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伯阳专利>正文

往复式水稻收获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49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往复式水稻收获器,为操作者以立地后拉方式牵引的轻便水稻收获器具。该器具在滑橇的一旁安装一片薄片状鱼齿镰刀,滑橇上面分别铰接着手柄和收集器,二者以连杆予以松动连接。收集器借助于手柄工作角度的变化和连杆的间歇性功能,并借助于惯性,自动收集、自动倾倒稻束。该器具的使用,使水稻收获作业成为一种张弛交替的快速作业,节步、省力,稻束整齐。器体用钢、铁片或钢木结合制造,重约一公斤。适用于水田、旱地。(*该技术在199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为人力水稻收获器具。近来出现的一种同类器具为前推式器具,在形如铁锹的器体上固定着手柄、阻挡架和剪状刀片。操作者握柄靠近腰、腹部向前推进,割、集单行稻株之后,将器体扳倒以摆脱稻束。此类器具结实耐用,改变了弯腰曲背的传统割稻方式,提高了工效,但使用该器具,操作者须带负荷走完所有的被割稻行;负荷集于腿部,双臂不便施展;释放稻束不够方便;刀片须不时磨砺。因而尚有改进的余地。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方便、省力的新型器具,用以改善水稻的收获劳动,使之成为一种张弛交替的快速作业。其方案如下:本器具主要由独立的部件镰刀、滑撬、手柄、收集器构成。一片装拆方便的镰刀固定于滑撬旁边,活动手柄和活动收集器分别铰接于滑撬的前、后部,二者以一根连杆松动连接。收集器上面竖立着固定的阻挡架、重叠着可动的扩展片。收集器沿其斜向镰刀方向的铰接轴转动,其前沿挨着镰刀刃口。本器具在使用中,仅需推、拉手柄,借助于手柄工作角度变化之便和连杆的间歇性功能,借助于惯性,使收集器保持平置以收集稻茎、使之倾斜以释放稻束。上述方案以三个特点保证快速作业的实施:1、采用传统的薄片式鱼齿镰刀,轻快省力。该镰刀价格低廉,用后即弃。2、其操作者只专注于割稻,收集、释放任务自动进行;3、其立地后拉的着力方式,节步、省力,利于集躯干、四肢的-->力量爆发于一时,其轻推重拉的操作方式,以明快的张弛节律满足肌体的生理要求,降低劳动强度。下面结合附图详述本技术。该示意图为本技术处于工作结束、行将复位时的状态。本技术由镰刀〔2〕、手柄〔1〕、收集器〔3〕和滑撬〔4〕组成。镰刀〔2〕以螺钉水平固定于滑撬〔4〕的一侧,其刃口朝向滑撬〔4〕的斜前方,手柄〔1〕由横轴〔6〕铰接于滑撬〔4〕前部的一固定支架〔5〕上。收集器〔3〕前沿铰接于滑撬〔4〕平面,其铰接轴〔9〕斜向镰刀〔2〕。手柄〔1〕末端、其铰接轴〔6〕下方有一横轴〔7〕,收集器〔3〕上有一支架〔11〕支架〔11〕上有一横轴〔10〕,一根连杆〔8〕的两端分别铰接于上述二横轴〔7〕〔10〕,其铰接轴孔略大于轴径。收集器〔3〕呈水平状态时,覆盖着滑撬〔4〕的后部并贴附于镰刀〔2〕刃口之后,其后缘靠近滑撬〔4〕后部的一个承力柱〔16〕,收集器〔3〕上竖立着一个固定的、开口朝向镰刀〔2〕的阻挡架〔12〕、重叠着一块以立轴〔15〕连接的扇形扩展片〔13〕,该扩展片〔13〕一端有一限制其活动范围的限位凸起〔14〕。本技术的使用,分为前推准备阶段和后拉工作阶段。工作开始,操作者站在待割的第一行稻尽头的适当远处,握住手柄〔1〕,滑撬〔4〕接地,侧身推进器体滑行,到达尽可能的远处时,让镰刀〔2〕尖进入稻株之间,然后紧靠稻行迅速后拉。当割掉最后一株稻子停止后拉时,放松手柄〔1〕,任其上端自由朝上转动或顺势促进之,于是十来株水稻集成一束躺倒在地。然后挪步到下一稻行,重复前述操作。