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充电管理的移动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70926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6 04: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具有充电管理的移动电源。该移动电源,包括:充电接口、充电电路、充电电池和CPU;充电接口用于接入外部电源;充电电路包括电压电流检测电路和调压电路;电压电流检测电路的输入端与充电接口相连,用于检测充电电路的充电电压和工作电流;CPU与电压电流检测电路及调压电路相连,用于根据充电电压和工作电流控制调压电路在移动电源的最高功率下工作;调压电路的输入端与电压电流检测电路的输出端相连;调压电路的输出端与充电电池相连,用于在移动电源的最高功率下向充电电池充电。本方案消除了外部电流变化对移动终端的影响,避免了过高的充电功率对移动电源的损害和变化的外部电源对移动电源的使用寿命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源技术,尤其涉及具有充电管理的移动电源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移动电源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现有移动电源的充电功率都是由充电器决定,如果使用的充电器不是原装的充电器,能提供的充电电流的相关参数发生变化,或者外接电源本身发生波动,充电器的变化导致充电器功率高于移动电源的功率,就有可能‘充坏’移动电源;而外接电源本身的波动也影响移动电源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具有充电管理的移动电源,以解决移动电源的充电功率过高或波动对移动电源造成的损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具有充电管理的移动电源,该移动电源包括:充电接口、充电电路、充电电池和CPU;所述充电接口用于接入外部电源;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电压电流检测电路和调压电路;所述电压电流检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充电接口相连,用于检测所述充电电路的充电电压和工作电流;所述CPU与所述电压电流检测电路及调压电路相连,用于根据所述充电电压和工作电流控制所述调压电路在所述移动电源的最高功率下工作;所述调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压电流检测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所述调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电池相连,用于在所述移动电源的最高功率下向所述充电电池充电。其中,还包括直流变换器;所述充电接口通过所述直流变换器与所述电压电流检测电路相连,以适配具备不同工作参数的充电器。其中,所述直流变换器包括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6、阻R27、电阻R30、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34、电容C3、电容C4、电容C16、电容C17、电容C18、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1、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57、电感L1、电感L2、双向瞬变抑制二极管D2、二极管D21、稳压二极管D22、MOS管Q2、MOS管Q3、MOS管Q11和型号为UCC27524的栅极驱动器U3;所述电阻R24的一端接入PWML、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32的一端、栅极驱动器U3的引脚4相连;所述电阻R26的一端接入PWMH,所述电阻R26的另一端和电阻R33的一端、栅极驱动器U3的引脚2相连;所述电容C3的一端、电容C4的一端、电容C21的一端、电容C20的一端和电感L1的一端均接入供电端,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17的一端、电容C18的一端、电容C19的一端、电容C57的一端、MOS管Q11的漏极相连;所述MOS管Q11的栅极和电阻R30的一端、电阻R34的一端相连;所述电阻R30的另一端与所述栅极驱动器U3的引脚7相连;所述栅极驱动器U3的引脚6与所述电压电流检测电路的检测端、电容C23的一端相连;所述电容C17的另一端、电容C18的另一端、电容C19的另一端、电容C57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电感L2的一端、MOS管Q3的栅极、MOS管Q3的源极相连;所述MOS管Q3的漏极和电容C16的一端、电容C22的一端、电阻R23的一端、双向瞬变抑制二极管D2的一端以及电压电流检测电路的检测端相连;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和二极管D21的负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21的正极和所述MOS管Q2的源极相连;所述MOS管Q2的栅极和所述电阻R27的一端、稳压二极管D22的负极相连;所述电阻R27的另一端、MOS管Q2的漏极均与所述充电接口相连;所述电阻R32的另一端、电阻R33的另一端、栅极驱动器U3的引脚1、电容C20的另一端、电容C21的另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电容C4的另一端、电容C23的另一端、电阻R34的另一端、MOS管Q11的源极、电感L2的另一端、电容C16的另一端、电容C22的另一端、双向瞬变抑制二极管D2的另一端、稳压二极管D22的正极均接地;其中,所述PWMH和PWML为两个互补的PWM信号;所述MOS管Q2、MOS管Q3、MOS管Q11各自的源极和漏极之间连接有寄生二极管。其中,所述充电接口包括防反接电路,所述防反接电路包括充电接口J1、二极管D4、二极管D14、二极管D18、双向瞬变抑制二极管D15、电阻R3、电阻R12、电阻R29、电阻R31、电阻R84、电容C43、电容C44、MOS管Q10、三极管Q20、三极管Q26、电极管Q27;其中所述充电接口J1的引脚1与CHARGE、双向瞬变抑制二极管D15的一端、MOS管Q10的源极、电阻R12的一端、电容C43的一端、二极管D14的正极相连;所述充电接口J1的引脚2与CHARGE-C-、双向瞬变抑制二极管D15的另一端、电阻R3的一端相连;所述充电接口J1的引脚3与C-TEST相连;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和所述MOS管Q10的栅极、电容C43的另一端、二极管D4的负极相连;所述MOS管Q10的漏极接入外部电源;所述二极管D14的负极和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电容C44的一端相连;所述电容C44的另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18的正极三极管Q27的发射极、三极管Q20的发射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18的负极和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所述三极管Q27的集电极和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所述三极管Q27的基极和所述三极管Q20的基极、电阻R29的一端、三极管Q26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电阻R29的另一端和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所述三极管Q26的基极和所述电阻R31的一端、电阻R84的一端相连;所述电阻R84的另一端接入PWM-C;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电阻R31的另一端、三极管Q26的发射极、三极管Q20的集电极均接地;其中,所述MOS管Q10的源极和漏极之间连接有寄生二极管。