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邱浚豪专利>正文

运输载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48410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02 0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一种运输载具,其包含:一载体;一控制装置;第一对轮及第二对轮,其中所述第一对轮固定于一方向上,且所述第二对轮安装于在所述载体下的旋转座上,所述第一对轮及所述第二对轮中之每一者包含一第一轮及一第二轮,且所述第一对轮及所述第二对轮平行地配置于所述载体下方;一第一控制器;一第一驱动装置,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对轮中之所述第一轮;一第二控制器;及一第二驱动装置,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对轮中之所述第二轮。所述控制装置经组态以将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一控制器及所述第二控制器以控制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及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俾使藉由所述第一对轮中之所述第一轮与所述第二轮之旋转速度之间的一差来转动并驱动所述第二对轮,以决定所述运输载具的一移动方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大体上涉及运输载具;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系涉及一种个人运输载具。
技术介绍
存在用于将使用者或货物载运至目的地之许多形式之运输载具(例如汽车、机车等)。归因于环境及燃料要求问题,个人运输载具普及性正在提高。一种简单类型之个人运输载具为滑板。滑板包含一块板子及安装于板下方的两对轮。使用者站立在板子上,且使用其一只脚来推动滑板。另一类型之个人运输载具为两轮滑板车。两轮滑板车包含:板子、安设于板子上之把手,及安装于板子下方之前轮及后轮,其中把手连接至前轮用于操控两轮滑板车。使用者在其手握持把手之情况下站立于板上,且使用其脚来推动滑板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结构紧密、重量轻且使用者友好的一种类型之运输载具。另外,所述运输载具由电力供给动力,此情形相较于由汽油供给动力之载具在操作上更安静且引起较小空气污染。因此,使用者可舒适且平稳地驾乘个人运输载具。根据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所述运输载具包含:一载体(carrier);第一对轮及第二对轮,其中第一对轮固定于一方向上,且第二对轮安装于旋转座(swivel)上,每一对轮包含第一轮及第二轮,且第一对轮及第二对轮彼此平行地配置于载体下方;用于驱动第一对轮中之第一轮的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对轮中之第二轮的第二驱动装置;及控制装置,其经组态以将信号传输至第一驱动装置及第二驱动装置,以驱动第一对轮,俾使藉由第一对轮中之第一轮与第二轮的旋转速度之间的差来转动(swivel)并驱动所述第二对轮,以决定运输载具的移动方向。根据本专利技术之另一实施例,一种运输载具,其包含:一载体,其具有一载体部件及一机械部件;所述载体具有第一边缘及第二边缘;所述机械部件包含:配置于所述机械部件处且接近第一边缘的一对驱动轮,所述对驱动轮包括第一驱动轮及第二驱动轮,第一驱动轮及第二驱动轮固定于一方向上;安装于旋转座上之一对从动轮,配置于机械部件处,且接近第二边缘,所述对从动轮平行于所述对驱动轮;第一驱动装置,其具有用于驱动第一驱动轮的第一马达;第一控制器,其连接至第一驱动装置以用于控制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其具有用于驱动第二驱动轮的第二马达;第二控制器,其连接至第二驱动装置,以用于控制第二驱动装置;控制装置,其经组态以与第一控制器及第二控制器通信,以控制第一驱动装置及第二驱动装置;及动力装置,其耦接至第一驱动装置及第二驱动装置。本专利技术之运输载具包含四个轮。另外,第一对轮相较于第二对轮更靠近于载体之后部而配置,且第二对轮由第一对轮驱动并转动。因此,使用者可容易且稳定地驾乘于运输载具上。此外,由于本专利技术之结构及操作方法,运输载具并不需要操舵装置。因此,运输载具将为重量轻且更节约空间。为有效减少电子装置的衬底数量,本专利技术将触控面板的触控电路集成到面板上,以减少需要贴合的衬底数量,因而可减少衬底贴合所造成的问题,并有效降低触控面板整体厚度。附图说明图1显示本专利技术之一个实施例的运输载具之俯视图;图2显示本专利技术之一个实施例的运输载具之仰视图;图3显示本专利技术之一个实施例的运输载具之三维仰视图。图4显示本专利技术之一个实施例的处于折迭状态之运输载具的侧视图;图5显示本专利技术之一个实施例的处于折迭状态之运输载具的三维视图;图6显示本专利技术之一个实施例的包含重量传感器之运输载具的示意图。图7显示本专利技术之一个实施例的包含压力传感器之运输载具的示意图。图8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之一个实施例的包含全球定位系统(GPS)之运输载具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本文中所使用,诸如「顶部」、「底部」、「前部」、「后部」、「上部」、「下部」、「在……上方」及「在……下方」之相对术语指一组组件相对于彼此之定向;组件之此定向系参照图式,但在制造或使用期间并不被要求。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连接(connect/connected/connection)」系指操作耦接或链接。经连接组件可(例如)经由另一组组件直接或间接地耦接至彼此。另外,有时在本文中按范围格式呈现量、比率及其他数值。应理解,此类范围格式为了便利及简洁起见而使用,且应灵活地解释为包括明确地指定为范围限值之数值,以及包括涵盖于彼范围内之所有个别数值或子范围,如同明确地指定每一数值及子范围一般。图1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之一个实施例的运输载具之俯视图。图2显示运输载具100之仰视图,且图3显示运输载具100之三维仰视图。在一实施例中,运输载具100包含载体110,第一对轮120、130,一对旋转座145、155,以及第二对轮140、150。第一对轮120、130以及第二对轮140、150平行地配置于载体110下方。第一对轮120、130固定于一方向上,且第二对轮140、150在载体110下方分别安装于旋转座145、155上。运输载具100进一步包含控制装置160,其经组态以将信号传输至第一驱动装置180用于驱动第一轮120,且传输至第二驱动装置200用于驱动第二轮130。