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换热管的插入式强化换热组件及强化换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86528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26 20: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换热管的插入式强化换热组件,其包括收容在换热管内的支撑杆及多个间隔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的强化换热扰流单元,所述支撑杆沿所述换热管的轴向设置,其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安装节点。所述强化换热扰流单元包括连接于所述支撑杆的涡杆及连接于所述涡杆的弧形杆,所述涡杆与所述支撑杆倾斜设置。所述涡杆包括连接于所述节点的固定端和垂直连接于所述弧形杆的连接端。所述弧形杆相对于所述涡杆对称设置,且其弧面与所述换热管的内壁面相互平行。所述强化换热扰流单元与所述换热管的内壁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零且小于等于所述换热管内径的0.05倍。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具有上述插入式强化换热组件的强化换热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换热管扰流强化换热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适用于换热管的插入式强化换热组件及具有所述插入式强化换热组件的强化换热管。
技术介绍
强化换热管因为其高效经济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冶金、化工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在换热器的应用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了提高换热效果,换热器应用领域已经发展了强化换热技术及理论。核心强化换热理论提出了通过加强核心流区域的能量和质量交换过程,使得核心流区域扩大,温度更加均匀的思路。这样不仅使边界层更薄,而且使得边界层的温度梯度变大,进而达到强化换热的效果。还有一种是基于表面的强化换热方式,通过对管壁附近的流体进行扰动,不断破坏边界层的发展,减薄边界层的厚度,提高换热能力。强化换热技术总体可以分为管程强化传热技术以及壳程强化传热技术,管内插入物作为管程强化传热技术之一,因为扰流元件的样式及强化原理各式各样,成为了近年的热门研究对象和应用对象。然而,现有的管内插入物的强化换热方式单一,换热效率较低,结构比较复杂,且不易加工。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换热管的插入式强化换热组件及强化换热管其结合核心强化以及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适用于换热管的插入式强化换热组件及强化换热管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换热管的插入式强化换热组件,其包括收容在换热管内的支撑杆及多个间隔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的强化换热扰流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沿所述换热管的轴向设置,其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安装节点;所述强化换热扰流单元包括连接于所述支撑杆的涡杆及连接于所述涡杆的弧形杆,所述涡杆与所述支撑杆倾斜设置;所述涡杆包括固定端和连接端,所述固定端连接于所述节点,所述连接端与所述弧形杆垂直连接;所述弧形杆相对于所述涡杆对称设置,且其弧面与所述换热管的内壁面相互平行;所述强化换热扰流单元与所述换热管的内壁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零且小于等于所述换热管内径的0.05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换热管的插入式强化换热组件,其包括收容在换热管内的支撑杆及多个间隔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的强化换热扰流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沿所述换热管的轴向设置,其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安装节点;所述强化换热扰流单元包括连接于所述支撑杆的涡杆及连接于所述涡杆的弧形杆,所述涡杆与所述支撑杆倾斜设置;所述涡杆包括固定端和连接端,所述固定端连接于所述节点,所述连接端与所述弧形杆垂直连接;所述弧形杆相对于所述涡杆对称设置,且其弧面与所述换热管的内壁面相互平行;所述强化换热扰流单元与所述换热管的内壁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零且小于等于所述换热管内径的0.05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换热管的插入式强化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化换热扰流单元的排布密度为每米29个。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换热管的插入式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春张凯李鹏霄刘伟杨金国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