-->在上述工作过程中,本技术各零、部件的功能及配合如下:在原地推、拉器体使之后退或前进的操作中,手柄〔1〕的工作角虽不断变化,但在上述功能范围内,连杆〔8〕始终为松动状态,因而收集器〔3〕不受手柄〔1〕工作角度变化的影响而保持其平置状态。当器体接近操作者时,手柄〔1〕工作角达到牵引阶段最大值,此时连杆〔8〕开始承受、传递外力。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大手柄〔1〕的工作角,则手柄〔1〕和收集器〔3〕二者向反方向同步倾斜。当迅速后拉手柄〔1〕、器体快速后移时,由于收集器〔3〕前沿贴着镰刀,被割断的稻茎因惯性而移入收集器〔3〕,并被阻挡架〔12〕从三面挡住而保持竖立。此时重叠于收集器〔3〕的扩展片〔13〕被稻茎推移而后展,直至其限位凸起〔14〕紧靠阻挡架〔12〕,后展终止。此举增加了收集器〔3〕的容纳能力。收集器〔3〕所受稻茎的后推力,由其后缘传递给滑撬〔4〕上的承力柱〔16〕,从而减轻了收集器〔3〕铰接处的负荷。当割掉最后一株水稻而终止牵引时,器体运动嘎然而止,此时收集器〔3〕沿其铰接轴〔9〕惯性前倾、释放稻束。在收集器〔3〕倾斜的同时,手柄〔1〕被牵动而继续增大工作角,此时操作上的配合为:放松握把,任手柄〔1〕上端自然上抬,或顺势上抬手柄〔1〕予以促进。收集器〔3〕挟带稻束沿其铰接轴〔9〕朝器体的斜前方倾倒,稻束得以避开正前方的手柄〔1〕而顺利地从阻挡架〔12〕开口中脱出,留在地面。之后,器体各零、部件自行恢复待用状态:扩展片〔13〕因重力而重叠于收集器〔3〕;收集器〔3〕因重力而复位,平置于滑撬〔4〕;与此同时,手柄〔1〕受连杆〔8〕牵动,恢复正常前倾角度;随即,连杆〔8〕因失去外力而恢复松动状态。-->本技术用钢铁片或钢木结合制造,器体重约一公斤,适用于水田、旱地。本技术较合理的实施方案如下:除手柄〔1〕和阻挡架〔12〕以外,零、部件用厚度为1MM至3MM的钢板经冲压、焊接、钻孔等工艺制成。阻挡架〔12〕以直径3MM至5MM的钢丝焊接于收集器〔3〕,高度不低于30cm,收集器〔3〕全部有效面积约200cm2,其同滑撬的连接采用链式铰接,以耐磨的直径5MM的钢丝弯曲成四件“U”形钢件,每两件套合成一组铰链,焊接于收集器〔3〕和滑撬〔4〕上。滑撬〔4〕长26cm至30cm、宽9cm至12cm,高度不小于2cm。滑撬〔4〕上有两条冲压而成的纵向凹陷,滑撬〔4〕前、后端均向上跷起。镰刀〔2〕直接采用市场上出售的质量上乘的薄片鱼齿镰,通过铁质夹板和螺丝固定于滑撬〔4〕一侧的下面。手柄〔1〕长约170cm至200cm,为直径3cm至4cm的木杆或竹杆,其下端插入长约13cm的铁管手柄头中。该手柄头下部除轴孔之外还开有一倒置的“U”形缺口。突出于滑撬〔4〕一侧的镰刀〔2〕和收集器〔3〕的一部分,横向宽度约10c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以人力为动力的水稻收割、收集、释放器具,构成该器具的收集器〔3〕、滑撬〔4〕、手柄〔1〕和镰刀〔2〕均为独立的部件,其特征是:收集器〔3〕、手柄〔1〕分别铰接于滑撬〔4〕并为一根连杆〔8〕所连结,唯一的一片镰刀〔2〕安装于滑撬〔4〕的一旁。

【技术特征摘要】
1、以人力为动力的水稻收割、收集、释放器具,构成该器具的收集器[3]、滑撬[4]、手柄[1]和镰刀[2]均为独立的部件,其特征是:收集器[3]、手柄[1]分别铰接于滑撬[4]并为一根连杆[8]所连结,唯一的一片镰刀[2]安装于滑撬[4]的一旁。2、按权利要求1所述器具,其特征在于收集器〔3〕以其斜向镰刀〔2〕的前沿〔9〕同滑撬〔4〕平面中部相铰接,该前沿〔9〕向镰刀〔2〕所在的滑撬〔4〕的侧面的延伸部分挨着镰刀〔2〕刃口之后,收集器〔3〕上重叠着一块以立轴〔15〕与之连接的扩展片〔13〕;3、按权利要求1所述器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伯阳刘建新
申请(专利权)人:李伯阳刘建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