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焦化废水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54894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处理焦化废水的方法,它涉及一种处理废水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方法处理的焦化废水难以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一级排放标准的问题。本方法如下:将焦化废水进入水解反应器后再进入反硝化反应器,反硝化反应器的出水进入第一复合生物反应器后的出水回流至反硝化反应器,第一复合生物反应器中的污泥进入中间沉淀池,中间沉淀池的污泥回流至第一复合生物反应器,中间沉淀池的出水进入第二复合生物反应器后的出水回流至反硝化反应器,第二复合生物反应器中的污泥进入后沉淀池,后沉淀池的污泥回流至第二复合生物反应器,即完成焦化废水的处理。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处理的焦化废水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排放标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处理废水的方法。
技术介绍
焦化废水是在煤的高温干馏、煤气净化及化工产品精制过程中产生的,其 组成和性质与原煤煤质、碳化温度、生产工艺和化工产品回收方法密切相关。焦化废水成分复杂,其中溶解性有机物和无机物有100多种,除含有85%的酚 外,还含有单环和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含氮、磷、硫的杂环化合物以及一些以 铵盐形式存在的无机物, 一般COD浓度高达1000 3000mg/L, MC-7V浓度 在200 mg/L以上,是一种典型的高浓度难生物降解的工业废水。目前对焦化 废水的处理,大多数处理厂(站)都采用活性污泥法,经该法处理后的出水难 以满足日益提高的环保要求,并不同程度存在COD、 NH4+-N等超标的情况, 难以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排放标准。现有 的研究报道中,有的通过化学方法、微波技术等手段强化传统生物处理工艺, 有的以多段活性污泥反应器叠加或活性污泥反应器与生物膜法反应器的叠加, 也有的完全以多段生物膜法反应器叠加处理,但由于焦化废水"高浓度"、"难 降解"两大特性的叠加,使得焦化废水在处理过程中,单独使用生物法或物化 法等"常规"方法失去可能,且现有方法均不能保证处理后出水的COD、NH4+-N 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全面稳定达标,出水中TN及磷污染物较高,还普遍存在处 理成本高的问题,使处理工艺难以在焦化行业推广应用。从而,研究高效廉价的生物处理组合工艺,力图使焦化废水中的主要有机 污染物稳定达到国家现行废水排放标准,并使处理成本降到最低,以具有在国 内工业企业的有效推广性,是当前解决焦化废水污染治理的关键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方法处理的焦化废水难以达到国家《污水综 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一级排放标准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处理焦化 废水的方法。本专利技术如下 一、将焦化废水进入水解反应器,水解反应器的溶解氧为0.3mg/L以下、水力停留时间为4 10h; 二、水解反应 器的出水进入反硝化反应器,反硝化反应器中填料体积与有效池容比为0.60 0.65: 1,填料形状为蜂窝直管的塑料,反硝化反应器的溶解氧为0.3mg/L以 下、水力停留时间为10 24h;三、反硝化反应器的出水进入第一复合生物反 应器,第一复合生物反应器中的填料与第一复合生物反应器容积体积比为 0.60 0.75: 1,填料为纤维球串体塑料,第一复合生物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 为10 20h;四、第一复合生物反应器出水量的20% 30%回流至反硝化反应 器,其余70% 80%出水与污泥进入中间沉淀池;五、中间沉淀池污泥量的 60% 90%回流至第一复合生物反应器,剩余污泥进入污泥处理系统,中间沉 淀池的出水进入第二复合生物反应器,第二复合生物反应器中填料与第二复合 生物反应器容积体积比为0.60 0.75: 1,填料形状为纤维球串体塑料,第二 复合生物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0 30h;.六、第二复合生物反应器出水量 的20% 30%回流至反硝化反应器,其余70% 80%出水与污泥进入后沉淀池; 七、后沉淀池污泥量的60% 90%回流至第二复合生物反应器,剩余污泥进入 污泥处理系统,即完成焦化废水的处理。本专利技术方法中的水解反应器能够完成对焦化废水中大部分难生物降解有 机物的水解,使其转化为易降解的有机物;反硝化反应器在缺氧的条件下完成 硝态氮向氮气的转化,并具有一定的降解进水BOD的功能;第一复合生物反 应器在好氧条件下降解废水中的大部分碳有机物,并具有硝化部分氨氮的功 能;第二复合生物反应器在好氧条件下将废水中的氨氮最终转化为硝酸盐氮, 完成氨氮的硝化,同时降解废水中的部分碳有机物;第一复合生物反应器和第 二复合生物反应器的出水均回流至反硝化反应器,使反硝化反应器中的硝态氮 在反硝化反应器中高效转化为氮气而脱除,复合生物反应器中填加的生物填 料,形成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复合,既有利于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微生物对有机 物的降解,又有利于喜好附着生长的硝化细菌生长繁殖,将氨态氮硝化;反硝 化反应器填加填料,有利于反硝化细菌的生长繁殖,可将回流的硝态氮高效反 硝化脱除。