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行赫专利>正文

泥渣分离接触型澄清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0677 阅读:3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泥渣分离接触型澄清池,由混合室、反应室、澄清室、搅拌装置等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反应室及澄清室的下部设计为喇叭口型,澄清室内装有斜管(或斜板),斜管下面的泥渣层中有活性泥渣收集器。为了实现一池多用,既能用于用石灰处理,又能用于凝聚处理,本混合室和反应室的适当位置设计有3个加药点。这种澄清池在水流运动过程中泥渣通过分离和接触,再加上所装的斜管,使处理出水的净洁度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出水效率,本澄清池对COD的去除率达50-70%,对NH2-N去除在95%,对P去除较高,其他性能均比已有的三种池型好。(*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涉及通过悬浮杂质的絮凝或沉淀方法对水、废水或污水处理的澄清池。水澄清的主要目的是除去水中不溶解的杂质和部分溶解的盐类,在不溶解的杂质中一般有悬浮泥沙、有机物、胶体物、菌藻类、各种气体等,溶解盐类指碱度、硬度盐、铁盐、硅盐、金属盐等。附图说明图1-3为常见的几种典型的澄清池,图1为一般泥渣分离型澄清池。其结构特点是在内筒的下部有一个容积很大的空间(5)作为混合室,被处理水首先进入此处,内筒(6)为反应室,中间筒(6-1)只做为导流筒,澄清室(9)只产生稳流自然沉降过程,没有泥渣接触层。因此,对有机物等较轻型物质去除效果较差,只能去除颗粒型泥渣。图2为引进的泥渣分离型澄清池。其结构特点是与图1相比没有下部的空间,内筒(1)为混合室,中间筒(2)为反应室,澄清室没有泥渣接触层。图3为泥渣接触型澄清器。其结构特点是与图1、图2相比没有明显的内筒、中间筒、澄清室的界线,没有水流向上-向下-再向上的回流过程,没有机械搅拌装置。泥渣浓缩室在中间。这种澄清器对轻型浮渣去除效果较好,但泥渣再循环量小,对温度、负荷、含气量十分敏感,处理水质效果不稳定。以上三种池型的石灰、凝聚剂、絮凝剂都是同期加入,因此,只能适应石灰处理或单纯凝聚处理,不能兼得二者。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常用池的不足,以达到同时去除颗粒泥渣和轻型泥渣,得到较好的出水效果,并可用于水的深度净化。例如污水的再利用处理、低浊度、高有机物水的处理等;而且能一池多用,既适用于石灰处理,又适用于单纯凝聚处理。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澄清池采取了与已有技术完全不同的计算理论原则和参数选择,设计成一种泥渣分离接触型结构。在技术方案上,增加了作为导流的中间筒的下部扩角θ1,以及澄清室(9)下部扩角θ2的设计,并在内筒和中间筒上的特定位置设计加药点,通过在应用中掌握加药顺序和加药的种类,就可以满足对不同类型水的处理。它与图1、图2的池型相比,增加了泥渣接触过程和装置。与图3池型相比,增加回流离心分离过程及装置。以下结合附图加以说明;图4为本技术的泥渣分离接触型澄清池。由图中可见,本澄清池由药剂和水混合用的内筒(5),作为导流及水、药剂反应用的中间筒(6),澄清室(9),以及进出水管(1)(2)、排渣口(3)(4)、搅拌装置等构成。澄清室(9)中的活性泥渣室(8)包括活性泥渣收集器(16)、泥渣浓缩室(17)、泥渣再循环管(18)。被处理水由内筒(5)的下部通入,形成切线进水。通过安装在内筒底部的搅拌桨(13)将再循环水提升至内筒(5)参与反应并加强搅拌,促进被处理水、再循环水、药剂之间充分混合,水流由内筒(5)顶部溢出,由于水流转向下,进入中间筒(6)中,此时,水流搅动减缓,处于静流反应过程,反应产物逐渐长大并与水解脱,在进入中间筒下部的扩张喇叭形部位时,流速变慢,处理出水和再循环水分流,处理出水在流经底部转向向上时,长大的反应物的大部分,在离心力作用下沉淀,沉渣在池底部通过排渣管(3)排出,在此,分流的处理出水已得到初步澄清。澄清室(9)位于整个澄清池的外环,面积最大、处理出水在此室中停留时间最长,因此,当处理出水由澄清室(9)下部进入,沿向上扩散的喇叭口流动时,水流进一步降低流速,利用自身重量沉积下来的带表面活性的轻型泥渣,形成密集的泥渣层,处理出水中的残留微量轻型泥渣,与密集的活性泥渣接触,轻型泥渣被吸附并补充失去表面活性的泥渣,这样往上穿过的处理出水受到更彻底的澄清,达到更大的净洁度,处理后的水在清水区,通过装在澄清室(9)中的斜管(或斜板)(10),如蜂窝结构材料,再进一步澄清,最后进入均匀分布的疏水渠道(11),经出水口(2)送出。失去活性的泥渣由活性泥渣层顶部进入泥渣收集器(16),送到泥渣浓缩室(17),浓缩泥渣由排渣管(4)排出。