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9869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是:包括第一生物滤罐、砂滤罐、第一、二、三、四、九、十、十一、十二气动隔膜阀、第一、三压力开关、可编程控制器、第一、二、三、四电磁阀; 第一生物滤罐由罐体、顶盖、垫层、填料层、布水布气管、进水管、出水管、集水漏斗、进气管和压力平衡管等部件组成,顶盖上设有放气阀,进水管和进气管用三通和布水布气管相接,集水漏斗和出水管相通,压力平衡管和布水布气管连通,压力平衡管的高度高于集水漏斗口,布水布气管的每一根支管表面设若干个细缝,第一生物滤罐的进气管与第一鼓风机相连; 砂滤罐主要由罐体、顶盖、垫层、滤料层、布水布气管、进水管、出水管、集水漏斗组成,进水管和集水漏斗相通,布水布气管的每一根支管表面设有若干个细缝,出水管和布水布气管相通,顶盖上设有放气阀; 第一电磁阀控制第一、三气动隔膜阀,第二电磁阀控制第二、四气动隔膜阀,第三电磁阀控制第九、十一气动隔膜阀,第四电磁阀控制第十、十二气动隔膜阀; 第一生物滤罐的进水管通过第一气动隔膜阀及第一生物滤罐的过滤进水管和进水泵相接,第一生物滤罐的进水管通过第四气动隔膜阀及第一生物滤罐的反冲洗进水管和反冲洗水泵相接,第一生物滤罐的出水管通过第三气动隔膜阀及过滤出水管与砂滤罐的过滤进水管相通,第一生物滤罐的出水管通过第二气动隔膜阀及第一生物滤罐的反冲洗出水管与初沉池相通; 砂滤罐的进水管通过第九气动隔膜阀及砂滤罐的过滤进水管与第一生物滤罐的过滤出水管相通,砂滤罐的进水管通过第十二气动隔膜阀及砂滤罐的反冲洗出水管与初沉池相通,砂滤罐的出水管通过第十一气动隔膜阀及砂滤罐的过滤出水管与清水池相通,砂滤罐的出水管通过第十气动隔膜阀及砂滤罐的反冲洗进水管与反冲洗水泵相接; 反冲洗水泵设于清水池中,进水泵设于待处理污水池中,第一压力开关设于第一生物滤罐的进水管上的,第三压力开关设在砂滤罐的进水管上; 第一、二、三、四电磁阀、进水泵、第一鼓风机通过可编程控制器设有顺序延迟启动程序,第一、三压力开关输出的信号到可编程控制器,第一压力开关对第一、二电磁阀、反冲洗水泵、第一鼓风机控制,第三压力开关对第三、四电磁阀、反冲洗水泵控制。(*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处理装置,尤其是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设备。本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种污水处理设备,包括第一生物滤罐、砂滤罐、第一、二、三、四、九、十、十一、十二气动隔膜阀、第一、三压力开关、可编程控制器、第一、二、三、四电磁阀;第一生物滤罐由罐体、顶盖、垫层、填料层、布水布气管、进水管、出水管、集水漏斗、进气管和压力平衡管等部件组成,顶盖上设有放气阀,进水管和进气管用三通和布水布气管相接,集水漏斗和出水管相通,压力平衡管和布水布气管连通,压力平衡管的高度高于集水漏斗口,布水布气管的每一根支管表面设若干个细缝,第一生物滤罐的进气管与第一鼓风机相连 砂滤罐主要由罐体、顶盖、垫层、滤料层、布水布气管、进水管、出水管、集水漏斗组成,进水管和集水漏斗相通,布水布气管的每一根支管表面设有若干个细缝,出水管和布水布气管相通,顶盖上设有放气阀;第一电磁阀控制第一、三气动隔膜阀,第二电磁阀控制第二、四气动隔膜阀,第三电磁阀控制第九、十一气动隔膜阀,第四电磁阀控制第十、十二气动隔膜阀;第一生物滤罐的进水管通过第一气动隔膜阀及第一生物滤罐的过滤进水管和进水泵相接,第一生物滤罐的进水管通过第四气动隔膜阀及第一生物滤罐的反冲洗进水管和反冲洗水泵相接,第一生物滤罐的出水管通过第三气动隔膜阀及过滤出水管与砂滤罐的过滤进水管相通,第一生物滤罐的出水管通过第二气动隔膜阀及第一生物滤罐的反冲洗出水管与初沉池相通;砂滤罐的进水管通过第九气动隔膜阀及砂滤罐的过滤进水管与第一生物滤罐的过滤出水管相通,砂滤罐的进水管通过第十二气动隔膜阀及砂滤罐的反冲洗出水管与初沉池相通,砂滤罐的出水管通过第十一气动隔膜阀及砂滤罐的过滤出水管与清水池相通,砂滤罐的出水管通过第十气动隔膜阀及砂滤罐的反冲洗进水管与反冲洗水泵相接;反冲洗水泵设于清水池中,进水泵设于待处理污水池中,第一压力开关设于第一生物滤罐的进水管上的,第三压力开关设在砂滤罐的进水管上;第一、二、三、四电磁阀、进水泵、第一鼓风机通过可编程控制器设有顺序延迟启动程序,第一、三压力开关输出的信号到可编程控制器,第一压力开关对第一、二电磁阀、反冲洗水泵、第一鼓风机控制,第三压力开关对第三、四电磁阀、反冲洗水泵控制,从而决定对第一生物滤罐和砂滤罐的反冲洗。还设有结构与第一生物滤罐完全相同的第二生物滤罐,第二生物滤罐的进气管与第二鼓风机相连,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第二鼓风机;第二生物滤罐的管道由第五、六、七、八气动隔膜阀控制,第五电磁阀控制第五、七气动隔膜阀,第六电磁阀控制第六、八气动隔膜阀,第二压力开关设于第二生物滤罐的进水管上,第二生物滤罐的进水管通过第五气动隔膜阀及第二生物滤罐的过滤进水管与进水泵相接,第二生物滤罐的进水管通过第八气动隔膜阀及第二生物滤罐的反冲洗进水管与反冲洗水泵相接,第二生物滤罐的出水管通过第七气动隔膜阀及第二生物滤罐的过滤出水管与砂滤罐的过滤进水管相通,第二生物滤罐的出水管通过第六气动隔膜阀及第二生物滤罐的反冲洗出水管与初沉池相通。