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输送带,旨在提供一种高强度、使用效果好的输送带,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输送带,包括上覆盖层和下覆盖层,所述上覆盖层和下覆盖层之间设有第一加强层,下覆盖层与第一加强层连接端的另一端上还设有第二加强层,第一加强层和第二加强层均包括若干经线和若干第一纬线,若干经线平行排布,两相邻经线之间存在间隙,若干第一纬线并列平行排布,经线和第一纬线相互交织,加强层两端设有包边,包边包括第二纬线和第三纬线,第二纬线置于经线的上方,第三纬线依次交替穿过经线的下方、第二纬线的上方,任一经线两端均设有限位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输送带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输送带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输送带。
技术介绍
输送带,又称运输带,是用于皮带输送带中起承载和运送物料作用的橡胶与纤维、金属复合制品,或者是塑料和织物复合的制品。输送带广泛应用于水泥、焦化、冶金、化工、钢铁等行业中输送距离较短、输送量较小的场合。皮带输送机在农业、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中广泛用于输送各种固体块状和粉料状物料或成件物品,输送带能连续化、高效率、大倾角运输,输送带操作安全,输送带使用简便,维修容易,运费低廉,并能缩短运输距离,降低工程造价,节省人力物力。目前,市场上的输送带,虽然也有在输送带内设有带芯,但结构不合理,影响使用,输送带在使用过程中,长度方向(即纬向)沿着辊筒运转,需要具有耐曲绕性,但现有的输送带耐曲绕性差,受力拉伸易断裂,且宽度方向(即径向)抗弯强度不足,且带芯内部连接不稳定易散开。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度、使用效果好的输送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输送带,包括上覆盖层和下覆盖层,所述上覆盖层和下覆盖层之间设有第一加强层,下覆盖层与第一加强层连接端的另一端上还设有第二加强层,第一加强层和第二加强层均包括若干经线和若干第一纬线,若干经线平行排布,两相邻经线之间存在间隙,若干第一纬线并列平行排布,经线和第一纬线相互交织,加强层两端设有包边,包边包括第二纬线和第三纬线,第二纬线置于经线的上方,第三纬线依次交替穿过经线的下方、第二纬线的上方,任一经线两端均设有限位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线和第一纬线均可增加输送带的抗拉伸强度,由于若干经线平行排布,两相邻经线之间存在间隙,传送带经线方向容易弯折,便于沿辊筒传动,方便使用,若干第一纬线并列平行排布,第一纬线比较密集,所以输送带的纬向强度较大,不易弯折,所以第一加强层和第二加强层既能起到增加抗拉伸强度的作用,又能对输送带起到定型的作用,且是双层,作用效果更好,由于第二纬线置于经线的上方,第三纬线依次交替穿过经线的下方、第二纬线的上方,第三纬线使第二纬线锁紧与经线上,连接紧密且强度大,包边对经线产生挤压力,使包边不易在经线上滑动,保证了包边与任一经线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防止第一纬线从经线两端脱出,限位部能防止包边从经线两端脱出,从而进一步防止第一纬线从经线两端脱出,保证其使用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经线为第一纤维丝,第一纬线为若干第二纤维丝组成,第二纤维丝的直径小于第一纤维丝的直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经线采用较粗的单根第一纤维丝,第一纤维丝直径大,抗弯强度大,第一纬线采用较细的多根第二纤维丝,且排布密集,抗拉升强度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纬线和第三纬线均为若干第三纤维丝,若干第三纤维丝相互缠绕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纬线和第三纬线均采用纤维材质,且均为多根相互缠绕连接,抗拉伸强度更大,由于第二纬线和第三纬线是由多根相互缠绕连接形成,第二纬线和第三纬线的表面更加粗糙,从而包边和经线的摩擦力更大,包边更加不易从经线两端脱出,保证其使用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覆盖层和下覆盖层均为PVC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PVC有较好的抗拉、抗弯、抗压和抗冲击能力,结构强度好,使用寿命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两相邻经线之间的间隙为0.8-1.5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两相邻经线之间的间隙低于0.8mm时,经线过于密集,纬向不易弯折,不便于使用,当两相邻经线之间的间隙高于1.5mm时,经线过于稀疏,强度下降,所以当两相邻经线之间的间隙为0.8-1.5mm,纬向抗弯强度适中,便于输送带成环形传动,且整体的结构强度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输送带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输送带实施例中第一加强层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为,1-上覆盖层,2-下覆盖层,3-第一加强层,4-第二加强层,11-经线,12-第一纬线,13-包边,14-第二纬线,15-第三纬线,16-限位部。