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给水净化处理技术传统的给水处理技术主要由混凝反应池、沉淀池、滤池三部分组成。常使用的混凝反应池,多是隔板式或机械搅拌式反应池,由于其反应效率低,加药原水在其中停留20~30分钟仍有沉淀池和滤池所不能截留的极小颗粒。现在也有使用网格式反应池的,该池是根据能量分配的观点来认识网格的混凝作用。基于这一认识,网格均采用在廊道全程布置,且网眼尺寸在10厘米左右。由于这一认识并不完善,故此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特别在低温低浊时反应很不完善,致使沉淀池出水浊度过高。现在常用的沉淀池是根据浅池理论设计出来的。如斜板沉淀池、斜管沉淀池及近年推出的迷宫式沉淀池。根据其理论,斜板间距一般控制在6~8厘米,斜板倾角为60°,并认为在斜板中已是层流沉淀环境。实际上,在斜板中水流是存在着脉动的,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其沉淀效果,斜管式沉淀池由于缩小了管壁间距(一般管壁间距3厘米),对抑制水流脉动,缩小矾花颗粒沉降距离均有好处。其沉淀效果较斜板沉淀池有很大提高。迷宫式沉淀池是在斜板沉淀池的基础上加上侧向翼片,侧向翼片与斜板构成方形沉淀区,加药原水绕过翼片时产生涡旋,并靠涡旋作用把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混凝反应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串联式圆管初级反应器、小网眼网格反应池、小间距斜板沉淀池三部分构成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绍文,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3[中国|哈尔滨]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