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庆梁煤矿水源地截伏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74129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21 14: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红庆梁煤矿水源地截伏流结构,包括集水井、井盖、井筒、井座、集水管、红胶泥隔水层、一级碎石层、二级碎石层、粗砂层以及回填土层,所述集水井上端延伸至地表外,所述井座安装在地面以下,所述井筒下端装配在井座上,所述井筒上端延伸至地面外,所述井盖安装在井筒上端面上,所述集水管装配在地面以下,所述红胶泥隔水层设置在集水管下方,所述一级碎石层铺设在红胶泥隔水层上,所述二级碎石层装配在一级碎石层上方,所述粗砂层铺设在二级碎石层与集水管之间,所述回填土层铺设在集水管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合理收集地下水资源,有效解决了矿区周边的用水问题,保证了矿区的生活用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红庆梁煤矿水源地截伏流结构,属于煤矿矿区生活用水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红庆梁井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井田气候特征属于干旱~半干旱的温带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烈,日照较丰富,干燥少雨,风大沙多,无霜期短。据鄂尔多斯市气象局历年资料:当地年降水量为194.7~531.6mm,平均为396.0mm,且多集中于7、8、9三个月内;年蒸发量为2297.4~2833mm,平均为2534.2mm,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所以红庆梁地区属严重缺水地区,随着矿区煤炭资源开发,矿区生产、生活、工业用水量也逐渐增加,而因煤炭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矿井排水和地表水污染等问题却越趋严重,传统的转井取水可能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表下沉,所以急需要一种红庆梁煤矿水源地截伏流结构来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红庆梁煤矿水源地截伏流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使用方便,便于操作,稳定性好,可靠性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红庆梁煤矿水源地截伏流结构,包括集水井、检查井组件、集水管以及水质过滤结构,所述集水井下端安装在地面以下十米处,所述集水井上端延伸至地表外,所述检查井组件装配在地面以下十米处,所述检查井组件由井盖、井筒以及井座组成,所述井座安装在地面以下,所述井筒下端装配在井座上,所述井筒上端延伸至地面外,所述井盖安装在井筒上端面上,所述集水管装配在地面以下,所述集水管一端与井筒相连接,所述集水管另一端与集水井相连接,所述水质过滤结构由红胶泥隔水层、一级碎石层、二级碎石层、粗砂层以及回填土层组成,所述红胶泥隔水层设置在集水管下方,所述一级碎石层铺设在红胶泥隔水层上,所述二级碎石层装配在一级碎石层上方,所述粗砂层铺设在二级碎石层与集水管之间,所述回填土层铺设在集水管上方。进一步地,所述集水管由六个以上水泥无砂渗水管拼接而成,所述集水管设有四组以上,四组以上所述集水管等距排列在地面下且四组以上集水管规格相同。进一步地,所述井座为混凝土结构。进一步地,所述一级碎石层厚度为1.5m,所述二级碎石层的厚度为0.6m,所述粗砂层厚度为2.9m。进一步地,所述井筒直径为1200mm,所述集水井直径为2000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红庆梁煤矿水源地截伏流结构,因本技术添加了集水井、井盖、井筒、井座以及集水管,该设计解决了原有矿区地下水不易收集的难题,合理的收集了地下水资源,有效缓解了矿区用水紧张的问题,给矿区人们用水提供了保障,因本技术添加了红胶泥隔水层、一级碎石层、二级碎石层、粗砂层以及回填土层,该设计改变了原有地下水无法过滤的弊端,有效过滤了地下水中的污染物以及异味,保证了地下水的洁净度,另添加了回填土层,该设计解决了原有转井取水可能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表下沉的情况发生,杜绝了地表下沉的发生概率,保证了矿区的安全,本技术结构合理,合理收集地下水资源,有效解决了矿区周边的用水问题,保证了矿区的生活用水。