1米的高度对安全帽分别进行冲击吸收性能检测和耐穿刺性能检测。我们以此标准对合格的安全帽的后脑部位进行冲击吸收性能检测和耐穿刺性能检测,通过国家级检验机构专业检测人员的检测,冲击吸收性能检测的结果是,传到头模上的力值为43000牛顿,产生这么大的冲击力,一般人是难以想象到的,这么大的冲击力作用在人的后脑部位,发生死亡事故是在所难免的。耐穿刺性能检测的结果是,钢锥也穿透帽壳刺到头模,实验中的头模,就是在检测仪器上模拟人的头部。但现实中坠落高度往往要比标准中的1米高很多,坠落物坠落时,在重力加速度的状态下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更是让人愕然的。由于国内外标准里,没有对安全帽后脑部位实施冲击和穿刺的检测项目,致使世界上几亿戴着所谓合格安全帽的劳动者于致命的危险中,因此后脑受伤的比例占得很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弥补国内外生产标准与检测标准的漏洞及现有产品的巨大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后脑防护且有缓冲功能的安全帽。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将帽壳里增设后脑上托带和后脑下托带,后脑上托带和后脑下托带的两端分别与帽壳间接或直接牢固连接;后脑上托带和后脑下托带的长度方向的中部设置有软垫;后脑上托带和后脑下托带的中点位置设有缓冲撕裂段;后脑下托带上设有调节卡,调节卡也可作为后脑下托带与帽壳的之间的连接件;在安全帽的后脑部位靠近帽壳边缘有一条状且厚度1-6厘米的吸能块。本专利技术可以有多根后脑托带;后脑上托带和后脑下托带与帽壳的连接,可以是接触连接也可以通过其它器件间接连接,与帽壳的连接点可以在帽壳的任何位置;后脑托带可以是任何材质和形式,可以是带式,也可以是绳式,也可以是带绳组合,也可以是网状,也可以是布的形式。也就是说,后脑托带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要设计特征,连接形式可以有多种多样。帽衬可以是任何结构和样式;调节卡可设置在后脑下托带上的任何位置,也可作为帽壳与后脑下托带之间的连接件,或是连接件之一,调节卡可以是任何结构和样式;缓冲撕裂段也可用在头顶托带上;吸能块也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将帽箍作为连接载体。以上同样的设计也可用在安全帽的前半部或两侧。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按国内外标准生产的安全帽,后脑部位受到冲击时,由于没有后脑托带,致使帽壳的后脑部位会直接冲击头部的后脑部位,如果冲击力超过后脑承载的安全力值时,坠落物若为钝器,轻者会脑震荡,重者会有生命危险;坠落物若为尖角锐器,帽壳被击穿的同时导致头部的后脑部位也会被刺伤,另外人的后脑部位一旦受伤,极易造成二次伤害,例如,眩晕摔伤、坠落、跌入危险区域、手中工具或其它物件掉落击伤他人等。技术方案中由于设置了后脑下托带和后脑上托带,从而保证了帽壳的后脑部位与头部的后脑部位之间的安全间距,头部的后脑部位所受的力,是经过帽壳变形和后脑上托带、后脑下托带的延展,上缓冲撕裂段和下缓冲撕裂段的撕裂缓冲(撕裂的过程就是吸收冲击力的过程),上、下软垫的吸能,所有这些吸收冲击力后的剩余力,最后传到头上的力为2000牛顿,这个数据在安全范围内。同时后脑托带上的软垫也扩大了后脑的着力面积,降低了单位面积的冲击力,因而头的后脑部位得到了很好的防护,避免或大大减小了坠落物或外力对头部的后脑部位的冲击或穿刺伤害。本权利不但弥补了国内外安全帽生产标准和检测标准的致命漏洞,也填补了安全帽对人的后脑部位没有防护功能的空白;对国内外安全帽生产标准与检测标准的提升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附图说明为了简明扼要的表明后脑上托带与后脑下托带的作用机理,特将帽箍省略,图1为模拟佩戴者低头干活时,安全帽的后脑上托带和后脑下托带承受坠落物冲击时的侧向透视示意图,图2为安全帽后脑上、下托带上的缓冲撕裂段俯视图,图中:1为帽壳,2为后脑下托带,3为后脑上托带,4为下调节卡,5为左前头顶托带,6为左后头顶托带,7为头部,8为坠落物,9为左前帽衬接头,10为左后帽衬接头,11为帽钉,12为下软垫,13为下缓冲撕裂段,14为上软垫,15为上缓冲撕裂段,16为吸能块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见图1一图2,本后脑防护缓冲安全帽是在帽壳1的里面增设后脑下托带2和后脑上托带3,后脑下托带2和后脑上托带3的两端分别与帽衬接头9及与帽衬接头9相临且在安全帽右侧(头部的右面一侧)的另一帽衬接头牢固连接,帽壳1内有4个与帽衬接头9同样的帽衬接头,4个帽衬接头通过8个与帽扣11相同的帽扣与帽壳1牢固连接,后脑下托带2和后脑上托带3上分别有下调节卡4和上调节卡17,调节卡4的作用是根据头部7的大小调节后脑下托带2的长短。当坠落物8冲击帽壳1的后脑部位时,由于后脑下托带2和后脑上托带3对帽壳1的牵拉作用,帽壳1受力后便不会撞击到头部7的后脑部位,帽壳1的后脑部位与头部7的后脑部位之间就会有安全间距,与此同时上缓冲撕裂段15与下缓冲撕裂段13因受力而撕裂,撕裂的过程就是缓冲的过程,那么头部7的后脑部位所受到的力,是经过帽壳1受力变形,后脑下托带2和后脑上托带3的延展,及上缓冲撕裂段15与下缓冲撕裂段13的撕裂缓冲,还有下软垫12和上软垫14的吸能作用,所有这些因素吸收冲击力后的剩余力。再有由于设置了下软垫12和上软垫14,增加了头部7的着力面积,降低了单位面积的受力。吸能块16贴附于安全帽的后脑且靠近帽壳边缘的部位,吸能块16的作用是,当头低的很低或冲击到安全帽的边缘时,起缓冲吸能和保证头部7的后脑与帽壳1的后脑的安全间距的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后脑防护缓冲安全帽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脑防护缓冲安全帽,其特征在于:在帽壳里设置有后脑下托带(2)和后脑上托带(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脑防护缓冲安全帽,其特征在于:在帽壳里设置有后脑下托带(2)和后脑上托带(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脑下托带(2)和后脑上托带(3)上分别设置有调节卡(4)和调节卡(1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脑下托带(2)和后脑上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胜
申请(专利权)人:王永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