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2对本技术一种输送带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输送带,包括上覆盖层1和下覆盖层2,所述上覆盖层1和下覆盖层2之间设有第一加强层3,下覆盖层2与第一加强层3连接端的另一端上还设有第二加强层4,第一加强层3和第二加强层4均包括若干经线11和若干第一纬线12,若干经线11平行排布,两相邻经线11之间存在间隙,若干第一纬线12并列平行排布,经线11和第一纬线12相互交织,加强层两端设有包边13,包边13包括第二纬线14和第三纬线15,第二纬线14置于经线11的上方,第三纬线15依次交替穿过经线11的下方、第二纬线14的上方,任一经线11两端均设有限位部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线11和第一纬线12均可增加输送带的抗拉伸强度,由于若干经线11平行排布,两相邻经线11之间存在间隙,传送带经线11方向容易弯折,便于沿辊筒传动,方便使用,若干第一纬线12并列平行排布,第一纬线12比较密集,所以输送带的纬向强度较大,不易弯折,所以第一加强层3和第二加强层4既能起到增加抗拉伸强度的作用,又能对输送带起到定型的作用,且是双层,作用效果更好,由于第二纬线14置于经线11的上方,第三纬线15依次交替穿过经线11的下方、第二纬线14的上方,第三纬线15使第二纬线14锁紧与经线11上,连接紧密且强度大,包边13对经线11产生挤压力,使包边13不易在经线11上滑动,保证了包边13与任一经线1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防止第一纬线12从经线11两端脱出,限位部16能防止包边13从经线11两端脱出,从而进一步防止第一纬线12从经线11两端脱出,保证其使用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经线11为第一纤维丝,第一纬线12为若干第二纤维丝组成,第二纤维丝的直径小于第一纤维丝的直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经线11采用较粗的单根第一纤维丝,第一纤维丝直径大,抗弯强度大,第一纬线12采用较细的多根第二纤维丝,且排布密集,抗拉升强度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纬线14和第三纬线15均为若干第三纤维丝,若干第三纤维丝相互缠绕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纬线14和第三纬线15均采用纤维材质,且均为多根相互缠绕连接,抗拉伸强度更大,由于第二纬线14和第三纬线15是由多根相互缠绕连接形成,第二纬线14和第三纬线15的表面更加粗糙,从而包边13和经线11的摩擦力更大,包边13更加不易从经线11两端脱出,保证其使用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覆盖层1和下覆盖层2均为PVC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PVC有较好的抗拉、抗弯、抗压和抗冲击能力,结构强度好,使用寿命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两相邻经线11之间的间隙为0.8-1.5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两相邻经线11之间的间隙低于0.8mm时,经线11过于密集,纬向不易弯折,不便于使用,当两相邻经线11之间的间隙高于1.5mm时,经线11过于稀疏,强度下降,所以当两相邻经线11之间的间隙为0.8-1.5mm,纬向抗弯强度适中,便于输送带成环形传动,且整体的结构强度高。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输送带,包括上覆盖层和下覆盖层,其特征是:所述上覆盖层和下覆盖层之间设有第一加强层,下覆盖层与第一加强层连接端的另一端上还设有第二加强层,第一加强层和第二加强层均包括若干经线和若干第一纬线,若干经线平行排布,两相邻经线之间存在间隙,若干第一纬线并列平行排布,经线和第一纬线相互交织,加强层两端设有包边,包边包括第二纬线和第三纬线,第二纬线置于经线的上方,第三纬线依次交替穿过经线的下方、第二纬线的上方,任一经线两端均设有限位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送带,包括上覆盖层和下覆盖层,其特征是:所述上覆盖层和下覆盖层之间设有第一加强层,下覆盖层与第一加强层连接端的另一端上还设有第二加强层,第一加强层和第二加强层均包括若干经线和若干第一纬线,若干经线平行排布,两相邻经线之间存在间隙,若干第一纬线并列平行排布,经线和第一纬线相互交织,加强层两端设有包边,包边包括第二纬线和第三纬线,第二纬线置于经线的上方,第三纬线依次交替穿过经线的下方、第二纬线的上方,任一经线两端均设有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鹏钢,祝鹏科,鲍圣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天台福祥制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