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凤起专利>正文

保温转角墙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10483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9 17: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保温转角墙体结构,包括外叶墙体、内叶墙体以及设置内叶墙体和外叶墙体之间的保温层,所述内叶墙体由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所述外叶墙体包括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相互垂直设置以形成外叶墙体的转角结构,第一混凝土板与第二混凝土板形成转角结构的过渡位置留有用于填充密封胶的缝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特别是一种保温转角墙体结构。
技术介绍
常见的一种保温墙体结构为夹心结构,即内外叶墙均为混凝土板,在内外叶墙之间夹设有保温板,以起到保温隔热的目的。这类墙在施工时,混凝土制的外墙体为预制的,而内墙体则通过现场浇筑形成。其中,在保温墙体结构的转角处,是由两块混凝土板呈90°角拼接而成,为了将外墙体两块混凝土板构成的转角部分固定,现有技术的一种做法是在外墙体的两块混凝土板构成的转角部分外侧设置包角覆盖固定。但是,在现场浇筑内墙体的过程中,混凝土膨胀会对外墙体施加挤压,由于外墙体的转角部分已经固定,这种挤压力在外墙体上无法分散,严重时会破坏外墙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保温转角墙体结构,能够避免内墙体现场浇筑过程中,对外墙体的转角部分造成破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保温转角墙体结构,包括外叶墙体、内叶墙体以及设置内叶墙体和外叶墙体之间的保温层,所述内叶墙体由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所述外叶墙体包括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相互垂直设置以形成外叶墙体的转角结构,第一混凝土板与第二混凝土板形成转角结构的过渡位置留有用于填充密封胶的缝隙。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缝隙位于第一混凝土板靠近第二混凝土板的侧面与第二混凝土板的内表面之间。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缝隙的宽度为1~30mm。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缝隙的宽度为10~20mm。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缝隙的宽度为20mm。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保温层包括第一保温板和第二保温板,第一保温板与第一混凝土板贴合,第二保温板与第二混凝土板贴合,且第一保温板的侧面抵靠在第二保温板的内表面边缘部。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保温板的厚度和第二保温板的厚度相同,且均在60-100mm之间。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保温板的厚度和第二保温板的厚度均为80mm。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的厚度相同,且均在20-80mm之间。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的厚度均为50mm。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二混凝土板靠近第一混凝土板一端的侧面与第一混凝土板的外表面平齐。本技术提供的保温转角墙体结构,适用于由外墙体、内墙体以及两者间夹设的保温层的转角墙体结构。其中内墙体由现场浇筑而成。外墙体的转角结构由相互垂直的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构成,其中第一混凝土板与第二混凝土板形成转角结构的过渡位置保留有一定缝隙,该缝隙用于填充密封胶,这样,在浇筑过程中,由于该缝隙的存在,即使内墙体的混凝土膨胀,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也不会发生相互挤压。待浇筑完成后,用密封胶将该缝隙填满,即可形成完整的外墙体转角结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保温转角墙体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保温转角墙体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叶墙体;2-内叶墙体;3-保温层;4-缝隙;11-第一混凝土板;12-第二混凝土板;31-第一保温板;32-第二保温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术语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上述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本技术中所述的第一混凝土板、第二混凝土板、第一保温板、第二保温板均为板状,因此称其板面为表面,而称由板材厚度形成的面为侧面。内表面指的是靠近内墙体(即室内)一侧的表面,相应地,外表面指的是靠近外墙体(即室外)一侧的表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保温转角墙体结构,适用于保温墙体在转角处的施工。