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母线预制用安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581109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8 11: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软母线预制用安装装置。其中,该装置包括:第一支撑装置、第二支撑装置、第一紧线装置、第一卡线装置、第二卡线装置和第一旋转连接器;其中,第一支撑装置和第二支撑装置并行设置且均固定于地面,并具有预设距离设置;第一紧线装置与第一支撑装置相连接,第一卡线装置和第二卡线装置分别与第一紧线装置和第二支撑体相连接,第一卡线装置和第二卡线装置分别用于夹持软母线的两端;第一旋转连接器连接于第一紧线装置和第一卡线装置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装置,使软母线在预制过程中释放了铰制应力,避免了应力集中的问题,并且,软母线的预制过程是在悬空的状态下进行的,避免了在地面进行作业导致的软母线损伤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输变电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软母线预制用安装装置。
技术介绍
变电站中应用于各级电压配电装置的连接以及变压器等电气设备和相应的配电装置的连接,大都采用矩形或圆形截面的裸导线,统称为软母线。现有的变电站软母线施工工艺为:将软母线直接从导线盘下料后,直接在地面进行耐张线夹压接以及间隔棒安装,然后进行软母线整体吊装。但是,软母线从导线盘下料后,未释放绞制应力,便直接进行耐张线夹压接和间隔棒安装等作业,从而造成软母线在预制的过程中存在应力集中的问题。此外,间隔棒的安装在地面进行,软母线与地面大面积接触,从而造成软母线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软母线预制用安装装置,旨在解决目前软母线在预制过程中未释放绞制应力、软母线与地面大面积接触导致的软母线存在应力集中以及软母线损伤的问题。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软母线预制用安装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支撑装置、第二支撑装置、第一紧线装置、第一卡线装置、第二卡线装置和第一旋转连接器;其中,第一支撑装置和第二支撑装置并行设置且均固定于地面,并具有预设距离设置;第一紧线装置与第一支撑装置相连接,第一卡线装置和第二卡线装置分别与第一紧线装置和第二支撑体相连接,第一卡线装置和第二卡线装置分别用于夹持软母线的两端;第一旋转连接器连接于第一紧线装置和第一卡线装置之间。进一步地,上述软母线预制用安装装置中,第一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底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其中,第一连接板的第一端和第二连接板的第一端均与第一底板相连接,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呈夹角设置,并且,第一连接板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板的第二端相连接,第一紧线装置与第一连接板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板的第二端的连接处相连接;第一底板与预埋于地面的螺栓相连接;和/或,第一连接板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板的第二端的连接处通过锚绳与预埋于地面的螺栓相连接。进一步地,上述软母线预制用安装装置中,第二支撑装置包括:第二底板、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其中,第三连接板的第一端和第四连接板的第一端均与第二底板相连接,第三连接板与第四连接板呈夹角设置且第三连接板的第二端与第四连接板的第二端相连接,第二卡线装置与第三连接板的第二端与第四连接板的第二端的连接处相连接;第二底板与预埋于地面的螺栓相连接;和/或,第三连接板的第二端与第四连接板的第二端的连接处通过锚绳与预埋于地面的螺栓相连接。进一步地,上述软母线预制用安装装置中,第一旋转连接器设置有止动销。进一步地,上述软母线预制用安装装置,还包括:第二紧线装置;其中,第二紧线装置与第二支撑装置相连接,第二卡线装置与第二紧线装置相连接。进一步地,上述软母线预制用安装装置,还包括:第二旋转连接器;其中,第二旋转连接器连接于第二紧线装置与第二卡线装置之间。进一步地,上述软母线预制用安装装置中,第二旋转连接器设置有止动销。本专利技术在软母线预制过程中,对软母线进行了铰制应力释放,避免了应力集中的问题,并且,软母线的预制过程是在悬空的状态下进行的,避免了在地面进行作业导致的软母线损伤的问题。此外,第一紧线装置使软母线在张紧的状态下进行间隔棒画印安装,使得间隔棒安装位置测量更准确,并且,间隔棒安装后不存在集中应力的问题,不需要后续对软母线进行打磨和整形的工作,工作效率高,保证了软母线的美观和工作的可靠性。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软母线预制用安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软母线间隔棒安装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参见图1,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软母线预制用安装装置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该装置包括:第一支撑装置1、第二支撑装置2、第一紧线装置3、第一卡线装置4、第二卡线装置5和第一旋转连接器6。其中,第一支撑装置1和第二支撑装置2并行设置且均固定于地面,并具有预设距离设置。