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一种红庆梁煤矿水源地截伏流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红庆梁煤矿水源地截伏流结构中检查井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红庆梁煤矿水源地截伏流结构中水质过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集水井、2-检查井组件、3-集水管、4-红胶泥隔水层、5-一级碎石层、6-二级碎石层、7-粗砂层、8-回填土层、21-井盖、22-井筒、23-井座。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红庆梁煤矿水源地截伏流结构,包括集水井1、检查井组件2、集水管3以及水质过滤结构,集水井1下端安装在地面以下十米处,集水井1上端延伸至地表外,检查井组件2装配在地面以下十米处,检查井组件2由井盖21、井盖22以及井座23组成,井座23安装在地面以下,井盖22下端装配在井座23上,井盖22上端延伸至地面外,井盖21安装在井盖22上端面上,集水管3装配在地面以下,集水管3一端与井盖22相连接,集水管3另一端与集水井1相连接,水质过滤结构由红胶泥隔水层4、一级碎石层5、二级碎石层6、粗砂层7以及回填土层8组成,红胶泥隔水层4设置在集水管3下方,一级碎石层5铺设在红胶泥隔水层4上,二级碎石层6装配在一级碎石层5上方,粗砂层7铺设在二级碎石层6与集水管3之间,回填土层8铺设在集水管3上方。集水管3由六个以上水泥无砂渗水管拼接而成,集水管3设有四组以上,四组以上集水管3等距排列在地面下且四组以上集水管3规格相同,井座23为混凝土结构,一级碎石层5厚度为1.5m,二级碎石层6的厚度为0.6m,粗砂层7厚度为2.9m,井盖22直径为1200mm,集水井1直径为2000mm。具体实施方式:作业人员首先将井座23埋设在地下,再将井盖22装配在井座23上,再将井盖21安装在井盖22上,作业人员将集水井1铺设在地下,再将进水管铺设在地下,将集水管3左端连接井盖22,将集水管3右端连接集水井1,地下水渗入至集水管3内,并将收集的地下水输送至集水井1内,因本技术添加了集水井1、井盖21、井盖22、井座23以及集水管3,该设计解决了原有矿区地下水不易收集的难题,合理的收集了地下水资源,有效缓解了矿区用水紧张的问题,给矿区人们用水提供了保障。红胶泥隔水层4成为天然隔水屏障,并将地下水送至一级碎石层5,一级碎石层5过滤地下水中的杂质,地下水通过二级碎石层6,二级碎石层6进一步过滤地下水中的颗粒物,粗砂层7过滤地下水中的异味等污染物,使地下水达到生活用水标准,因本技术添加了红胶泥隔水层4、一级碎石层5、二级碎石层6、粗砂层7以及回填土层8,该设计改变了原有地下水无法过滤的弊端,有效过滤了地下水中的污染物以及异味,保证了地下水的洁净度,另添加了回填土层8,该设计解决了原有转井取水可能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表下沉的情况发生,杜绝了地表下沉的发生概率,保证了矿区的安全。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红庆梁煤矿水源地截伏流结构,包括集水井、检查井组件、集水管以及水质过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下端安装在地面以下十米处,所述集水井上端延伸至地表外,所述检查井组件装配在地面以下十米处,所述检查井组件由井盖、井筒以及井座组成,所述井座安装在地面以下,所述井筒下端装配在井座上,所述井筒上端延伸至地面外,所述井盖安装在井筒上端面上,所述集水管装配在地面以下,所述集水管一端与井筒相连接,所述集水管另一端与集水井相连接,所述水质过滤结构由红胶泥隔水层、一级碎石层、二级碎石层、粗砂层以及回填土层组成,所述红胶泥隔水层设置在集水管下方,所述一级碎石层铺设在红胶泥隔水层上,所述二级碎石层装配在一级碎石层上方,所述粗砂层铺设在二级碎石层与集水管之间,所述回填土层铺设在集水管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庆梁煤矿水源地截伏流结构,包括集水井、检查井组件、集水管以及水质过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下端安装在地面以下十米处,所述集水井上端延伸至地表外,所述检查井组件装配在地面以下十米处,所述检查井组件由井盖、井筒以及井座组成,所述井座安装在地面以下,所述井筒下端装配在井座上,所述井筒上端延伸至地面外,所述井盖安装在井筒上端面上,所述集水管装配在地面以下,所述集水管一端与井筒相连接,所述集水管另一端与集水井相连接,所述水质过滤结构由红胶泥隔水层、一级碎石层、二级碎石层、粗砂层以及回填土层组成,所述红胶泥隔水层设置在集水管下方,所述一级碎石层铺设在红胶泥隔水层上,所述二级碎石层装配在一级碎石层上方,所述粗砂层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张兴文李军李富钱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昊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