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波专利>正文

一种储液容器的排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522824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2 01: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给排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液容器的排液装置。该储液容器的排液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液管段、倒U型管段、出液U型管段,出液U型管段的出液段设置进气口和排液口,当出液段的液面高度下降至与排液口的位置齐平时,即储液容器内的液体下降至排液最低液位,此时排液装置不再排液,若储液容器内的液面继续下降,进液管段、倒U型管段、出液U型管段内一直充满液体,在储液容器内的液面上升时,实现虹吸的自动启动,从而实现了间歇式排液,保证了液体输送的稳定性和无动力排液,节约了能源;倒U型管段的顶部下面由储液容器的容器侧壁支撑,实现翻越容器侧壁的排液,无需在容器侧壁上开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给排水
,尤其涉及一种储液容器的排液装置。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虹吸是利用液面高度差的作用力现象,将液体充满一根倒U形的管状结构内后,将开口高的一端置于装满液体的容器中,容器内的液体会持续通过虹吸管从开口于更低的位置流出;虹吸的实质是因为重力和分子间粘聚力而产生。如图1所示,现有的虹吸装置中,连通高位置容器1和低位置容器2的虹吸管3的管内最高点A处的液体在重力作用下往虹吸管3的低位管口C处移动,在U型的虹吸管3内部产生负压,导致U型的虹吸管3高位管口B处的液体被吸进最高点A,从而使液体源源不断地流入低位置容器2。简单理解是虹吸是重力和连通器原理的特殊应用。两个容器液面高低不同,用管子将两者液体连通,不论管子什么形状,在液体自身重力作用下,总有保持液面相平的运动趋势,即将流动的液体所受的合力指向下方,因此液体从高处流向低处。虽然一般的倒U形虹吸管在液体传输上的可实现液体往上绕过障碍物的运输,然而,如图1所示,其在运用中的不足就是,高位置容器中液体下降到一定程度,高位管口B露出水管后,空气即进入虹吸管,导致虹吸停止,即使高位置容器液面继续升高也不能实现虹吸的恢复,因此其使用受限,不能实现稳定的液体输送。特别是在水族生物培养方面,在不破坏容器壁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水族培养容器内液面的控制和自动排水,一直是本领域的难点。因此,针对以上不足,需要提供了一种储液容器的排液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储液容器的排液装置以解决采用现有的虹吸管道进行液体转移时存在的虹吸不能恢复和不能实现液体稳定输送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储液容器的排液装置,其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液管段、倒U型管段、出液U型管段,所述倒U型管段的顶部下面由储液容器的容器侧壁支撑,所述进液管段位于所述储液容器的内侧,所述出液U型管段位于所述储液容器的外侧,所述出液U型管段的出液段设有进气口和排液口,所述进气口和排液口的高度相同或上下依次设置。其中,所述进液管段为进液U型管段。其中,所述进液管段为直管段。其中,所述进液管段的进液口低于所述出液U型管段的排液口,高于所述出液U型管段的底部位置。其中,所述倒U型管段上连通有注液段,所述注液段的注液口高于所述储液容器的顶部位置,所述注液段上设置有第一阀门。其中,所述注液段连接在所述倒U型管段的顶部。其中,所述出液U型管段的出液段由上至下依次开设多个所述排液口。其中,所述排液口连接有向下延伸的排液管。其中,所述进液管段上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出液U型管段的出液段上位于所述排液口下方的位置设置有第三阀门;所述排液管上设置有第四阀门。其中,所述储液容器的容器侧壁为水族箱的箱壁、水池的池壁或水坝。(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提供的储液容器的排液装置中,通过依次连通进液管段、倒U型管段、出液U型管段设置,及出液U型管段的出液段进气口和排液口的设置,排液过程中,出液段的液面高度随着储液容器内液面的下降而下降,且出液段的液面高度低于储液容器内液面,在该过程中储液容器内液面高于排液口;当出液段的液面高度下降至与排液口的位置齐平时,即储液容器内的液体下降至排液最低液位,此时排液装置不再排液;在储液容器内的液面上升时,实现虹吸的自动启动,从而实现了间歇式排液,保证了液体输送的稳定性和无动力排液,节约了能源;另外,倒U型管段的顶部下面由储液容器的容器侧壁支撑,实现翻越容器侧壁的排液,无需在容器侧壁上开孔。