具体实施时,第一支撑装置1和第二支撑装置2之间的预设距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确定,本实施例对其不做任何限定。第一紧线装置3与第一支撑装置1可以通过钢丝绳相连接,第一卡线装置4与第一紧线装置3也可以通过钢丝绳相连接,第二卡线装置5与第二支撑装置2也可以通过钢丝绳相连接。第一卡线装置4和第二卡线装置5分别用于夹持软母线7的两端。第一旋转连接器6连接于第一紧线装置3和第一卡线装置4之间。具体实施时,第一紧线装置3可以为手扳葫芦,第一卡线装置4可以为卡线器。参见图2,图2为本实施体提供的软母线间隔棒安装的俯视图。软母线7预制时,将软母线7从软母线盘牵出,并将软母线7的第一端(图2所示的左端)安装于第一卡线装置4。使用第一紧线装置3张紧软母线7,在软母线7保持张紧的状态下,测量软母线7的下料长度并画印,取预设长度的软母线7,并将软母线7的第二端(图2所示的右端)安装于第二卡线装置5。使第一旋转连接器6可旋转,第一旋转连接器6带动第一卡线装置4和软母线7同时旋转,使软母线7释放绞制应力。待软母线7的绞制应力完全释放后,将软母线7从第一卡线装置4和第二卡线装置5上取下,重复上述步骤,释放多根软母线7的绞制应力。完成各软母线7的压接后,将联板10分别安装于完成压接的各软母线7的两端。然后将第一卡线装置4和第二卡线装置5取下,将各联板分别安装于第一旋转连接器6和第二支撑装置2,当然,具体实施时,第一旋转连接器6也可以取下,将各联板分别安装于第一紧线装置3和第二支撑装置2。使用第一紧线装置张紧各软母线7,在各软母线7保持张紧的状态下,进行间隔棒14位置的测量和画印,最后将多个间隔棒14安装于各软母线7上。本实施例中,在软母线预制过程中,对软母线进行了铰制应力的释放,避免了应力集中的问题,并且,软母线的预制过程是在悬空的状态下进行的,避免了在地面进行作业导致的软母线损伤的问题。此外,第一紧线装置使软母线在张紧的状态下进行间隔棒画印安装,使得间隔棒安装位置测量更准确,并且,间隔棒安装后不存在集中应力的问题,不需要后续对软母线进行打磨和整形的工作,工作效率高,保证了软母线的美观和工作的可靠性。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支撑装置1可以包括:第一底板11、第一连接板12和第二连接板13。其中,第一连接板12的第一端(图1所示的下端)和第二连接板13的第一端(图1所示的下端)均可以与第一底板11相连接,第一连接板12与第二连接板13可以呈夹角设置,并且,第一连接板12的第二端(图1所示的上端)可以与第二连接板13的第二端(图1所示的上端)相连接,即第一底板11、第一连接板12和第二连接板13组成三角形架体。第一紧线装置3可以与第一连接板12的第二端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软母线预制用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装置(1)、第二支撑装置(2)、第一紧线装置(3)、第一卡线装置(4)、第二卡线装置(5)和第一旋转连接器(6);其中,所述第一支撑装置(1)和所述第二支撑装置(2)并行设置且均固定于地面,并具有预设距离设置;所述第一紧线装置(3)与所述第一支撑装置(1)相连接,所述第一卡线装置(4)和所述第二卡线装置(5)分别与所述第一紧线装置(3)和所述第二支撑装置(2)相连接,所述第一卡线装置(4)和所述第二卡线装置(5)分别用于夹持软母线(7)的两端;所述第一旋转连接器(6)连接于所述第一紧线装置(3)和所述第一卡线装置(4)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母线预制用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装置(1)、第二支撑装置(2)、第一紧线装置(3)、第一卡线装置(4)、第二卡线装置(5)和第一旋转连接器(6);其中,所述第一支撑装置(1)和所述第二支撑装置(2)并行设置且均固定于地面,并具有预设距离设置;所述第一紧线装置(3)与所述第一支撑装置(1)相连接,所述第一卡线装置(4)和所述第二卡线装置(5)分别与所述第一紧线装置(3)和所述第二支撑装置(2)相连接,所述第一卡线装置(4)和所述第二卡线装置(5)分别用于夹持软母线(7)的两端;所述第一旋转连接器(6)连接于所述第一紧线装置(3)和所述第一卡线装置(4)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母线预制用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装置(1)包括:第一底板(11)、第一连接板(12)和第二连接板(13);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12)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板(13)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一底板(11)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12)与所述第二连接板(13)呈夹角设置,并且,所述第一连接板(1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13)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紧线装置(3)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13)的第二端的连接处相连接;所述第一底板(11)与预埋于所述地面的螺栓相连接;和/或,所述第一连接板(1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13)的第二端的连接处通过锚绳与预埋于所述地面的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四清陈凯李岩罗兆楠肖峰许瑜张东旭吴祎琼于海承万建成彭飞杨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交流建设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