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浓水排放的电去离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54350 阅读:2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浓水排放的电去离子制备纯水的装置。它由电去离子装置和管路系统组成,电去离子装置有阳极室和阴极室,在阳极室和阴极室之间交替设有多个淡水室和浓水室。给水系统的淡水室进水管的出水口与电去离子装置的淡水室进水口相连,给水系统的分流管路为浓水室进水管,浓水室进水管的出水口与电去离子装置的浓、极室进水口相连,电去离子装置的浓水出口通过浓水循环管道与浓水室进水管相连,在浓水循环管道中串联有浓水循环泵,电去离子装置的极水出口和产水出口分别与极水排放管道和产水管道相连。它是一种浓水闭式循环,没有浓水排放,水利用率高,运用成本低的制备纯水装置。(*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制备纯水的装置,是一种采用电去离子的方法制备纯水 或高纯水的装置,它适用于发电厂、制药、电子、化工等工业领域大量高纯水与 超纯水的制备。二、
技术介绍
目前,在电力、制药、电子等行业已越来越多地采用电去离子(EDI)装置来 降低水中的离子浓度,通过将电渗析浓差极化和离子交换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用于 制备纯水和高纯水。目前的电去离子(EDI)装置管路系统设计中,由于技术原因, 系统中不可避免的将浓水进行排放,系统实际水利用率在85%-90%之间,其余浓水 进行排放,部分系统将浓水全部返回至反渗透装置前进行循环再利用,仍然增加 反渗透装置的能耗,实际上降低了反渗透装置的水利用率,而且造成运行成本增 加及管路系统设计复杂,不易操作;在由若干个EDI模块组成的大流量电去离子 系统中,由于EDI模块的安装位置及管路设计原因造成各个模块进水流量分布不 均匀,形成模块负载大小不一,不但降低了模块的使用寿命而且易造成整个电去 离子系统产水水质的下降。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无浓水排放、管路系 统设计合理、各个模块进水流量分布均匀、设备使用寿命长、操作简单、运行成 本低的无浓水排放的电去离子装置。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下述的技术方案来实现无浓水排放的电去离子装置,由电去离子装置和管路系统组成,电去离子装 置的一侧有正电极和电极托板组成的阳极室,另一侧有负电极和电极托板组成的 阴极室,在阳极室和阴极室之间交替设有多个淡水室和浓水室,其特征在于给 水系统的供水口通过淡水室进水管与电去离子装置的淡水室进水口相连,给水系 统的分流管路为浓水室进水管,浓水室进水管的出水口与电去离子装置的浓、极 室进水口相连,电去离子装置的浓水出口通过浓水循环管道与浓水室进水管相连, 在浓水循环管道中串联有浓水循环泵,电去离子装置的极水出口和产水出口分别 与极水排放管道和产水管道相连。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下述的技术方案来实现本技术在给水系统中设置有反渗透装置,所述淡水室进水管的进水口与 反渗透装置的供水出口相连,从反渗透装置的供水出口至淡水室进水口之间的淡水室进水管中依次装有淡水室进水阀门和淡水室进水流量计。本技术的给水系统的分流管路接于反渗透装置的供水出口和淡水室进水 阀门之间的淡水室进水管上,从淡水室进水管和浓水室进水管的接口处至浓、极 室进水口的浓水室进水管上依次装有浓水补充阀门、浓水补充逆止阀门和浓水循 环流量计。本技术的浓水循环管道连接于浓水补充逆止阀门和浓水循环流量计之间 的浓水室进水管上,从浓水循环泵至浓水出口的浓水循环管道上,依次装有浓水 循环泵前阀门和浓水循环电导率仪,从浓水循环泵至浓水循环管道与浓水室进水 管道接口处的浓水循环管道上,依次装有浓水循环泵后阀门和浓水循环逆止阀门。本技术在极水排放管道上装有极水排放阀门和极水排放流量计。本技术在淡水室内填充颗粒状阴离子和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和阳离 子交换纤维编织布和无纺布。本技术的极水排放管道的极水排放量与反渗透装置的供水出口至浓水补 充逆止阀门之间的浓水室进水管的补充给水量相同。本技术在电去离子装置内与浓、极室进水口相连的进水通道分为两个支 流, 一个支流为极水通道进入极水室,另一个支流为浓水通道进入浓水室。采用本技术可组成大流量无浓水排放电去离子系统。大流量无浓水排放电去离子系统,由若干个EDI模块、管路系统、水质参数监测及控制系统组成。 若干个EDI模块分两侧布置且每侧上、下两层布置,每侧上、下两层EDI模块共 用一个进水管和产水管,进水管进口和产水管出口对角布置。