在第一轮120及第二轮130之旋转速度相同的状况下,第二对轮140、150将不旋转,但将在与第一对轮120、130相同之方向上被驱动,且运输载具100之移动方向将处于向前/向后线路上。在第一轮120及第二轮130之旋转速度不同的状况下,第二对轮140、150将由第一轮120与第二轮130之旋转速度之间的差来转动并驱动,且运输载具100在移动方向上转弯。在一实施例中,运输载具100之控制装置160可进一步包含第一控制器170及第二控制器190。接着,第一控制器170及第二控制器190分别传输信号以控制第一驱动装置180及第二驱动装置200。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对轮120、130相较于第二对轮140、150更靠近载体后部(rear)。此外,第二对轮140、150由第一对轮120、130转动并驱动,亦即,第二对轮140、150并不具有其自身之驱动力。此配置可防止运输载具在发生紧急煞车或运输载具进入崎岖地带时翻转。当运输载具向前移动时,若第一轮120之旋转速度小于第二轮130之旋转速度,则第二对轮140、150将右转,使得运输载具100右转;若第一轮120之旋转速度大于第二轮130之旋转速度,则第二对轮140、150将左转,使得运输载具100左转。因此,运输载具100并不需要操舵装置,操舵装置经常为占空间且/或笨重的。因此,运输载具100可为结构紧凑而节约空间且轻量的,并且使用者可更平稳、更稳定且更安全地驾乘运输载具100。在一实施例中,运输载具100包括具有载体部件111及机械部件112之载体110。载体110包含第一边缘113及第二边缘114。机械部件112之第一对轮120、130由一对驱动轮构成且接近第一边缘113,且第二对轮140、150安装于位于机械部件112下方的一对旋转座145、155上,平行于第一对轮且接近第二边缘114。使用者可站立于载体110之载体部件111上以驾乘运输载具100。机械部件112进一步包含第一驱动装置180,其具有用于驱动第一驱动轮120之第一马达181,及第二驱动装置200,其具有用于驱动第二驱动轮130之第二马达201。机械部件112进一步包含控制装置160,其经组态以与第一控制器170及第二控制器190通信以控制第一驱动装置180及第二驱动装置200,以便决定第一对驱动轮120、1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运输载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运输载具,其包含:一载体;一对旋转座(swivel),其安置于所述载体下方;一第一对轮及一第二对轮,其中所述第一对轮固定于一方向上,且所述第二对轮安装于所述对旋转座上,所述第一对轮及所述第二对轮中之每一者包含一第一轮及一第二轮,且所述第一对轮及所述第二对轮彼此平行地配置于所述载体下方;一第一驱动装置,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对轮中之一第一轮;一第二驱动装置,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对轮中之一第二轮;及一控制装置,其经组态以将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及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以驱动所述第一对轮,俾使藉由所述第一对轮中之所述第一轮与所述第二轮的旋转速度之间的一差来转动(swivel)并驱动所述第二对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6.19 US 14/744,2031.一种运输载具,其包含:一载体;一对旋转座(swivel),其安置于所述载体下方;一第一对轮及一第二对轮,其中所述第一对轮固定于一方向上,且所述第二对轮安装于所述对旋转座上,所述第一对轮及所述第二对轮中之每一者包含一第一轮及一第二轮,且所述第一对轮及所述第二对轮彼此平行地配置于所述载体下方;一第一驱动装置,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对轮中之一第一轮;一第二驱动装置,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对轮中之一第二轮;及一控制装置,其经组态以将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及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以驱动所述第一对轮,俾使藉由所述第一对轮中之所述第一轮与所述第二轮的旋转速度之间的一差来转动(swivel)并驱动所述第二对轮。2.如请求项1之运输载具,其进一步包含一动力(power)装置,所述动力装置耦接至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及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如请求项1之运输载具,其中所述第一对轮相较于所述第二对轮更靠近于所述载体之一后部(rear)而配置。4.如请求项1之运输载具,其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及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中之每一者包含一马达,其中所述马达中之每一者为一无电刷马达(brushlessmotor)、一滚刀马达(hobmotor)或一显式马达(explicitmotor)中之一者。5.如请求项1之运输载具,其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及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中之每一者包含一减速齿轮(reductiongear)。6.如请求项1之运输载具,其进一步包含所述对旋转座之间用于耦接所述对旋转座之一链接结构。7.如请求项6之运输载具,其中所述链接结构包含下列群组中之一者:一机械轴(shaft)、一轮轴(axle)、一链条(chain)或一传动带(belt)。8.如请求项1之运输载具,其中所述运输载具系可折迭的。9.如请求项8之运输载具,其中所述载体包含至少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且所述第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部分由一连接结构连接。10.如请求项9之运输载具,其中所述连接结构进一步包含一锁定机构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部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浚豪
申请(专利权)人:邱浚豪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