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习杰峰专利>正文

处理剂型污水处理装置的絮凝池进水及沉渣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47945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处理剂型污水处理装置的絮凝池进水及沉渣结构,由絮凝池(6)及絮凝池下部的进污水口(4),与进污水口(4)与絮凝池壁(1)间的隔板(7),隔板(7)与絮凝池壁(1)间用于向下沉淀吸咐颗粒的沉渣口(5)组成。主要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沉淀物淤塞及沉降太快,造成处理效果降低,成本增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能在絮凝池中产生一个沉淀区并维持其高度,提高了处理效率,降低了成本。(*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一种处理剂型污水处理装置的絮凝池进水及沉渣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的污水处理装置,主要由多级沉淀,过滤,生物转盘,化学药剂等多种工艺进行,这些装置虽能产生一定的污水处理效果,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占地大,成本高,设备工艺复杂,处理本成高,很多污水处理企业不堪重负。而现有的处理剂污水处理装置虽能提供较好的污水处理方式,并解决了上述的一些问题,但其处理剂和污水混合后产生的吸咐颗粒不能很好的排出或排出太快造成了淤塞或处理剂过于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在进污水口上方形成一定厚度的处理剂沉淀区,又能使沉淀区的沉淀物按一定的速度下沉,不会造成淤塞,又不会排出太快的结构,其内容由絮凝池(6)及絮凝池下部的进污水口(4),与进污水口(4)与絮凝池壁(1)间的隔板(7),隔板(7)与絮凝池壁(1)间用于向下沉淀吸咐颗粒的沉渣口(5)组成。在进污水口(4)的前方有一个由上盖(3)和下盖(2)围成的污水与处理剂的混合空腔(8)。在进污水口和沉渣口上方形成一个沉淀区(8)。其效果是,进污水口中的混有处理剂(如硅藻土或活性碳等)的污水进入絮凝池后,吸咐颗粒会絮凝并沉淀,在絮凝池下方形成一个沉淀区,由于污水不断的进入,会造成沉淀物越来越多,由于有一个沉渣口,多余的沉淀物会从沉渣口沉出,只要控制沉渣口的大小,就可以使沉淀区在一定的厚度达到平衡,有了这样的一个沉淀区,污水出来后将要通过这样一个沉淀区,在沉淀区中再次进行吸咐和絮凝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本实施例由絮凝池(6)及絮凝池下部的进污水口(4),与进污水口(4)与絮凝池壁(1)间的隔板(7),隔板(7)与絮凝池壁(1)间用于向下沉淀吸咐颗粒的沉渣口(5)组成。在进污水口(4)的前方有一个由上盖(3)和下盖(2)围成的污水与处理剂的混合空腔(8)。在进污水口和沉渣口上方形成一个沉淀区(8)。权利要求1.一种处理剂型污水处理装置的絮凝池进水及沉渣结构,其特征在于由絮凝池(6)及絮凝池下部的进污水口(4),与进污水口(4)与絮凝池壁(1)间的隔板(7),隔板(7)与絮凝池壁(1)间用于向下沉淀吸咐颗粒的沉渣口(5)组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剂型污水处理装置的絮凝池进水及沉渣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进污水口(4)的前方有一个由上盖(3)和下盖(2)围成的污水与处理剂的混合空腔(8)。专利摘要本技术为一种处理剂型污水处理装置的絮凝池进水及沉渣结构,由絮凝池(6)及絮凝池下部的进污水口(4),与进污水口(4)与絮凝池壁(1)间的隔板(7),隔板(7)与絮凝池壁(1)间用于向下沉淀吸咐颗粒的沉渣口(5)组成。主要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沉淀物淤塞及沉降太快,造成处理效果降低,成本增高的问题,本技术结构简单,能在絮凝池中产生一个沉淀区并维持其高度,提高了处理效率,降低了成本。文档编号C02F1/52GK2551643SQ0223440公开日2003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02年5月5日 优先权日2002年5月5日专利技术者习杰峰 申请人:习杰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处理剂型污水处理装置的絮凝池进水及沉渣结构,其特征在于由絮凝池(6)及絮凝池下部的进污水口(4),与进污水口(4)与絮凝池壁(1)间的隔板(7),隔板(7)与絮凝池壁(1)间用于向下沉淀吸咐颗粒的沉渣口(5)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习杰峰
申请(专利权)人:习杰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3[中国|云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