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置在楼面上的临时转换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90200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3 12: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设置在楼面上的临时转换层,包括:楼面、板下砼柱、结构砼柱、剪力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下砼柱的顶部设置有钢柱,在所述钢柱的顶部设置有大梁,在所述大梁的下方均匀吊设有若干根主梁,所述主梁通过左右对称的两根直吊杆二吊设于大梁下方,所述大梁设置于主梁的中部且与直吊杆二之间设置有方管连接件,所述主梁的两端分别通过斜吊杆或直吊杆固定于剪力墙,在所述主梁的上端面均匀设置有若干根次梁,在所述次梁的上端面均匀设置有脚手架立管。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满足上部脚手架搭设要求前提下,减小临时转换层的主、次梁截面及构件长度,减小构件的重量及减少构件数量,降低转换层的总体用钢量,减小运输难度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设置在楼面上的临时转换层
技术介绍
有些建筑为满足功能需要,在非底层设置共享空间,即从某楼面开始设计共享空间。而原楼面结构设计时并未考虑共享空间装饰施工时搭设脚手架等较大的施工荷载,则需要在对应的楼面上用钢结构设置临时转换层,在其上再搭设装饰所需的满堂脚手架。常规临时性转换层一般设置于共享空间对应的楼面上。先根据上部脚手架立杆位置设置实腹式次梁,在次梁范围内,借助该楼面上对应的板下砼柱或剪力墙作为支点,设置实腹式主梁。一些较大的共享空间,其楼层板底可能有1~2根板下砼柱,则对应的板下砼柱顶也是主梁的支点。次梁长度无法支于主梁上时,则延长次梁至主梁上。这种临时性转换层构件布置,主梁与原结构砼柱往往一一对应,主梁间距即为次梁跨度。然而,常规临时性转换层往往存在如下几点不足:1、因结构板下砼柱的柱间距往往较大,即转换层的主梁跨度、间距大,从而导致主梁截面大,重量也大,也导致次梁间距大,次梁的截面因而也大;或者为减小次梁截面,主梁间还需要设置垂直方面的主梁,使主梁数量较多。而装饰进场时,前期土建施工往往已完成退场,建筑已封闭,更无大型的井架、塔吊等垂直运输、水平运输设施。因此,大量的大截面、大重量钢构件运输是一大难题;2、共享空间四周往往设置了悬挑较宽的走廊,使结构柱远离共享空间。导致不需搭设脚手架的悬挑走廓下方设置的主、次梁等较浪费却又必须设置;因板下砼柱距较大,常用的钢构件长度不足,还需再进行拼接加工。总之,有较多的浪费。以一具体案例加以说明,某一装饰项目,其室内建筑从13层至22层之间有一高约40米的共享空间,其13层平面及共享空间尺寸如图1所示。如图2所示是常规的转换层设置,其构件布置思路为:一、先根据脚手架的立管位置,初步布置9根次梁,确保立管不落于楼面;二、为支撑次梁,在砼柱脚、板下砼柱顶及砼剪力墙之间设置主梁1~4。而主梁4延长段为电梯玻璃墙,无法支承,则在两剪力墙之间设置主梁13;从图示中看出,常规板下砼柱间距达8400mm,而该距离即为次梁跨度。按此跨度设置次梁,必导致次梁截面尺寸大,很不经济。为此,需在次梁居中增设主梁5、6,进而需设置主梁11、12来支撑主梁5、6。次梁悬挑端过长,则需设置主梁7~10。而支撑主梁7、8,必须设置主梁15;支撑主梁9、10,必须设置主梁14、16。因主梁7、8在共享空间范围外,则所有次梁需延长约350mm才能支承其上。根据上部脚手架荷载初步计算,临时转换层主要构件情况如下表1。表1:常规转换层主要构件情况统计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一种设置在楼面上的临时转换层,能够在满足上部脚手架搭设要求前提下,减小临时转换层的主、次梁截面及构件长度,减小构件的重量及减少构件数量,降低转换层的总体用钢量,减小运输难度与成本。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设置在楼面上的临时转换层,包括:楼面、板下砼柱、结构砼柱、剪力墙,在所述板下砼柱的顶部设置有钢柱,在所述钢柱的顶部设置有大梁,在所述大梁的下方均匀吊设有若干根主梁,所述主梁通过左右对称的两根直吊杆二吊设于大梁下方,所述大梁设置于主梁的中部且与直吊杆二之间设置有方管连接件,所述主梁的两端分别通过斜吊杆或直吊杆固定于剪力墙,在所述主梁的上端面均匀设置有若干根次梁,在所述次梁的上端面均匀设置有脚手架立管。优选的,在所述次梁的两端均设置有连系杆将各根次梁连接于一体,增加了次梁的整体刚度。优选的,在相邻两根主梁的端部之间设置有平衡杆,提高了主梁的平稳性。优选的,在所述钢柱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根内八字型的隅撑用于支撑大梁,减小了大梁的跨度,使其截面变小。优选的,在所述主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抱箍,所述抱箍固定于楼面,且抱箍与主梁的两侧留有间隙,这样既可以保证吊挂主梁不位移,又确保其荷载不直接传至楼板面。