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红外吸收‑非吸收配对雕刻凹印油墨,其中一种为红外吸收雕刻凹印油墨A,另一种为与所述红外吸收雕刻凹印油墨A外观颜色一致的红外非吸收雕刻凹印油墨B;所述红外吸收雕刻凹印油墨A使用在700‑850nm近红外区域有吸收的蓝或绿色相颜料C作为红外吸收材料;所述红外非吸收雕刻凹印油墨B的颜料为在700nm以上红外区域无吸收的蓝或绿色相无机颜料D。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蓝、绿色相的油墨中存在红外配对效果差的问题,提高防伪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外吸收-非吸收配对雕刻凹印油墨。
技术介绍
近红外吸收-非吸收配对防伪油墨作为一种防伪手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常使用吸收范围在700至2000nm之间的近红外吸收材料与红外非吸收材料制作配对油墨进行,在防伪领域的应用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且得到了广泛应用。一般的红外吸收-非吸收配对防伪油墨在使用相同着色剂的基础上通过是否加入红外吸收材料来进行防伪油墨的配对。从从红外配对效果来看,一般在蓝、绿色相的油墨中存在配对效果差的问题,该问题主要原因在于通常使用的酞菁类有机颜料或铁蓝等无机颜料在700nm至850nm的红外波段内有部分拖尾吸收,当制作该色相的油墨与相同色相且含有红外吸收材料的油墨进行红外配对时,吸收和非吸收之间区别不明显,防伪效果不佳。此外,该色相下制作的红外吸收防伪油墨也较容易的被使用常见颜料制作油墨进行仿制,防伪门槛大大降低。因此,在蓝、绿色相中找到近红外非吸收、耐性优异的材料作为颜料,再与红外吸收油墨进行配对印刷防伪能提高防伪效果,将造假者拒之门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外吸收-非吸收配对雕刻凹印油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蓝、绿色相的油墨中存在红外配对效果差的问题,提高防伪效果。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红外吸收-非吸收配对雕刻凹印油墨,由一种红外吸收雕刻凹印油墨A以及一种与所述红外吸收雕刻凹印油墨A外观颜色一致的红外非吸收雕刻凹印油墨B组成;其中,所述红外吸收雕刻凹印油墨A使用在700-850nm近红外区域有吸收的蓝或绿色相颜料C作为红外吸收材料;所述红外非吸收雕刻凹印油墨B的颜料为在700nm以上红外区域无吸收的蓝或绿色相无机颜料D,所述蓝或绿色相无机颜料D的主要成分为铝酸钴,粒径为纳米级。进一步地,所述蓝或绿色相无机颜料D还含有Zn、Ti或Ni的一种或几种元素,这些元素的添加可调整颜料的色相以及红外吸收情况。进一步地,所述蓝或绿色相无机颜料D的平均粒径在200-400nm,且最大粒径不超过1um,在该粒径下,无机颜料能达到雕刻凹印油墨对着色力的要求,以及轧制作油墨过程中不破坏颜料,不会影响红外性能。进一步地,所述红外非吸收雕刻凹印油墨B按重量百分比包括10-40%的蓝或绿色相无机颜料D、30%-50%的连接料、0-10%的填充料、3-10%的蜡、3-7%的表面活性剂、1-3%的干燥剂和1-5%的溶剂,其中所述连接料可选用醇酸树脂、酚醛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填充料可选用氧化钙、钛白或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表面活性剂为聚乙烯蜡。进一步地,所述红外吸收雕刻凹印油墨中使用的蓝或绿色相颜料C选自酞菁蓝、酞菁绿、铁蓝或颜料绿1602中的一种。进一步地,所述红外吸收雕刻凹印油墨A按重量百分比包括5-20%的蓝或绿色相颜料C、30-60%的连接料、5-20%的填充料、3-10%的蜡、3-7%的表面活性剂、1-3%的干燥剂和1-10%的溶剂,其中所述连接料选用醇酸树脂、酚醛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填充料选用氧化钙、钛白或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表面活性剂为聚乙烯蜡。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上述的红外吸收-非吸收配对雕刻凹印油墨进行防伪的方法,使用所述红外吸收-非吸收配对雕刻凹印油墨进行雕刻凹印图案接线印刷,在700-850nm近红外区域对印刷图案中的红外吸收区利用红外吸收光谱仪进行防伪鉴定。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另外一种使用上述的红外吸收-非吸收配对雕刻凹印油墨进行防伪的方法,使用所述红外吸收-非吸收配对雕刻凹印油墨进行雕刻凹印图案接线印刷,利用在700-850nm近红外区域得到的红外吸收特征图案,通过红外吸收成像的专用仪器进行防伪鉴定。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提供一种红外吸收-非吸收配对雕刻凹印油墨,其中红外非吸收雕刻凹印油墨B使用含铝酸钴的纳米无机材料作为蓝或绿色相的显色剂,具有700nm以后红外非吸收,着色力更强、耐受性更优异的特点,而红外吸收雕刻凹印油墨A中利用蓝或绿色相颜料在700-850nm近红外区域有红外吸收的特点,使用蓝、绿色相颜料作为红外吸收剂,二者组成的配对雕刻凹印油墨外观颜色相同,可通过接线印刷工艺实现多重防伪效果,从材料、油墨、工艺三方面都为伪造者设置了防伪门槛、增加了伪造难度,进而显著提升防伪技术,提高防伪效果;2)在上述红外非吸收雕刻凹印油墨B中加入主吸收峰在1000nm以后的红外吸收材料,使得在700-850nm红外区域以及1000nm以上红外区域,所述红外吸收-非吸收配对雕刻凹印油墨的红外吸收特性转变,即700-850nm红外区域,含纳米无机材料的油墨为红外非吸收状态,而红外吸收雕刻凹印油墨A为红外吸收状态,但是在1000nm以上红外区域,由于红外吸收材料的加入,含纳米无机材料的油墨转变为红外吸收状态,而红外吸收雕刻凹印油墨A则转变为红外非吸收状态。