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污水处理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79738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2 12: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道污水处理工艺,采用了生物‑生态河道水质集成净化的方式,并结合截污预处理、人工水体增氧技术与有益菌种微生物、水生沉水植物修复技术方式,构建河道水体的水生态系统,不仅能够促进河道中的整个水体的新陈代谢,提升自净能力,并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还无需改变河道的外部构造,同时施工成本低、周期短,适于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工艺,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河道污水处理工艺
技术介绍
河道,尤其是城中区的河道,通常河域面积小,河体自净能力差,大量居民生活污水和沿岸餐饮废水直接排入,特点是氮磷含量高、以有机污染物为主,污染物中其他重金属污染物、有毒制剂等含量较少。在温度较高时,内源性污染物释放大量的氮和磷,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底泥中的大量有机物好氧微生物分解时,以较快的速度将水中的溶解氧消耗殆尽,水中的厌氧和兼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大量的硫化氢和氨,使水体产生臭味。由于水中溶解氧含量低,水生植物、后生动物、鱼虾类及两栖动物较少,无良性的食物链,水体生态环境破坏,水体自净能力较小,河面景观较差。目前,常用的河道污水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方式:1.引流冲污和综合调水,引流冲污实质上是对水体污染物和浮游藻类的稀释扩散,就局部而言常被视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相对简单、易行和代价较低的办法,实为污染转移,特别是枯水期,山间溪水流量少,引水冲污不明显;综合调水不同于引流冲污,主要解决水资源的再分配,利用一定的水利设施合理调活河网水系,达到“以动制静、以清稀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目的,尤其对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能发挥较好的作用;2.曝气复氧,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3.底泥疏浚,底泥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疏浚技术通常是决定疏浚效果好坏的关键,从最早的人工挖泥到现在的精确水下吸泥,疏浚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小,疏浚作为水利工程和航道工程措施有重要效用,但作为水质治理目前还存在一些难于克服的问题,如一定程度上引起上覆水污染物浓度增加,疏浚后淤泥以其量大、污染物成分复杂、含水量高而难以处理等等。这些处理废水的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都是单一的,优缺点都非常明显。此外,公开号为CN103882828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是结合物理、生物及生态技术构建和恢复完整的河道水体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生态系统自我净化及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且能够可持续运行与自我调节,其主要内容如下:(1)截断流域内污染源,提高植被覆盖率;(2)河岸改造:修建集雨排水渠、较少或改良固化堤岸,进行生态护坡建设、亲水性设施构建;(3)河底改造:疏浚、河道微环境复杂化构造、生石灰消毒预处理污染底泥;(4)河道改造:修建溢流坝,条件合适区域将笔直河道改成曲折河道,增加河道生境多样性;(5)安放曝气装置,改善河道水体条件;(6)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种植;(7)鱼类、底栖动物及浮游动物投放。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步就是截断流域污染源,但城中河道的污染源基本是来自居民生活污水和沿岸餐饮废水,想要截断流域污染源明显比较难以实施;而在此之后还需要修建集雨排水渠、较少或改良固化堤岸,进行生态护坡建设、亲水性设施构建,整个工作量过大,工程时间较长,投入成本太大;还需要将笔直河道改成曲折河道,改变河道景观,工程浩荡,且在施工过程中难以获得政府和附近居民的同意。