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龙立天专利>正文

污水厌氧生物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50301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污水厌氧生物处理装置由三通导流管、清洗器、反应室、滤床、生物滤料层等组成,采用一根三通导流管实现了上进水上流式厌氧生物处理,独具特色,清洗器埋覆在生物滤料层中,借助自来水压力冲洗滤料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工业有机废水或生活污水处理,具有设计新颖巧妙,结构简单合理,制造容易,造价大幅度降低,更重要的是克服了老式生物过滤器的滤料层容易发生堵塞,导流引升管容易出现“短流”现象等缺陷,提高了污水处理质量。(*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水、废水或污水的生物法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厌氧消化工艺装置。本技术污水处理装置是采用厌氧消化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或工业有机废水的核心装置。中国技术专利ZL92213597.5号提供的一种下进水上流式厌氧生物过滤器是这类污水处理装置中应用较多的,但在使用中存在着较多的缺陷第一,从下部进水,进水压力较大,当进水压力大于大气压力加上所述导流引升管顶端与进水管中心平面之间高度的水柱的压力之和时,污水可以直接从导流引升管排出,产生“短流”现象,使排放水质恶化,达不到污水排放标准;第二,从下部进水,其前级处理器中悬浮于下部的污物、泥沙较上部为多,较多的污物从进水口流入过滤器的下部反应室中,因而增大了滤料层的工作负荷,滤料层容易发生堵塞现象,大大降低了厌氧细菌消化有机废物的效率,将严重影响排放水质,同时,滤料层过多吸咐悬浮污物后,清洗也较困难;第三,该专利在所述导流床栅的上部垂直加设有百叶窗式导流隔板,其形状复杂,用钢盘混凝土制作比较困难,而且其作用、意义以及具体安装在何处?均未说明。本技术的目的是对现有上流式厌氧生物过滤器进行改进,克服其缺陷,提高污水处理质量。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借助于厌氧消化工艺,采用特殊的生物厌氧菌种,设计了一种污水厌氧生物处理装置,该装置由三通导流管1、清洗器3、反应室4、生物滤料层5、滤床6等组成,所述生物滤料层5借助于炉桥形滤床6承托在反应室4中间,所述滤床6是由若干块上面开有很多坚直小孔的滤床板7所构成的炉桥形板组合,本技术的特征是所述三通导流管1下端垂直穿插在滤床板7预留的大通孔中,导管下口9伸入下部反应室中,其顶端导管顶口17穿出溢水面15并与清掏孔18相对应,其左端进水口2位于反应室4左上部壁上,浸覆在溢水面15之下;所述清洗器3埋覆在生物滤料层5之中。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正立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平面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污水厌氧生物处理装置由反应室4、三通导流管1、清洗器3、生物滤料层5、滤床6等构成。所述滤床6是由若干块滤床板7构成的炉桥形板组合,每块滤床板7上面沿坚直方向开有很多小孔,每两块滤床板7之间留有一截面为倒梯形的滤床板间缝8。滤床7把反应室4分成上、下两部分。所述生物滤料层5由卵石、碎古、竹片等著床材料和活性生物污泥组成,借助于炉桥形滤床6承托在反应室4中间。所述反应室4即本装置的四壁加底板及上盖所组成的空间,上盖中部开有一清掏孔18正好与三道导流管1的导管顶口17相对,万一三通导流管下部堵塞,可用一长杆子穿过清掏孔18、导管顶口17、导管下口9直插反应室4底部进行清掏,在不清掏的时候清掏孔18应当加盖盖住;反应室4的右上角(或左上角)壁上开有泄压孔16,用以排放厌氧消化工艺中产生的气体反应室右下角(或左下角)底部壁上开有排渣孔10;反应室4右上部壁上开有出水口14。本技术设计了独具特色的三通导流管1,采用一根三通导流管实现了上进水上流式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其结构之简单不言自明。三通导流管1的下端垂直穿插在滤床6中间一块滤床板7的预留大通孔中,导管下口9伸入下部反应室中;其顶端导管顶口17穿出溢水面15,并尽量高于出水口14的高度;其左端进水口2设计在反应室左上方壁上并低于出水口14,即浸泡在溢水面15之下(自然也浸泡在前级处理室的污水表面之下),这样,前级处理室中污水表面的悬浮物下易进入反应室4中。同时,进水口2设计在反应室上部,不但进水方便,而且进水的水质比下部进水好得多,这是因为经过前级处理室处理过的污水,其污物,泥沙一部分已经沉积到前级处理室下面去了。