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腕部活动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17152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0 07: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腕部活动支具,以解决现有“动态腕部支具”中的阻挡嵴可能发生错位的现象,和由此导致支具不能发挥作用的技术问题,它包括硬质护具;硬质护具包括手掌护具和前臂护具;在手掌护具的掌面和背面之外表面的近端各设有一施力阻挡片;在前臂护具的掌面和背面之外表面的远端各设有一受力阻挡片;位于掌面和背面同一方向上的受力阻挡片和施力阻挡片的端部相向设置,当腕关节掌屈或背伸时,背面或掌面上的施力阻挡片的端部顶住受力阻挡片的端部;还包括引导结构;通过本设计可以有助于受力阻挡片、施力阻挡片的直接对碰,以实现直接分流并吸收手部着地时受到的外力冲击,降低手部软组织损伤和桡尺骨远端、腕、掌骨骨折脱位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防护手腕外伤的器具,尤其涉及一种预防腕部骨折的腕部活动支具
技术介绍
人体因自身原因或受到未预料的意外干扰而失去平衡将会跌倒,人在跌倒时下意识的保护动作就是以手撑地阻止跌倒的发生,以获得新的平衡。因此,跌倒最常见的损伤发生于上肢尤其是腕部。由于年龄增加,本体感觉、前庭、视觉等器官老化和功能衰退,老年人成为跌倒最好发的人群,又由于老年人骨质较疏松,因此老年人腕部骨折的概率也较高。对跌倒的老年人进行为期三年的追踪调查显示,老年人跌倒后3年内再次跌倒的发生率为女性24.9%,男性24.4%;在87例由于再跌倒导致的骨折患者中,21例为腕部骨折,占骨折患者总数的24.13%。此外,爱好冰雪运动的中青年也是腕部跌倒性骨折的好发人群。在对2000年至2008年由溜冰引起的1918例上肢损伤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在所有上肢损伤的病人中,超过半数的病人(53.7%)为腕部骨折。对1989年至1999年10年间瑞典拉普兰滑雪场受伤病人做过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上肢损伤病人占54%,而仅有腕部损伤的病人就占所有受伤病人的35%。除了老年人和冰雪运动者外,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时因路面湿滑引起的腕部骨折也不少。在一项冰冻后由于滑倒所致损伤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由于滑倒所致腕部骨折患者占当时所有骨折患者的19.4%。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跌倒性腕部骨折在60岁以上的老龄人群中、冰雪等体育运动爱好者中、雨雪冰冻气候下的所有人群中具有广泛的流行病学基础。国外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对腕部骨折的防护器具进行研究,国内则未见相关文献报道。现有的腕部支具多为体育运动的专业防护器具,为保证缓冲效果多将腕关节活动完全或大部分进行了限制,因此难以应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意外跌倒所致腕部骨折的防护上。而要实现腕部支具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作用的目标,惟有将腕部支具设计成腕和前臂的保护系统之间的灵活连接,保持腕部的灵活性,使用的舒适性和便利性,才能提高腕保护器使用的依从性,提升使用率,从而发挥其保护作用。但减少腕部骨关节所受冲击力的最好方式是用硬质材料将作用于手部的外力分流至前臂和用软质材料将外力吸收,这就要求在手部着地瞬间固定于手部的硬质护具要和固定于前臂的硬质护具产生实实在在的对接和力量传递。而如何化解灵活与抗冲击的矛盾,如何兼具腕关节的灵活性和外力的传递与分流性能,是骨折防护领域尤其是腕部支具研究方面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此,本专利的专利技术人在此之前设计了一种“动态腕部支具”,其具体内容可参见专利号为:2011100516187,授权公告号为:CN102068060B,专利名称为:“动态腕部支具”的专利。上述专利在应用上基本上可以解决上述所陈述的问题,而从该专利所公开的内容和具体使用中发现,该支具中的阻挡嵴在使用中虽然能够将外力向前臂分流传递,但因各人手腕部的形状和穿戴方式不尽相同,并非所有人、在所有手撑地动作中都能实现两个相对的阻挡嵴之间的完全对碰,有可能发生两个阻挡嵴错位的现象。而对于该支具,其阻挡嵴是该支具的关键所在,一旦阻挡嵴不能发挥作用,将直接导致该支具不能发挥其作用,也就失去了该支具的意义所在。因此,有必要对该支具做出进一步改进,以确保阻挡嵴之间的对接与碰撞。