总之,该方案过于理想化,难以投入实际施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污水处理工艺,不仅能够促进河道中的整个水体的新陈代谢,提升自净能力,并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还无需改变河道的外部构造,同时施工成本低、周期短,适于推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河道污水处理工艺,具体步骤如下:一、修复前期,河道底部进行清淤,并对河道两岸的排污口进行管道输送纳管;二、源头强化,在排污口附近,设置生物滤料围堰,在围堰内安装电污水处理设备,再在排污口四周铺设生物净化物质,在河道的支流入口处的河底设置生物填料以及微生物,同时设置微纳米曝气机;三、曝气复氧,先用曝气系统向水体充氧,然后投加益菌群;四、水下森林系统建设,在河底投放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了生物-生态河道水质集成净化的方式,并结合截污预处理、人工水体增氧技术与有益菌种微生物、水生沉水植物修复技术方式,构建河道水体的水生态系统,不仅能够促进河道中的整个水体的新陈代谢,提升自净能力,并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还无需改变河道的外部构造,同时施工成本低、周期短,适于推广。优选的,在修复前期的步骤中,还往河道中投入大型蚤,然后在水下森林系统建设过程中,待沉水植物覆盖率达到50%时,大型蚤退出污水处理工作。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单细胞藻类实际上包括蓝藻、绿藻、硅藻、黄藻、隐藻、甲藻等几大门类。其中蓝藻(特别是铜绿微囊藻)具有特殊的蓝藻胶和多糖类物质,一般难以被鱼类所消化、吸收、利用。滤食性鱼类的摄食行为是被动性的,随水体所有藻类吃进,首先消化掉绿藻、硅藻、黄藻、隐藻、甲藻;对于蓝藻,滤食性鱼类只能消化部分单细胞状态的铜绿微囊藻,留下消化不掉的团块状蓝藻排出,蓝藻经过鱼肠可能还会出现休眠性再暴长;而且经过鱼类肠道的选择,蓝藻更容易在重污染水体成为优势种。大型蚤是一种低等咸淡水甲壳浮游动物,生存周期为45天,经驯化后,这种大型蚤不仅喜欢吃蓝藻,而且还能转化蓝藻毒素,产生抑藻生态因子控制蓝藻的再生长,利用放养这种生物可以很好的预防藻类爆发,并引导沉水植物生长,促进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形成。优选的,所述生物净化物质为纤维生态草。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附着在生态草上的生物膜一般呈蓬松的絮状结构,微孔较多,表面积很大,能吸收、吸附、截留水中溶解态和悬浮套污染物,为各类微生物、藻类和微生动的生长、繁殖提供良好的着生、附着或穴居条件,当生物膜增厚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受到水力冲刷而发生剥落,适当的剥落可使生物膜得到更新。优选的,所述益菌群至少包括硝化细菌、反硝化菌、光合细菌、硫化细菌其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些菌种均来源于自然界,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作用机理是以光合菌群和酵母菌群为主导,协同其它有益微生物共同作用,产生抗氧化物质,通过氧化还原发酵等途径,分解氧化有机物,把有害有毒转化为无害无毒,变有害为有用,同时光合菌可利用太阳光和热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其他生物利用,利用CO2和氮等物质合成糖类、氨基酸、维生素和生物活性物质等,促进其他生物的生长繁殖。菌群在一定条件下快速繁殖、扩大,菌群形成团,大量吞食水中的污染物,使C源转化为CO2、N源转化为N2,水体变清。利用此类菌,在生态填料上形成一定的生物膜,水流通过由生态草形成的生物膜时,经过生物膜上特效菌的层层处理,使水质达到预期的目标。优选的,所述沉水植物为轮叶黑藻、金鱼藻、红线草、苦草、狐尾藻、马来眼子菜、菹草、伊乐藻、睡莲的其中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些沉水植物可以从根系和浮叶背面吸收水体和淤泥中营养物质,碳源也主要来自空气,产生具备净化力的氧气通过浮叶背部分进入水体;是水域生态恢复自净能力的最优物种。优选的,挺水植物为西伯利亚鸢尾、美人蕉、梭鱼草的其中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挺水植物的根、根茎生长在水的底泥之中,茎、叶挺出水面;其常分布于0-1.5米的浅水处,其中有的种类生长于潮湿的岸边,这类植物在空气中的部分,具有陆生植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河道污水处理工艺,具体步骤如下,一、修复前期:河道底部进行清淤,并对河道两岸的排污口进行管道输送纳管;二、源头强化:在排污口附近,设置生物滤料围堰,在围堰内安装电污水处理设备,再在排污口四周铺设生物净化物质,在河道的支流入口处的河底设置生物填料以及微生物,同时设置微纳米曝气机;三、曝气复氧:先用曝气系统向水体充氧,然后投加益菌群;四、水下森林系统建设,在河底投放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污水处理工艺,具体步骤如下,一、修复前期:河道底部进行清淤,并对河道两岸的排污口进行管道输送纳管;二、源头强化:在排污口附近,设置生物滤料围堰,在围堰内安装电污水处理设备,再在排污口四周铺设生物净化物质,在河道的支流入口处的河底设置生物填料以及微生物,同时设置微纳米曝气机;三、曝气复氧:先用曝气系统向水体充氧,然后投加益菌群;四、水下森林系统建设,在河底投放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是:在修复前期的步骤中,还往河道中投入大型蚤,然后在水下森林系统建设过程中,待沉水植物覆盖率达到40%-50%时,大型蚤退出污水处理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金正金兆旺
申请(专利权)人:台州市绿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