给水系统的供水口 通过淡水室进水管与电去离子装置的淡水室进水口相连,给水系统的分流管路为 浓水室进水管,浓水室进水管的出水口与电去离子装置的浓、极室进水口相连, 电去离子装置的浓水出口通过浓水循环管道与浓水室进水管相连,在浓水循环管 道中串联有浓水循环泵,电去离子装置的极水出口和产水出口分别与极水排放管 道和产水管道相连。本装置的工作原理是系统管路设计只设极水排放口,无浓水排放口。进水分两路, 一路与浓水补 充管路相连,用于补充损失的极水; 一路通过两侧进水支管分别进入两侧EDI模 块进水管至各个模块。产水分两路, 一路进入EDI产水箱, 一路回一级反渗透产水箱,两路以电动 阔门进行切换。电去离子装置整套系统采用PLC可编程控制器全自动控制运行。 一般情况下, 系统置于自动运行模式,便可连续运行产水,自动监控水质,操作简便,运行稳定,安全可靠,同时具备与上位微机通讯,控制室集中控制的功能。控制系统设计有总手动和总自动选择开关,现场每台控制柜上都设有"手动/ 停/自动"开关。当总"手动/自动"开关置于手动位置时,整个系统全部为手动 运行,此时由键盘和鼠标在工控PC机上的组态流程图上进行软摇手控操作。手控操作过程中的现场的情况如阔位变化、水泵启停、液位、压力、PH值、电导率等 各种参数,仍以在线的实测值显示。当因手控的原因出现超过设定值而报警时, 强制停止正在手控执行中的动作并在PC机上显示相应的报警内容,存盘并打印报 警内容。当总手动/自动开关置于自动位置时,仍分为三种情况控制-(1) 现场控制柜所有开关拨在自动位置时,则整个工艺完全按照设定的程序 执行,PC工控机显示执行过程中的参数和位置开关量变化。(2) 当现场柜某开关拨在停止位置时,此设备或阀门退出自控程序,回到原 始停止状态。(3) 当现场控制柜某开关拨在手动位置时,此设备被强制启动或阀门被开启。 EDI装置运行完全实现了自动控制,其产水电动阀与在线电导率仪(电阻仪)和在线硅分析仪同时连锁,当其中一项指标不合格时,产水电动阀自动关闭,同 时打开回水电动阀,则EDI装置产水返回到二级反渗透之前。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 浓水的闭式循环,达到无浓水排放,无需在外部管路系统中设浓水循环水 箱。将浓水的极少部分通过极水室后作为极水排放,从而不需在浓水给水中注入 含盐溶液,不但节省了运行成本,而且循环浓水电导率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极水排 放阀门进行调节,同时离子含量较少的给水进行相应的补充。2、 仅有极水排放,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使操作简单、方便。在调节极水排放 的过程中,由于极水室水流速度的变化而在极水室形成湍流或紊流状态,可延缓 电极的结垢,延长其使用寿命。四、 附图说明图1是无浓水排放的电去离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电去离子装置内部的布水示意图。五具体实施方式图l一2所示无浓水排放的电去离子装置,由电去离子装置10和管路系统 组成,电去离子装置10的一侧有正电极和电极托板组成的阳极室,另一侧有负电 极和电极托板组成的阴极室,在阳极室和阴极室之间交替设有多个淡水室和浓水 室。给水系统的供水口通过淡水室进水管2与电去离子装置10的淡水室进水口 9相连,给水系统的分流管路为浓水室进水管3,浓水室进水管3的出水口与电去离 子装置10的浓、极室进水口 8相连,电去离子装置10的浓水出口 15通过浓水循 环管道23与浓水室进水管3相连,在浓水循环管道23中串联有浓水循环泵22, 电去离子装置10的极水出口 13和产水出口 14分别与极水排放管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无浓水排放的电去离子装置,由电去离子装置(10)和管路系统组成,电去离子装置(10)的一侧有正电极和电极托板组成的阳极室,另一侧有负电极和电极托板组成的阴极室,在阳极室和阴极室之间交替设有多个淡水室和浓水室,其特征在于:给水系统的供水口通过淡水室进水管(2)与电去离子装置(10)的淡水室进水口(9)相连,给水系统的分流管路为浓水室进水管(3),浓水室进水管(3)的出水口与电去离子装置(10)的浓、极室进水口(8)相连,电去离子装置(10)的浓水出口(15)通过浓水循环管道(23)与浓水室进水管(3)相连,在浓水循环管道(23)中串联有浓水循环泵(22),电去离子装置(10)的极水出口(13)和产水出口(14)分别与极水排放管道(17)和产水管道(16)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广田何荣军胡桂平闫书宏王君海韩金海祁凤华王晓宇张勇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电力设备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