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红外吸收-非吸收配对雕刻凹印油墨可见光范围内的配对油墨的颜色对比图。图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红外吸收-非吸收配对雕刻凹印油墨的红外反射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蓝色红外非吸收雕刻凹印油墨B其中,上述含量均为重量含量(下同);其中蓝色无机纳米颜料可选择主要成分为铝酸钴的无机颜料,平均粒径在200-400nm,且最大粒径不超过1um,颜料中可加入用于调节颜料色相以及红外吸收情况的含有Zn、Ti或Ni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制备工艺为:准确称量上述重量含量的物质,并在料桶中预分散,再将混合物在三辊轧墨机上进行轧制,产品经检测达到油墨应用技术指标以及红外非吸收效果后,后即成品油墨。上述油墨在700nm以后的红外区域完全不吸收。实施例2蓝色红外吸收-非吸收配对油墨红外非吸收油墨B:红外吸收油墨A:采用实施例1中的制备工艺,按照不同的料比进行投料制备分别得到配对的红外吸收油墨以及非吸收油墨,两种油墨的红外反射曲线可见图2所示,红外吸收油墨A在700-850nm近红外区域有吸收,而红外非吸收油墨B在700-850nm近红外区域无吸收,其中为使配对油墨在可见范围内颜色一致,也可在红外非吸收油墨中可添加少量其他色系的颜料如F5RK永固红颜料等用作调色,添加量以实际调色情况为准,如图1所示为可见光范围内的配对油墨的颜色对比图。实施例3特殊红外吸收配对油墨:油墨A:参照实施例2中的红外吸收油墨油墨B:以实施例2中红外非吸收油墨为基础,加入主吸收峰在1000nm以后的红外吸收材料上述配对油墨将以红外850nm为界线,在850nm以前,油墨A是红外吸收,油墨B是红外非吸收。而在850nm以后,转变为油墨A是红外非吸收而油墨B红外吸收。使用这样的红外配对方式进一步提高了造假者伪造门槛,使安全文件更加安全。实施例4使用实施例3中的蓝色红外吸收-非吸收配对油墨进行雕刻凹印图案接线印刷,在700-850nm近红外区域内对印刷图案中的红外吸收区利用红外吸收光谱仪进行防伪鉴定;或者利用在700-850nm近红外区域得到的红外吸收特征图案,通过红外吸收成像的专用仪器进行可见-红外谱图比对,实现防伪鉴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红外吸收‑非吸收配对雕刻凹印油墨,其特征在于,其中一种为红外吸收雕刻凹印油墨A,另一种为与所述红外吸收雕刻凹印油墨A外观颜色一致的红外非吸收雕刻凹印油墨B;所述红外吸收雕刻凹印油墨A使用在700‑850nm近红外区域有吸收的蓝或绿色相颜料C作为红外吸收材料;所述红外非吸收雕刻凹印油墨B的颜料为在700nm以上红外区域无吸收的蓝或绿色相无机颜料D。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外吸收-非吸收配对雕刻凹印油墨,其特征在于,其中一种为红外吸收雕刻凹印油墨A,另一种为与所述红外吸收雕刻凹印油墨A外观颜色一致的红外非吸收雕刻凹印油墨B;所述红外吸收雕刻凹印油墨A使用在700-850nm近红外区域有吸收的蓝或绿色相颜料C作为红外吸收材料;所述红外非吸收雕刻凹印油墨B的颜料为在700nm以上红外区域无吸收的蓝或绿色相无机颜料D。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吸收-非吸收配对雕刻凹印油墨,其特征在于,所述蓝或绿色相无机颜料D选择主要成分为铝酸钴的无机颜料,粒径为纳米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吸收-非吸收配对雕刻凹印油墨,其特征在于,所述蓝或绿色相无机颜料D还含有Zn、Ti或Ni的一种或几种元素。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吸收-非吸收配对雕刻凹印油墨,其特征在于,所述蓝或绿色相无机颜料D的平均粒径在200-400nm,且最大粒径不超过1u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吸收-非吸收配对雕刻凹印油墨,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非吸收雕刻凹印油墨B按重量百分比包括10-40%的蓝或绿色相无机颜料D、30%-50%的连接料、0-15%的填充料、3-10%的蜡、3-7%的表面活性剂、1-3%的干燥剂和1-5%的溶剂,其中所述连接料选用醇酸树脂、酚醛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填充料选用氧化钙、钛白或碳酸钙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界,施周,金劼,吴旺宝,花颖,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印钞有限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