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立新专利>正文

一种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47616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用于低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它公开了在生物滤池(16)中设置有支承座(19)和滤料(17)及排泥管(18),滤料放置在支承座(19)中,排泥管贯穿滤料层和支承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厌氧、兼氧和过滤处理相结合的污水处理技术,对低浓度的有机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适宜于医院、生活小区、厂矿、企事业单位的生活污水处理。(*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环保领域的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及技术,特别是低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装置及技术。
技术介绍
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唯一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水源不足,水体污染和水环境生态恶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现代的污水处理技术,按其作用原理可分为物理化学法与生物化学法两类。物生处理包括筛滤、沉淀、上浮、气浮、过滤和反渗透以及中和、混凝、电解、氧化还原、汽提、萃取、吸附和离子交换、电渗析等,而生化处理则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污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转化为稳定、无害的物质。这个转化过程就是生物化学处理过程,简称污水生化法。生化处理可根据微生物生长对氧环境的要求不同,分为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两大类处理方法。实际运用中,常把物化处理与生化处理结合,其典型的处理核心工艺为“厌氧+好氧+过滤”,但在好氧处理阶段,均需要动力供氧,这样便消耗了能源,增加了运行成本,带来了噪音干扰、设备维护等系列问题,其它的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技术或装置,因其纯属厌氧处理工艺,所使用的滤料为鹅卵石或煤渣,存在着出水PH值呈酸性,处理效率低,净化效果不好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污水处理技术装置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本技术采用“厌氧、兼氧和过滤”处理相结合的污水处理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及技术,该装置对低浓度的有机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该装置适用于医院、生活小区、厂矿、企事业单位的生活污水处理。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在现有污水处理技术的进水口、出水口、集水井、调节池、生物填料池、生物过滤池及自然氧化池和消毒井。在集水井设有格栅,在生物填料池中则设有填料,每个池体还配有检查孔,以便维护之用。其结构特点以上各处理单元池体可做成一体化装置埋在地下,以节约用地,生物滤池中设置有支承座和滤料及排泥管,滤料放在支承座上,排泥管贯穿滤料层和支承板。本技术所选的滤料为石灰石,用以微生物载体及调节污水中的PH值和过滤,截留悬浮物。本技术的调节池、生物填料池、生物滤池、自然氧化池和消毒池,它们之间均有管道相连,在生物填料池中进行一级水解酸化处理,在生物滤池中进行二级厌氧处理,在氧化池中进行三级兼氧处理,必要时,在消毒池中进行四级消毒处理。由此使出水符合排放标准。本技术每个池体在其液面上方,池盖底面、池体相邻之处均开有气孔相通,各处理单元所产生的废气可一并收集后引至池外排放。本技术的自然氧化池,液面以上与池外相通,池中设有生物滤料,厚度接近污水液面,用以延长污水在该池停留时间,使其更好地自然吸收池外的氧气,提高净化效率。本技术的优点是为地埋式无力污水处理装置,该装置对低浓度的有机废水此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该装置适用于医院、生活小区、厂矿、企事业单位的生活污水处理。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进水口 2、格栅 3、检查孔A 4、集水井 5、过水管A 6、检查孔B 7、调节池 8、废气收集管A 9、过水管B 10、生物填料池 11、填料 12、检查孔C 13、废气收集管B 14、过水管C 15、检查孔D 16、生物滤池 17、滤料 18、排泥管 19、支承座 20、废气收集管C 21、过水管D 22、通风孔 23、自然氧化池 24、生物滤料 25、消毒系统管路26、过水管E 27、消毒系统 28、检查孔E 29、消毒井 30、出水口根据图1所示,本技术在现有污水处理技术的进水口1、出水口30,集水井4、调节池7、生物填料池10、生物滤池16及自然氧化池23和消毒井29,在集水井4设有格栅2,在生物填料池10中则设有填料支架19及填料11,每个池体均有检查孔A3;检查孔B6;检查孔C12;检查孔D15;检查孔E28和过水管A5、过水管B9、过水管C14、过水管D21、过水管E26,本技术特别是在生物滤池16中设置有支承座19和滤料17及排水泥管18,滤料放置在支承座19上,排泥管18贯穿滤料层和支承板。本技术处理装置埋在地下,以及所说的滤料17为石灰石,且每个池体相邻之处池盖底部均有气孔相通,并可以引至池外排放,自然氧化池(23)设有生物滤料(24),液面以上与池外相通。本技术工作过程如下废水通过进水口1进入集水井4中,通过集水井4中的格栅2除去较大颗粒的杂物后通过过水管A5进入调节池7中,进水口所进来的不同浓度、不同温度和不同流量的污水在此得到均化,使后续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细菌经常在稳定的水质和流量环境中生存,不受冲击。污水在此得到均质均量后,通过过水管B9进入生物填料池10中进行进行水解厌氧,池中均匀挂满了填料11,用作细菌载体,以提高微生物浓度,使废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在水解、厌氧菌的作用下,分解成小分子易分解的物质,此时污染物得到部分去除后又经过水管C14进入生物滤池16中,利用支承座19承托的滤料17的较大的比表面积及粗糙不平的表面,形成生物膜,同时,滤料17又有具偏碱性的特性,当堆积到一定高度时,又具有极好的过滤作用,污水中的大部分污染物在此得到很好地去除,经过水解厌氧处理后PH值偏酸的污水,亦得到中和。然后,再通过过水管D21进入自然氧化池23中作再一步处理。经过自然氧化池23中的生物滤料24处理后的废水再通过过水管E26进入消毒井29中,必要时,消毒系统27通过消毒系统管路25与消毒井29中的过水管E26相连通,经过过水管E26的废水与消毒剂在消毒井29内充分反应后再通过出水口30达标排放。另外由于本装置在处理废水的一系列生化反应过程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气,因而在调节池7与生物填料池10相邻池壁上部设废气收气管A8,生物填料池10与生物滤池16相邻池壁上部设废气收集管B13,生物滤池16与自然氧化池20相邻池壁上部设废气收集管C20,各个池体产生的废气最后经由废气收集管C20排出。在生物滤池16中还设有排泥管18,以便清理污泥。在自然氧化池23还设有通风孔22,以保证自然氧化池23液面以上部分与池外空气相通。在集水井4、调节池7、生物填料池10、生物滤池16和消毒井29顶部盖板上还分别设有相对应各池的检查孔A3、检查孔B6、检查孔C12、检查孔D15和检查孔E28,用作检查及维护各处理单元(池体)状况。权利要求1.一种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进水口、出水口、集水井、调节池、生物填料池、生物过滤池及自然氧化池和消毒井,在集水井设有格栅,在生物填料池中则设有填料,每个池体均有检查孔,其特征在于在生物滤池(16)中设置有支承座(19)和滤料(17)及排泥管(18),滤料放置在支承座(19)上,排泥管贯穿滤料层和支承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池体埋在地下,整个处理装置既可制成一体化装置,又可制成各独立处理单元池体,再组合而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滤料(17)、生物滤料(24)为石灰石。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池体相邻之处池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进水口、出水口、集水井、调节池、生物填料池、生物过滤池及自然氧化池和消毒井,在集水井设有格栅,在生物填料池中则设有填料,每个池体均有检查孔,其特征在于:在生物滤池(16)中设置有支承座(19)和滤料(17)及排泥管(18),滤料放置在支承座(19)上,排泥管贯穿滤料层和支承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立新
申请(专利权)人:黄立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