同时,反硝化反应器中生物量的增加和生物相的丰富,又具备降解 部分碳有机物的能力,减轻了第一、第二复合生物反应器的负荷,本专利技术方法 中污泥的回流,大大提高了第一、第二复合生物反应器中的污泥量,使得第一、 第二复合生物反应器能够充分降解焦化废水中的高浓度有机物和磷污染物,保证出水有机物处于较低浓度,本专利技术方法中的硝化液回流保证了硝态氮向氮气 的充分转化,为焦化废水中碳、氮的脱除提供了保障,本专利技术方法中主要反应器采用填加填料的复合生物反应器,可大大提高反 应器的容积负荷,减小了反应器容积,减少了反应器的水面面积和占地面积, 降低了工程造价,且利于北方地区冬季池体的保温,为系统在低温环境中运行 创造了有利条件。本专利技术方法复合生物反应器为核心,避免了反应器运行过程中的污泥膨胀 等问题,在系统正常启动后,可连续稳定运行,简化了运行管理,降低了运行 成本以及对运行管理人员的技术要求,特别适用于适合于废水处理运行管理技 术人员缺乏的工业企业。经本专利技术处理的焦化废水经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一级排放标准。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 式间的任意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中如下 一、将焦化 废水进入水解反应器,水解反应器的溶解氧为0.3mg/L以下、水力停留时间为4 10h; 二、水解反应器的出水进入反硝化反应器,反硝化反应器中填料体积与有效池容比为0.60 0.65: 1,填料形状为蜂窝直管的塑料,反硝化反应器 的溶解氧为0.3mg/L以下、水力停留时间为10 24h;三、反硝化反应器的出 水进入第一复合生物反应器,第一复合生物反应器中的填料与第一复合生物反 应器容积体积比为0.60 0.75: 1,填料为纤维球串体塑料,第一复合生物反 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0 20h;四、第一复合生物反应器出水量的20% 30% 回流至反硝化反应器,其余70% 80%出水与污泥进入中间沉淀池;五、中间 沉淀池污泥量的60% 90%回流至第一复合生物反应器,剩余污泥进入污泥处 理系统,中间沉淀池的出水进入第二复合生物反应器,第二复合生物反应器中 填料与第二复合生物反应器容积体积比为0.60 0.75: 1,填料形状为纤维球串体塑料,第二复合生物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0 30h;六、第二复合生 物反应器出水量的20% 30%回流至反硝化反应器,其余70% 80%出水与污 泥进入后沉淀池;七、后沉淀池污泥量的60% 90%回流至第二复合生物反应器,剩余污泥进入污泥处理系统,即完成焦化废水的处理。经本实施方式处理的焦化废水经检测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一级排放标准。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水解反 应器的溶解氧为0.05 0.25mg/L。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水解反 应器的溶解氧为0.5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处理焦化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处理焦化废水的方法如下:一、将焦化废水进入水解反应器,水解反应器的溶解氧为0.3mg/L以下、水力停留时间为4~10h;二、水解反应器的出水进入反硝化反应器,反硝化反应器中填料体积与有效池容比为0.60~0.65∶1,填料形状为蜂窝直管的塑料,反硝化反应器的溶解氧为0.3mg/L以下、水力停留时间为10~24h;三、反硝化反应器的出水进入第一复合生物反应器,第一复合生物反应器中的填料与第一复合生物反应器容积体积比为0.60~0.75∶1,填料为纤维球串体塑料,第一复合生物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0~20h;四、第一复合生物反应器出水量的20%~30%回流至反硝化反应器,其余70%~80%出水与污泥进入中间沉淀池;五、中间沉淀池污泥量的60%~90%回流至第一复合生物反应器,剩余污泥进入污泥处理系统,中间沉淀池的出水进入第二复合生物反应器,第二复合生物反应器中填料与第二复合生物反应器容积体积比为0.60~0.75∶1,填料形状为纤维球串体塑料,第二复合生物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0~30h;六、第二复合生物反应器出水量的20%~30%回流至反硝化反应器,其余70%~80%出水与污泥进入后沉淀池;七、后沉淀池污泥量的60%~90%回流至第二复合生物反应器,剩余污泥进入污泥处理系统,即完成焦化废水的处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祁佩时赵月龙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3[中国|哈尔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