在三通导流管1的下部管壁上开有很多直径为5~20mm的导管冲洗孔11,冲洗孔间距为5~30mm。流经三通导流管1的一部分污水借助于进水水压通过导管冲洗孔11对生物滤料层5进行冲洗并流向反应室4底部;流经三通导流管1的大部分污水通过导管下口9也流向反应室4底部。所有从上部流进的污水经底部反射后在导管下口9四周形成自下而上的液流流动,而反应室4底部的污水又通过滤床6、生物滤料层5作上下左右第二次渗透,从而过滤充分,厌氧消化充分,污物及泥沙容易下沉,因而提高了污水处理质量并有效地克服了已有技术中导流引升管容易堵塞的弊端。经过优化试验,本装置中三通导流管的横截面积与反应室的横截面积之比为1∶10~1∶50。为了解决生物滤料层5可能产生淤积、堵塞的问题,本技术还设计了埋覆在生物滤料层5中的清洗器3,它可以是用垂直于滤床6的三根管子与一根平行于滤床6的管子组合而成,也可以是圆形管组合,还可以是其它异形管组合。各个管了的四周管壁上开有许多直径为4~10mm的清洗器冲洗孔13,孔间距为8~20mm。清洗器3各种形状的管子应均匀分布埋覆在生物滤料层5中。清洗生物滤料层5时,将清洗器接头12外接自来水阀,打开水阀,借助于自来水的水压,自来水从清洗器冲洗孔13中冲出,对生物滤料层5进行冲洗,解决了生物滤料层5可能产生的淤积、堵塞问题。经本技术处理后的排放废水,经抽样测试,COD含量为85~100mg/L,去除率稳定在90%以上,悬浮物含量为50~70mg/L,平均消化率在96%以上,均符合国家排放标准。本技术设计新颖、巧妙,结构简单、合理,比之老式厌氧生物过滤器结构大为简化,造价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克服了老式厌氧生物过滤器滤料层容易发生堵塞,导流引升管在污水流速较大时容易出现“短流”现象等弊端,提高了污水处理质量。权利要求1.一种污水厌氧生物处理装置,由三通导流管(1)、清洗器(3)、反应室(4)、生物滤料层(5)、滤床(6)等组成,所述生物滤料层(5)借助于滤床(6)承托在反应室(4)中间,并加入特殊的生物厌氧菌种,所述滤床(6)是由若干块滤床板(7)所构成的炉桥形板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导流管(1)下端垂直穿插在滤床板(7)预留的通孔中,导管下口(9)伸入下部反应室中,其顶端导管顶口(17)穿出溢水面(15)并与清掏孔(18)相对应,其左端进水口(2)位于反应室(4)左上部,浸覆在溢水面(15)之下;所述清洗器(3)埋覆在生物滤料层(5)之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厌氧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导流管(1)的横截面积与反应室(4)的横截面积之比为1∶10~1∶5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厌氧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导流管(1)的下部管壁上开有许多直径为5~20mm的导管冲洗孔(11),冲洗孔间距为5~3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厌氧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器(3)是直管的组合,或者是圆形管的组合,或者是其它异形管的组合,管子的四周管壁上开有许多直径为4~10mm的清洗器冲洗孔(13),孔间距为8~20mm。专利摘要本污水厌氧生物处理装置由三通导流管、清洗器、反应室、滤床、生物滤料层等组成,采用一根三通导流管实现了上进水上流式厌氧生物处理,独具特色,清洗器埋覆在生物滤料层中,借助自来水压力冲洗滤料层。本技术用于工业有机废水或生活污水处理,具有设计新颖巧妙,结构简单合理,制造容易,造价大幅度降低,更重要的是克服了老式生物过滤器的滤料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污水厌氧生物处理装置,由三通导流管(1)、清洗器(3)、反应室(4)、生物滤料层(5)、滤床(6)等组成,所述生物滤料层(5)借助于滤床(6)承托在反应室(4)中间,并加入特殊的生物厌氧菌种,所述滤床(6)是由若干块滤床板(7)所构成的炉桥形板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导流管(1)下端垂直穿插在滤床板(7)预留的通孔中,导管下口(9)伸入下部反应室中,其顶端导管顶口(17)穿出溢水面(15)并与清掏孔(18)相对应,其左端进水口(2)位于反应室(4)左上部,浸覆在溢水面(15)之下;所述清洗器(3)埋覆在生物滤料层(5)之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立天张庆华朱文华
申请(专利权)人:龙立天张庆华朱文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