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包装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11070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9 17: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锂电池包装膜,其由亚光涂层、功能层、合成橡胶层和粘结层组成,功能层包括纳米聚酯层、耐热层、铝箔芯层、抗静电树脂层,纳米聚酯层设置在亚光涂层的下端,粘结层包括聚酰胺层和聚乙烯层,聚酰胺层设置在合成橡胶层的下端,聚乙烯层设置在聚酰胺层的下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有:功能层能有效保护锂电池;设有合成橡胶层,能有效抵御物理冲击,缓冲外力,避免外力对电池造成顺坏;设有亚光涂层,能保证包装膜的色泽效果,无需加设塑料外壳,降低成本的同时又增强美观性;粘结层采用聚酰胺层和聚乙烯层,保证了粘结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锂电池包装膜,属于锂电池

技术介绍
软包装锂电池由于具有容量大、重量轻、体积小、安全性好等特点,已经成为锂电池的发展方向,目前,软包装锂电池采用的铝塑膜内层一般采用单层的流延聚丙烯层,由于流延聚丙烯层的阻隔性很差,不能有效阻止因电解液渗透过流延聚丙烯而腐蚀铝箔层,容易造成铝箔层溶胀且部分溶解,另现有的锂电池软包装膜表面呈现的色泽效果差,往往还需要加设塑料外壳以增加美观性,这造成了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锂电池包装膜,该包装膜保护能力强,隔离性好,且具有美观性。本技术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一种锂电池包装膜,其由亚光涂层、功能层、合成橡胶层和粘结层)组成,所述亚光涂层设置在所述功能层的上端,所述合成橡胶层设置在所述功能层的下端,所述粘结层设置在所述合成橡胶层的下端,所述功能层包括纳米聚酯层、耐热层、铝箔芯层、抗静电树脂层,所述纳米聚酯层设置在所述亚光涂层的下端,所述耐热层设置在所述纳米聚酯层的下端,所述铝箔芯层设置在所述抗静电树脂层的下端,所述抗静电树脂层设置在所述铝箔芯层的下端,所述抗静电树脂层设置在所述合成橡胶层的上端,所述粘结层包括聚酰胺层和聚乙烯层,所述聚酰胺层设置在所述合成橡胶层的下端,所述聚乙烯层设置在所述聚酰胺层的下端。所述亚光涂层的厚度为15-25微米。所述纳米聚酯层的厚度为30-40微米。所述耐热层的厚度为25-35微米。所述铝箔芯层的厚度为35-45微米。所述抗静电树脂层的厚度为16-20微米。所述合成橡胶层的厚度为90-110微米。所述聚酰胺层的厚度为10-20微米。所述聚乙烯层的厚度为10-20微米。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一种锂电池包装膜的功能层由纳米聚酯层、耐热层、铝箔芯层、抗静电树脂层组成,纳米聚酯层机械性能好,耐热层能抵御高温,铝箔芯层的高隔离性,抗静电树脂层能避免静电传出,功能层能有效保护锂电池;2、本技术一种锂电池包装膜设有合成橡胶层,能有效抵御物理冲击,缓冲外力,避免外力对电池造成顺坏;3、本技术一种锂电池包装膜的最外层设有亚光涂层,能保证包装膜的色泽效果,无需加设塑料外壳,降低成本的同时又增强美观性;4、本技术一种锂电池包装膜的粘结层采用聚酰胺层和聚乙烯层,保证了粘结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锂电池包装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亚光涂层,2为功能层,3为合成橡胶层,4为粘结层,5为纳米聚酯层,6为耐热层,7为铝箔芯层,8为抗静电树脂层,9为聚酰胺层,10为聚乙烯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但本技术保护范围不局限所述内容。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且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为了清楚,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在下列描述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因为它们会使本技术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混乱,应当认为在任何实际实施例的开发中,必须做出大量实施细节以实现开发者的特定目标,例如按照有关系统或有关商业的限制,由一个实施例改变为另一个实施例,另外,应当认为这种开发工作可能是复杂和耗费时间的,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仅仅是常规工作。