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腕部活动支具,以解决现有的“动态腕部支具”中的阻挡嵴可能发生错位的现象,和由此导致支具不能发挥作用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设计一种腕部活动支具,它包括对应设置的硬质护具和软质内垫构成;其中软质护具为一联体材料,包覆前臂中下段、腕关节和手掌;硬质护具包括固定于手部的手掌护具和固定于前臂的前臂护具,两者均以软质护具为内衬和铰联体,穿戴时分别固定于腕关节远近端,腕关节中立位时互不接触,腕关节掌屈或背伸时,两者背面部分或掌面部分相互靠近甚至接触;在所述手掌护具的掌面和背面之外表面的近端各设有一施力阻挡片;在所述前臂护具的掌面和背面远端各设有一受力阻挡片;位于掌面和背面同一方向上的受力阻挡片和施力阻挡片的端部相向设置,当腕关节掌屈或背伸时,所述背面或掌面上的施力阻挡片的端部顶住所述受力阻挡片的端部,以通过所述受力阻挡片将施力阻挡片所受到的压力分流给前臂护具;在所述受力阻挡片的端部上还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施力阻挡片的端部与该受力阻挡片的端部对接的引导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引导结构包括两个设置于所述受力阻挡片的端部、且向外分散的引导片,两个引导片构成“U”形或“V”形开口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引导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受力阻挡片内部的活动通孔,该活动通孔的入口设在两个引导片之间,且在施力阻挡片的端部还设置有引导件,所述引导件的前端伸入至活动通孔内,且可在所述活动通孔内前后移动,且所述引导件的外壁与所述活动通孔的内壁之间存在活动间隙,且所述引导件可在所述活动通孔内做左右、上下、旋转方向的移动。进一步的,所述引导件为板状结构,且所述活动通孔的截面呈矩形。进一步的,所述引导件为圆柱体结构,且所述活动通孔的截面呈外端入口大于内端的喇叭状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引导件的尾端与所述施力阻挡片的尾端铰接。进一步的,在所述施力阻挡片的端部开设有一凹孔,在该凹孔内设有一固定轴,在所述凹孔还设有一连接片,该连接片通过其上的圆孔与所述固定轴对应连接,且所述连接片可在所述凹孔内做左右、上下四个方向的偏移;所述连接片的外端部与所述引导件的尾端部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受力阻挡片、施力阻挡片、引导件、引导片均由硬质金属制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本设计的受力阻挡片、施力阻挡片及引导结构三者的结合,可以有助于受力阻挡片、施力阻挡片的直接对碰或对接,以实现直接分流并吸收手部着地时受到的外力冲击,并将该力传递给前臂护具和软质内垫,以降低手部软组织损伤和桡尺骨远端、腕、掌骨骨折脱位的风险。2.本设计的引导结构其结构形式多变,可根据实际需要选取其中一种方式,以实现本设计的目的,而通过本设计的引导结构,不影响其手腕的活动性和灵活性,可以提高本支具的依从性,有效提升使用率,从而发挥其保护作用。3.本技术还具有其他优点,将在实施例中同所对应的结构一并提出。附图说明图1为左手佩戴本技术的支具主要结构示意图;图2为左手佩戴本技术的支具其手掌向背面方向弯曲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左手佩戴本技术的支具其手掌向掌面方向弯曲侧视结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腕部活动支具,它包括对应设置的硬质护具和软质内垫;其中硬质护具包括固定于手部的手掌护具和固定于前臂的前臂护具;在所述手掌护具的掌面和背面之外表面的近端各设有一施力阻挡片;在所述前臂护具的掌面和背面之外表面的远端各设有一受力阻挡片;其特征在于:位于掌面和背面同一方向上的受力阻挡片和施力阻挡片的端部相向设置,当腕关节掌屈或背伸时,所述背面或掌面上的施力阻挡片的端部顶住所述受力阻挡片的端部,以通过所述受力阻挡片将施力阻挡片所受到的压力分流给前臂护具;在所述受力阻挡片的端部上还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施力阻挡片的端部与该受力阻挡片的端部对接的引导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腕部活动支具,它包括对应设置的硬质护具和软质内垫;其中硬质护具包括固
定于手部的手掌护具和固定于前臂的前臂护具;在所述手掌护具的掌面和背面之外表面的
近端各设有一施力阻挡片;在所述前臂护具的掌面和背面之外表面的远端各设有一受力阻
挡片;其特征在于:位于掌面和背面同一方向上的受力阻挡片和施力阻挡片的端部相向设
置,当腕关节掌屈或背伸时,所述背面或掌面上的施力阻挡片的端部顶住所述受力阻挡片
的端部,以通过所述受力阻挡片将施力阻挡片所受到的压力分流给前臂护具;在所述受力
阻挡片的端部上还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施力阻挡片的端部与该受力阻挡片的端部对接的
引导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腕部活动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结构包括两个设置于
所述受力阻挡片的端部、且向外分散的引导片,两个引导片构成“U”形或“V”形开口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腕部活动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
述受力阻挡片内部的活动通孔,该活动通孔的入口设在两个引导片之间,且在施力阻挡片
的端部还设置有引导件,所述引导件的前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谢平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省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