进一步地,进液管段优选为进液U型管段,一方面可避免液体内的气泡窜入进液U型管段和倒U型管段,破坏虹吸;另一方面,在液位下降、进液口露出液面后,可托住进液U型管段和倒U型管段内的液体,进一步确保空气无法进入倒U型管,提高了虹吸现象存在的可靠性,保证了虹吸的自动恢复。优选地,出液U型管段的出液段由上至下依次开设多个排液口,排液口连接有向下延伸的排液管,从而可根据需要对储液容器的排液最低液位进行调整。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虹吸装置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储液容器的排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储液容器的排液装置中出液段上开设多个排液口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高位置容器;2:低位置容器;3:虹吸管;4:进液管段;5:倒U型管段;6:出液U型管段;7:储液容器;8:出液段;9:进气口;10:排液口;11:排液管;12:注液段;13:第一阀门;14:第二阀门;15:第三阀门;16:第四阀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储液容器7的排液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液管段4、倒U型管段5、出液U型管段6,倒U型管段5的顶部下面由储液容器7的容器侧壁支撑,进液管段4位于储液容器7的内侧,出液U型管段6位于储液容器7的外侧,出液U型管段6的出液段8设有进气口9和排液口10,进气口9和排液口10的高度相同或上下依次设置。上述实施方式中,储液容器7内的液体处于起始液位时,液体通过依次连通进液管段4、倒U型管段5、出液U型管段6,然后经出液U型管段6出液段8的排液口10排出,由于出液U型管段6的出液段8设有进气口9,排液过程中,出液段8的液面高度随着储液容器7内液面的下降而下降,且出液段8的液面高度低于储液容器7内液面,在该过程中储液容器7内液面高于排液口10;当出液段8的液面高度下降至与排液口10的位置齐平时,即储液容器7内的液体下降至排液最低液位,此时排液装置不再排液;若储液容器7内的液面继续下降(在干旱等情况下,储液容器7内无进水),由于倒U型管段5、出液U型管段6的设置,空气无法进入倒U型管段5,进而保证进液管段4、倒U型管段5、出液U型管段6内一直充满液体;在储液容器7内的液面上升时,实现虹吸的自动启动,出液段8的排液口10继续有液体排出,这样实现了间歇式排液,保证了液体输送的稳定性和无动力排液,节约了能源;另外,倒U型管段5的顶部下面由储液容器7的容器侧壁支撑,也即倒U型管段5架设在储液容器7的容器侧壁上,实现翻越容器侧壁的排液,无需在容器侧壁上开孔。优选地,进液管段4为进液U型管段,通过进液管段4的U型设计,一方面在液位下降、进液口未露出液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储液容器的排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液管段、倒U型管段、出液U型管段,所述倒U型管段的顶部下面由储液容器的容器侧壁支撑,所述进液管段位于所述储液容器的内侧,所述出液U型管段位于所述储液容器的外侧,所述出液U型管段的出液段设有进气口和排液口,所述进气口和排液口的高度相同或上下依次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液容器的排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液管段、倒U型管段、出液U型管段,所述倒U型管段的顶部下面由储液容器的容器侧壁支撑,所述进液管段位于所述储液容器的内侧,所述出液U型管段位于所述储液容器的外侧,所述出液U型管段的出液段设有进气口和排液口,所述进气口和排液口的高度相同或上下依次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容器的排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段为进液U型管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液容器的排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段为直管段。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容器的排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段的进液口低于所述出液U型管段的排液口,高于所述出液U型管段的底部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液容器的排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倒U型管段上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波
申请(专利权)人:周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