第一、二、三、四、五、六电磁阀、进水泵、第一、二鼓风机通过可编程控制器设有顺序延迟启动程序,第一、二、三压力开关输出的信号到可编程控制器,第一压力开关对第一、二电磁阀、第一鼓风机、反冲洗水泵控制,第二压力开关对第五、六电磁阀、第二鼓风机、反冲洗水泵控制,第三压力开关对第三、四电磁阀、反冲洗水泵控制,从而决定对第一、二生物滤罐和砂滤罐的反冲洗。第一、二生物滤罐中的填料层为不规则颗粒状陶土填料,砂滤罐中的滤料层为石英砂。第一、二生物滤罐中的布水布气管和砂滤罐中布水布气管都呈“丰”字型,布水布气管的每一根支管表面相对侧面设若干对横向或纵向细缝。第一鼓风机设有三秒种的延迟电路,第二鼓风机设有六秒种的延迟电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为全封闭处理系统,因此不会有臭味外泄,全过程自动化控制,特别采用气动隔膜阀对过滤和反冲洗进行控制,又集生物处理、砂滤和反冲洗一体化,因而有极高的有机负荷和处理效率,及整个系统占地面积小和土建工作量少。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生物滤罐的结构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第二生物滤罐的结构原理图;图3为本技术砂滤罐的结构原理图;图4为图1中沿A-A向剖视图;图5为图3中沿B-B向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过滤状态原理图;图7为本技术反冲洗状态原理图;图8为本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控制原理图; 第二生物滤罐2与第一生物滤罐1结构完全相同,第二生物滤罐2由罐体201、顶盖202、垫层203、填料层204、布水布气管205、进水管206、出水管207、集水漏斗208、进气管209和压力平衡管501等部件组成,填料层204为不规则颗粒状陶土填料,罐底502的垫层203为卵石或砾石,布水布气管205设于卵石上,布水布气管205呈“丰”字型,布水布气管205的每一根支管表面相对侧面设若干对横状细缝,顶盖202上设有放气阀503,进水管206和进气管209用三通和布水布气管205相接,集水漏斗208和出水管207相通,压力平衡管501和布水布气管205连通,压力平衡管501的高度高于集水漏斗208口,第二生物滤罐2的进气管209与第二鼓风机72相连,第二鼓风机72由可编程控制器8控制,第二鼓风机72设有六秒种的延迟电路。砂滤罐3主要由罐体301、顶盖302、垫层303、滤料层304、布水布气管305、进水管306、出水管307、集水漏斗308组成,滤料层304为石英砂,进水管306和集水漏斗308相通,罐底602的垫层303为卵石或砾石,布水布气管305呈“丰”字型,布水布气管305的每一根支管表面相对侧面设若干对横状细缝,出水管307和布水布气管305相通,顶盖302上设有放气阀603,砂滤罐3除了没有进气管和滤料不一样,其他结构和第一、二生物滤罐1、2完全一样;第一电磁阀91控制第一、三气动隔膜阀51、53,第二电磁阀92控制第二、四气动隔膜阀52、54,第三电磁阀93控制第九、十一气动隔膜阀59、511,第四电磁阀94控制第十、十二气动隔膜阀500、512,第五电磁阀95控制第五、七气动隔膜阀55、57,第六电磁阀96控制第六、八气动隔膜阀56、58;第一生物滤罐1的管道由第一、二、三、四气动隔膜阀51、52、53、54控制,第一生物滤罐的进水管106通过第一气动隔膜阀51及第一生物滤罐的过滤进水管11和进水泵82相接,第一生物滤罐的进水管106通过第四气动隔膜阀54及第一生物滤罐的反冲洗进水管13和反冲洗水泵83相接,第一生物滤罐的出水管107通过第三气动隔膜阀53及过滤出水管12与砂滤罐的过滤进水管31相通,第一生物滤罐的出水管107通过第二气动隔膜阀52及第一生物滤罐的反冲洗出水管14与初沉池85相通;第二生物滤罐2的管道由第五、六、七、八气动隔膜阀55、56、57、58控制,第二生物滤罐的进水管206通过第五气动隔膜阀55及第二生物滤罐的过滤进水管21与进水泵82相接,第二生物滤罐的进水管206通过第八气动隔膜阀58及第二生物滤罐的反冲洗进水管23与反冲洗水泵83相接,第二生物滤罐的出水管207通过第七气动隔膜阀57及第二生物滤罐的过滤出水管22与砂滤罐的过滤进水管31相通,第二生物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绪炯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华恒水处理设备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