其中,还包括第一功率开关,所述充电电路通过所述第一功率开关和所述充电电池相连,以使所述移动电源的电池温度高于上限值、电池温度低于下限值、充电电池放电达到门限值或工作电流达到阈值时隔离所述充电电池。其中,还包括放电电路,所述放电电路与所述充电电池相连,以使所述移动电源充电的同时向外放电。其中,还包括第二功率开关,所述放电电路通过所述第二功率开关和所述充电电池相连,以使所述移动电源的电池温度高于上限值、电池温度低于下限值、充电电池放电达到门限值或工作电流达到阈值时隔离所述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充电电池由多个电池单元串联组成;所述充电接口J1接入不稳定电源。其中,还包括OLED显示屏,所述OLED显示屏设置于所述移动电源的外壳,所述OLED显示屏与所述CPU相连,以显示所述移动电源的剩余电量、充电功率、放电功率、电池温度和当前充放电状态下的剩余运行时间。其中,所述OLED显示屏通过CAN总线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具有充电管理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接口、充电电路、充电电池和CPU;所述充电接口用于接入外部电源;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电压电流检测电路和调压电路;所述电压电流检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充电接口相连,用于检测所述充电电路的充电电压和工作电流;所述CPU与所述电压电流检测电路及调压电路相连,用于根据所述充电电压和工作电流控制所述调压电路在所述移动电源的最高功率下工作;所述调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压电流检测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所述调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电池相连,用于在所述移动电源的最高功率下向所述充电电池充电。

【技术特征摘要】
1.具有充电管理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接口、充电电
路、充电电池和CPU;
所述充电接口用于接入外部电源;
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电压电流检测电路和调压电路;所述电压电流检测电路
的输入端与所述充电接口相连,用于检测所述充电电路的充电电压和工作电
流;
所述CPU与所述电压电流检测电路及调压电路相连,用于根据所述充电电
压和工作电流控制所述调压电路在所述移动电源的最高功率下工作;
所述调压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压电流检测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所述调压
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电池相连,用于在所述移动电源的最高功率下向所述
充电电池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直流变换器;
所述充电接口通过所述直流变换器与所述电压电流检测电路相连,以适配具备
不同工作参数的充电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变换器包括
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6、阻R27、电阻R30、电阻R32、电阻R33、电阻
R34、电容C3、电容C4、电容C16、电容C17、电容C18、电容C19、电容C20、
电容C21、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57、电感L1、电感L2、双向瞬变抑制二
极管D2、二极管D21、稳压二极管D22、MOS管Q2、MOS管Q3、MOS管Q11和型
号为UCC27524的栅极驱动器U3;所述电阻R24的一端接入PWML、所述电阻R24
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32的一端、栅极驱动器U3的引脚4相连;所述电阻R26
的一端接入PWMH,所述电阻R26的另一端和电阻R33的一端、栅极驱动器U3

\t的引脚2相连;所述电容C3的一端、电容C4的一端、电容C21的一端、电容
C20的一端和电感L1的一端均接入供电端,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
C17的一端、电容C18的一端、电容C19的一端、电容C57的一端、MOS管Q11
的漏极相连;所述MOS管Q11的栅极和电阻R30的一端、电阻R34的一端相连;
所述电阻R30的另一端与所述栅极驱动器U3的引脚7相连;所述栅极驱动器
U3的引脚6与所述电压电流检测电路的检测端、电容C23的一端相连;所述电
容C17的另一端、电容C18的另一端、电容C19的另一端、电容C57的另一端
均与所述电感L2的一端、MOS管Q3的栅极、MOS管Q3的源极相连;所述MOS
管Q3的漏极和电容C16的一端、电容C22的一端、电阻R23的一端、双向瞬变
抑制二极管D2的一端以及电压电流检测电路的检测端相连;所述电阻R23的另
一端和二极管D21的负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21的正极和所述MOS管Q2的源极
相连;所述MOS管Q2的栅极和所述电阻R27的一端、稳压二极管D22的负极相
连;所述电阻R27的另一端、MOS管Q2的漏极均与所述充电接口相连;所述电
阻R32的另一端、电阻R33的另一端、栅极驱动器U3的引脚1、电容C20的另
一端、电容C21的另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电容C4的另一端、电容C23的
另一端、电阻R34的另一端、MOS管Q11的源极、电感L2的另一端、电容C16
的另一端、电容C22的另一端、双向瞬变抑制二极管D2的另一端、稳压二极管
D22的正极均接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鹏辉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天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