优选的,在与直吊杆或斜吊杆相对应处的主梁内部设置有加劲板,提高了主梁的稳固性与刚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临时转换层通过吊挂式设置于脚手架搭设区域,使主梁跨度和间距变小,从而减小主梁、次梁的截面尺寸和次梁长度;充分利用各钢材的长度规格,减少切割或拼接人工,提高钢材利用率;另,主梁数量也得到减少,因此,单个构件截面、长度变小及重量变轻,减小运输难度;整体用钢量及人工量减少,节约了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某一装饰项目13层共享空间区域的平面结构图;图2是常规的转换层设置的平面结构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设置在楼面上的临时转换层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结构图;图4是所示大梁隅撑示意图;图5是大梁吊挂主梁示意图;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大梁,2、主梁,3、次梁,4、板下砼柱,5、剪力墙,6、平衡柱,7、连系杆,8、钢柱,9、脚手架立管,11、斜吊杆一,12、斜吊杆二,13、斜吊杆三,14、斜吊杆四,15、斜吊杆五,16、斜吊杆六,17、斜吊杆七,18、斜吊杆八,19、斜吊杆九,21、直吊杆一,22、直吊杆二,31、隅撑,32、抱箍,33、方管连接件,34、加劲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请参阅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包括:一种设置在楼面上的临时转换层,包括:楼面、板下砼柱4、结构砼柱、剪力墙5,在所述板下砼柱4的顶部设置有钢柱8,在所述钢柱8的顶部设置有大梁1,在所述大梁1的下方均匀吊设有若干根主梁2,所述主梁2通过左右对称的两根直吊杆二22吊设于大梁1下方,所述大梁1设置于主梁2的中部且与直吊杆二22之间设置有方管连接件33,所述主梁1的两端分别通过斜吊杆或直吊杆固定于剪力墙5,在所述主梁2的上端面均匀设置有若干根次梁3,在所述次梁3的上端面均匀设置有脚手架立管9。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构件布置思路有如下几个特点:一、充分利用常见钢材的长度,减少切割和拼接:1、次梁设置:先根据脚手架立管9的位置,初步布置9根次梁3,确保脚手架立管9不落于楼面;根据次梁3的间距较小的情况,一般采用槽钢、工字钢等小截面型材,这种型材常见长度为6米,为此,可采取无立杆落点处空开设置,使每段次梁3长度控制在6米内,最大极限的利用了材料,这样,既无材料损耗,又避免了接长的焊接工作。2、主梁2及大梁1的设置:根据经验,主梁2及大梁1其截面往往较大,这种大截面的型材其常见长度多为12米,因为采用吊挂式设置,主梁2在满足次梁支承需要的前提下,采用两端不等距吊挂(一端吊挂的水平距离为1.1米,一端水平距离为2.8米),使主梁2总长度控制在12米内;又因位置不需与结构砼柱对应,我们调整其位置,使次梁3两端悬挑一定长度,减小简支距离,使悬挑弯矩、简支弯矩接近,达到减少主梁数量的目的;另又兼顾考虑大梁少拼或不拼接,则主梁2尽量分布在12米大梁长度范围内。3、对应板下砼柱4的钢柱设置:钢柱8高设计为1.2米,当采用45度角度吊挂时,既可使主梁2上的吊点分开一定距离,减小主梁2支撑跨度,又能方便操作人员直接站立楼面施工,同时6米长的方管,刚好可以设置两根钢柱8及大梁隅撑31、大梁1上部吊挂主梁的方管连接件33,图4为钢柱与大梁隅撑结构示意图;图5为大梁吊挂主梁1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设置在楼面上的临时转换层

【技术保护点】
一种设置在楼面上的临时转换层,包括:楼面、板下砼柱、结构砼柱、剪力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下砼柱的顶部设置有钢柱,在所述钢柱的顶部设置有大梁,在所述大梁的下方均匀吊设有若干根主梁,所述主梁通过左右对称的两根直吊杆二吊设于大梁下方,所述大梁设置于主梁的中部且与直吊杆二之间设置有方管连接件,所述主梁的两端分别通过斜吊杆或直吊杆固定于剪力墙,在所述主梁的上端面均匀设置有若干根次梁,在所述次梁的上端面均匀设置有脚手架立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设置在楼面上的临时转换层,包括:楼面、板下砼柱、结构砼柱、剪力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下砼柱的顶部设置有钢柱,在所述钢柱的顶部设置有大梁,在所述大梁的下方均匀吊设有若干根主梁,所述主梁通过左右对称的两根直吊杆二吊设于大梁下方,所述大梁设置于主梁的中部且与直吊杆二之间设置有方管连接件,所述主梁的两端分别通过斜吊杆或直吊杆固定于剪力墙,在所述主梁的上端面均匀设置有若干根次梁,在所述次梁的上端面均匀设置有脚手架立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设置在楼面上的临时转换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次梁的两端均设置有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锋沈菊芳张卫星刘建周建元邱保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嘉洋华联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