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保温转角墙体结构,整体上由外叶墙体1、内叶墙体2以及夹设在外叶墙体1和内叶墙体2之间的保温层3构成,这样形成一种“夹心”结构,因此在本领域中也通常将其称为夹心保温墙体或“三明治”保温墙体。外叶墙体1和内叶墙体2均由混凝土制成。其中外叶墙体1是通过混凝土预制的,而内叶墙体2则在现在施工中现场浇筑而成,在至少一些实施例中,外叶墙体1可以由第一混凝土板11和第二混凝土板12构成,两者以相互垂直的姿态拼接,在一些现有技术中,第一混凝土板11的一个侧面本应当抵靠在第二混凝土板12的内表面的边缘部,以形成直角结构,本在直角结构的外侧包覆金属包角以起到固定的作用。但是采用这种设计后,在内墙体的浇筑过程中,混凝土膨胀产生的挤压力就在外墙体的转角处得不到释放,使得第一混凝土板11和第二混凝土板12的接触部分相互挤压,对混凝土板造成破坏。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混凝土板11和第二混凝土板12构成转角结构的过渡位置不是直接接触的,例如,所述过渡位置可以是第一混凝土板11的一个侧面与第二混凝土板12的内表面之间的位置,该位置形成缝隙4,该缝隙4用于填充建筑施工用的密封胶。这样,由于在内墙体的浇筑阶段,第一混凝土板11和第二混凝土板12通过侧面预留的孔洞,采用对拉螺栓将内外混凝土墙体锁紧,防止浇筑过程中出现胀模现象。在内墙体浇筑完成后,只需要用密封胶填充在缝隙里即可形成完整的外墙体转角。此外,为了保证角部结构的整齐,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混凝土板12靠近第一混凝土板一端11的侧面与第一混凝土板的外表面平齐(即处于同一平面)。缝隙4的宽度只要可以保证密封胶填充后能够在缝隙中有效固化以形成密封和粘接作用即可。宽度优选为1~30mm,更优选为10~20mm,最优选地为20mm。专利技术人发现,如果采用20mm的缝隙时,既可以留出足够的空隙避免转角处受到内叶墙体的挤压力,又方便密封胶在缝隙内迅速固化,避免缝隙过大导致密封胶因重力下落无法及时固化的缺陷。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温层3由第一保温板31和第二保温板32构成,第一保温板31与第一混凝土板11贴合,第二保温板32与第二混凝土板12贴合,且第一保温板31的侧面抵压在第二保温板32的内表面边缘部。结合附图1可以发现,采用这样的位置关系后,第一保温板31和第二保温板32的位置关系与第一混凝土板11和第二混凝土板12的位置关系一一对应,这在施工过程中能够使得墙体外、内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有利于整体结构的稳定。第一保温板31和第二保温板32均可以采用公知的或改进的保温板材,包括但不限于如主要原料为玻化微珠、聚苯颗粒、酚醛、聚苯乙烯泡沫等制成的板材或者是采用多种材料复合而成的保温板材。第一保温板31的厚度和第二保温板32的厚度均为60-100mm之间。第一混凝土板11和第二混凝土板12的厚度相同,且均在20-80mm之间。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混凝土板11和第二混凝土板12的厚度为50mm,第一保温板31和第二保温板32的厚度均为80mm。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保温转角墙体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保温转角墙体结构,包括外叶墙体、内叶墙体以及设置内叶墙体和外叶墙体之间的保温层,所述内叶墙体由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叶墙体包括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相互垂直设置以形成外叶墙体的转角结构,第一混凝土板与第二混凝土板形成转角结构的过渡位置留有用于填充密封胶的缝隙。

【技术特征摘要】
1.保温转角墙体结构,包括外叶墙体、内叶墙体以及设置内叶墙体和外叶墙体之间的保温层,所述内叶墙体由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叶墙体包括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相互垂直设置以形成外叶墙体的转角结构,第一混凝土板与第二混凝土板形成转角结构的过渡位置留有用于填充密封胶的缝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温转角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缝隙形成于第一混凝土板靠近第二混凝土板的侧面与第二混凝土板的内表面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温转角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缝隙的宽度为1~30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温转角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缝隙的宽度为20mm。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保温转角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包括第一保温板和第二保温板,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凤起
申请(专利权)人:朱凤起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