实施例1:一种锂电池包装膜,其由亚光涂层1、功能层2、合成橡胶层3和粘结层4组成,亚光涂层1设置在功能层2的上端,合成橡胶层3设置在功能层2的下端,粘结层4设置在合成橡胶层3的下端,功能层2包括纳米聚酯层5、耐热层6、铝箔芯层7、抗静电树脂层8,纳米聚酯层5设置在亚光涂层1的下端,耐热层6设置在纳米聚酯层5的下端,铝箔芯层7设置在抗静电树脂层8的下端,抗静电树脂层8设置在铝箔芯层7的下端,抗静电树脂层8设置在合成橡胶层3的上端,粘结层4包括聚酰胺层9和聚乙烯层10,聚酰胺层9设置在合成橡胶层3的下端,聚乙烯层10设置在聚酰胺层9的下端。本技术的各组成部分尺寸如下:亚光涂层1的厚度为15微米,纳米聚酯层5的厚度为30微米,耐热层6的厚度为25微米,铝箔芯层7的厚度为35微米,抗静电树脂层8的厚度为16微米,合成橡胶层3的厚度为90微米,聚酰胺层9的厚度为10微米,聚乙烯层10的厚度为10微米。实施例2:一种锂电池包装膜,其由亚光涂层1、功能层2、合成橡胶层3和粘结层4组成,亚光涂层1设置在功能层2的上端,合成橡胶层3设置在功能层2的下端,粘结层4设置在合成橡胶层3的下端,功能层2包括纳米聚酯层5、耐热层6、铝箔芯层7、抗静电树脂层8,纳米聚酯层5设置在亚光涂层1的下端,耐热层6设置在纳米聚酯层5的下端,铝箔芯层7设置在抗静电树脂层8的下端,抗静电树脂层8设置在铝箔芯层7的下端,抗静电树脂层8设置在合成橡胶层3的上端,粘结层4包括聚酰胺层9和聚乙烯层10,聚酰胺层9设置在合成橡胶层3的下端,聚乙烯层10设置在聚酰胺层9的下端。本技术的各组成部分尺寸如下:亚光涂层1的厚度为25微米,纳米聚酯层5的厚度为40微米,耐热层6的厚度为35微米,铝箔芯层7的厚度为45微米,抗静电树脂层8的厚度为20微米,合成橡胶层3的厚度为110微米,聚酰胺层9的厚度为20微米,聚乙烯层10的厚度为20微米。实施例3:一种锂电池包装膜,其由亚光涂层1、功能层2、合成橡胶层3和粘结层4组成,亚光涂层1设置在功能层2的上端,合成橡胶层3设置在功能层2的下端,粘结层4设置在合成橡胶层3的下端,功能层2包括纳米聚酯层5、耐热层6、铝箔芯层7、抗静电树脂层8,纳米聚酯层5设置在亚光涂层1的下端,耐热层6设置在纳米聚酯层5的下端,铝箔芯层7设置在抗静电树脂层8的下端,抗静电树脂层8设置在铝箔芯层7的下端,抗静电树脂层8设置在合成橡胶层3的上端,粘结层4包括聚酰胺层9和聚乙烯层10,聚酰胺层9设置在合成橡胶层3的下端,聚乙烯层10设置在聚酰胺层9的下端。本技术的各组成部分尺寸如下:亚光涂层1的厚度为20微米,纳米聚酯层5的厚度为35微米,耐热层6的厚度为30微米,铝箔芯层7的厚度为40微米,抗静电树脂层8的厚度为18微米,合成橡胶层3的厚度为100微米,聚酰胺层9的厚度为15微米,聚乙烯层10的厚度为15微米。尽管已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列举,应当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上述实施例做出修改或者采用等同的替代方案,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在不偏离本技术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锂电池包装膜,其特征在于:其由亚光涂层(1)、功能层(2)、合成橡胶层(3)和粘结层(4)组成,所述亚光涂层(1)设置在所述功能层(2)的上端,所述合成橡胶层(3)设置在所述功能层(2)的下端,所述粘结层(4)设置在所述合成橡胶层(3)的下端,所述功能层(2)包括纳米聚酯层(5)、耐热层(6)、铝箔芯层(7)、抗静电树脂层(8),所述纳米聚酯层(5)设置在所述亚光涂层(1)的下端,所述耐热层(6)设置在所述纳米聚酯层(5)的下端,所述铝箔芯层(7)设置在所述抗静电树脂层(8)的下端,所述抗静电树脂层(8)设置在所述铝箔芯层(7)的下端,所述抗静电树脂层(8)设置在所述合成橡胶层(3)的上端,所述粘结层(4)包括聚酰胺层(9)和聚乙烯层(10),所述聚酰胺层(9)设置在所述合成橡胶层(3)的下端,所述聚乙烯层(10)设置在所述聚酰胺层(9)的下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电池包装膜,其特征在于:其由亚光涂层(1)、功能层(2)、合成橡胶层(3)和粘结层(4)组成,所述亚光涂层(1)设置在所述功能层(2)的上端,所述合成橡胶层(3)设置在所述功能层(2)的下端,所述粘结层(4)设置在所述合成橡胶层(3)的下端,所述功能层(2)包括纳米聚酯层(5)、耐热层(6)、铝箔芯层(7)、抗静电树脂层(8),所述纳米聚酯层(5)设置在所述亚光涂层(1)的下端,所述耐热层(6)设置在所述纳米聚酯层(5)的下端,所述铝箔芯层(7)设置在所述抗静电树脂层(8)的下端,所述抗静电树脂层(8)设置在所述铝箔芯层(7)的下端,所述抗静电树脂层(8)设置在所述合成橡胶层(3)的上端,所述粘结层(4)包括聚酰胺层(9)和聚乙烯层(10),所述聚酰胺层(9)设置在所述合成橡胶层(3)的下端,所述聚乙烯层(10)设置在所述聚酰胺层(9)的下端。2.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卫东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东劲锂动力电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