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人体体温监测与补偿智能服饰,尤其涉及一种石墨烯智能服饰。
技术介绍
智能服装由来已久,最初主要应用于航空和军事等尖端领域。1989年,日本的高木俊宜教授将信息科学融于材料物性和功能,首先提出智能材料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MIT(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可穿戴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以来,国内外学者开始逐渐关注可穿戴技术与智能服装的研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舒适性和时尚性,而是希望能够通过穿着服装达到个人健康护理、娱乐或与他人交流的目的。同时现代电子技术、传感技术和材料科学等的发展也为智能服装的进步提供了多学科的技术支持。不同领域的技术发展为智能服装的研究提供了多样的方法,但针对智能服装设计一般模式的研究尚不多见。智能服装是电子和时尚产业的结合体,但二者又存在不平衡性,现有智能服装的设计往往偏重于电子技术,而具备较差的美观性和舒适性,这与智能服装设计模式尚未成熟具有较大关系。目前开发的智能服装的智能化功能的实现主要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石墨烯智能服饰,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服饰包括温度监测部、以聚酯、聚丙烯或聚酰胺聚合物纤维织布为基底制备的石墨烯发热片(108)和数据收集处理部;石墨烯发热片(108)包括柔性衬底(205)上设置的在经机械剥离的小片石墨烯薄膜(307)的基础上经固体碳源溅射方式生成的石墨烯膜(203)以及以石墨烯膜(203)为基底经溅射方式生成的纳米级镀层电路(202);所述智能服饰数据收集处理部基于处于所述衬底(501)上的固定结构(514)内的温度探测器(101)的监测数据来控制所述智能服饰的石墨烯发热片(108)发热,其中,用于定位所述温度监测部温度探测器(101)的固定结构(51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墨烯智能服饰,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服饰包括温度监测部、
以聚酯、聚丙烯或聚酰胺聚合物纤维织布为基底制备的石墨烯发热片(108)
和数据收集处理部;
石墨烯发热片(108)包括柔性衬底(205)上设置的在经机械剥离的
小片石墨烯薄膜(307)的基础上经固体碳源溅射方式生成的石墨烯膜(203)
以及以石墨烯膜(203)为基底经溅射方式生成的纳米级镀层电路(202);
所述智能服饰数据收集处理部基于处于所述衬底(501)上的固定结构
(514)内的温度探测器(101)的监测数据来控制所述智能服饰的石墨烯
发热片(108)发热,其中,用于定位所述温度监测部温度探测器(101)
的固定结构(514)与所述衬底(501)的用于改善导电及附着力的微观结
构(502)是在同一道工序中形成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智能服饰,其特征在于,所述经固体碳
源溅射方式生成的石墨烯膜(203)为从预先经机械剥离的生成的所述小片
石墨烯薄膜中选取一小片石墨烯薄膜(307),将所述的小片石墨烯薄膜
(307)转移到临时柔性衬底上作为诱导石墨烯薄膜(203)生长的起点,
在所述的衬底上以小片石墨烯薄膜(307)为起点采用固体碳源经溅射方式
生成石墨烯膜(203)。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石墨烯智能服饰,其特征在于,经机械剥
离生成的所述小片石墨烯薄膜(307)的生产流程为:
高温处理部(302)与原位还原部(303)相连,在处理温度为200℃
~1200℃条件下加入氮气或惰性气体对石墨原料(301)进行高温处理;
所述原位还原部(303)通过第一进料管道(402)与机械剥离部(400)
相连,接收经所述高温处理部(302)处理后的石墨原料(301),在200℃
~1200℃温度条件下,加入氮气或氢气中的至少一种作为还原介质,对石墨
烯原料(301)进行还原处理,并将处理后的原料送入机械剥离部(400);
所述加药部(304)通过第二进料管道(403)与所述机械剥离部(400)
相连,所述加药部(304)用于存放表面活性添加剂,并在所述机械剥离部
(400)对石墨原料(301)进行剥离过程中,持续向机械剥离部(400)
的圆柱形腔室(401)加药;
所述机械剥离部(400)的圆柱形腔室(401)通过第一进料通道(402)
与原位还原部(303)相连,所述机械剥离部(400)的圆柱形腔室(401)
通过第二进料通道(403)与加药部(304)相连,转动轴(404)在圆柱
形腔室(401)内与转动横杆(405)垂直连接,磨球(406)置于所述圆
柱形腔室(401)内,所述磨球(406)为直径50μm~100μm且硬度大
于石墨的珠子;所述机械剥离部(400)的圆柱形腔室(401)通过排料通
道(407)与离心分离部(305)相连;
在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