为了使本澄清池能适应石灰处理和凝聚处理两种不同的用途,本澄清池中设计了三个加药点A、B、C,A点位于中间筒(6)外侧的底部,与底部相接通,B点位于内筒(5)壁上,C点在中间筒的上部。两种不同用途时,其加药顺序如下AB C石灰处理石灰乳凝聚剂絮凝剂凝聚处理 凝聚剂絮凝剂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在一个池中兼有离心分离和活性泥渣接触两种作用,既适用于泥渣含量较大的原水,又适用于低浊度、高有机物含量的水,尤其对被污染的水和污水能进行有效处理,为废水的再利用,开辟了一个重要途径。2、石灰处理是十分适用于我国水质特点的一种水处理方法,它可以全面改善水质,较少的环境二次污染。本澄清池为水的石灰处理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国内水质特点的、较好的处理设备。3、天然水(尤其是表面水)中的有机物、胶体物、菌藻类物质,在锅炉中会分解成不同的有机酸,无机胶体物,如胶体硅、胶体铁等,也会生成相应盐或氧化物,这些杂质都是有害物质。它们不能在常用的离子交换处理中被除去。但经杀灭后,用本澄清池处理,可提高去除率。4、石灰乳加入点A与传统的习惯设计不同,它符合石灰溶解速度低,反应速度快的技术特点,使它得到充分反应并提高利用率,减少排渣粘性,改善废渣处理条件,提高水质处理效果。改变凝聚剂与石灰同期加入水中的例行做法,避免了对石灰表面活性的迅速钝化,絮凝剂在低速度梯度的水流中加入,提供了足够的碰撞几率,同时给予了充分反应长大条件。三者互相配合,最有效地发挥特长,避免相互干扰。5、接触反应层置于清水区范围内,较图3所示泥渣接触澄清器,对水中含气、水温波动、负荷波动带来对出水水质影响的敏感性要小的多,本澄清池可以适应现场多变的条件,更有效的保证出水水质和提供了利用条件控制水处理的方便。6、多余的活性泥渣由环形多点收集,并集中于泥渣浓缩室,较通常的在中间一点排出,可以更好保持活性泥渣层的平稳和均匀排出,保持层间活性良好。把池中间位置让给搅拌器和刮泥机的套管轴,实现总体合理布局。附图补充说明(7)为池壁(12)为搅拌电机(14)为刮泥电机(15)为刮泥臂(18)为循环管几种典型澄清池技术性能比较权利要求1.一种泥渣分离接触型澄清池,由混合室、反应室,澄清室,搅拌装置、进出水系统和排污管道等构成,内筒为混合室,搅拌器和刮泥机的套管轴在内筒的中间,内筒外部的中间筒为反应室,中间筒的外环空间是澄清室,进水管从内筒的下部接入,疏水管道设置在澄清室的上部,澄清池的下底为螺旋锥形,锥底接排渣管,本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筒(6)的下部为喇叭口形,喇叭扩角θ1,澄清室(9)的下部有向上扩展的喇叭口,扩角为θ2,澄清室内装有斜管或斜板(10),在斜管或斜板的下面活性泥渣室(8)中装有若干个活性泥渣收集器(16),泥渣收集器与澄清室(9)下部的泥渣浓缩室(17)连通,泥渣浓缩室有排污口(4);在内筒和中间筒上设计了3个加药点A,B,C,A点位于中间筒(6)的底部,B点位于内筒(5)壁上,C点在中间筒的上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渣分离接触型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扩角θ1为15°-30°,θ2为15°-30°。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泥渣分离接触型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斜管为一种蜂窝结构材料。专利摘要一种泥渣分离接触型澄清池,由混合室、反应室、澄清室、搅拌装置等构成,本技术的反应室及澄清室的下部设计为喇叭口型,澄清室内装有斜管(或斜板),斜管下面的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泥渣分离接触型澄清池,由混合室、反应室,澄清室,搅拌装置、进出水系统和排污管道等构成,内筒为混合室,搅拌器和刮泥机的套管轴在内筒的中间,内筒外部的中间筒为反应室,中间筒的外环空间是澄清室,进水管从内筒的下部接入,疏水管道设置在澄清室的上部,澄清池的下底为螺旋锥形,锥底接排渣管,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筒(6)的下部为喇叭口形,喇叭扩角θ1,澄清室(9)的下部有向上扩展的喇叭口,扩角为θ2,澄清室内装有斜管或斜板(10),在斜管或斜板的下面活性泥渣室(8)中装有若干个活性泥渣收集器(16),泥渣收集器与澄清室(9)下部的泥渣浓缩室(17)连通,泥渣浓缩室有排污口(4);在内筒和中间筒上设计了3个加药点A,B,C,A点位于中间筒(6)的底部,B点位于内筒(5)壁上,C点在中间筒的上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行赫李再东周敏杨占琴
申请(专利权)人:张行赫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