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给水高效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45999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工业给水高效处理装置,包括有外壳、内筒体、混合反应壳体、喉管、回流壳体、喷嘴,内筒体、混合反应壳体、喉管、回流壳体、喷嘴安装在外壳内,内筒体安装在外壳内空间的上部,回流壳体安装在外壳的下部,混合反应壳体安装在回流壳体之上,其上端伸入内筒体内,其下端连接的喉管伸入回流壳体内,喷嘴位于外壳的下部并伸入回流壳体内与喉管相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明显工业给水的处理效果,缩短处理时间,操作容易、方便,运行费用低,易于工业化,易于推广应用,适用范围广,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业给水处理技术,具体是指一种可对河水或其它水源进行处理以使其适合工业生产使用的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用水越来越多,对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业给水处理技术正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用于工业给水处理的方法较多,但所采用的设备应用的大多是传统的单一沉淀方法,处理费用高,处理效果较差。如《给水工程技术及工程实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中介绍了目前给水处理中较常用的水力循环澄清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在设备中加入絮凝药剂并与待处理的给水混合反应,产生絮团,从而使水中的悬浮物沉淀出来。工业给水的这种处理方法应用的设备占地面积大,投资大,处理时间长,且由于是单一的沉淀处理,没有吸附过滤处理功能,因而水中各项污染指标的去除率亦较低,不能适应现在越来越高的工业用水处理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适用于工业给水处理的操作简单、处理费用低、效果好、处理时间短、效率高的工业给水高效处理装置。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本工业给水高效处理装置包括有外壳、内筒体、混合反应壳体、喉管、回流壳体、喷嘴,内筒体、混合反应壳体、喉管、回流壳体、喷嘴安装在外壳内,内筒体安装在外壳内空间的上部,回流壳体安装在外壳的下部,混合反应壳体安装在回流壳体之上,其上端伸入内筒体内,其下端连接的喉管伸入回流壳体内,喷嘴位于外壳的下部并伸入回流壳体内与喉管相对。上述装置中,内筒体与外壳之间的空间为吸附过滤区,混合反应壳体内的空间为混合反应区,混合反应区与内筒体之间的空间为沉淀区,回流壳体内的空间为回流区。所述回流壳体由一对喇叭形裙围相对接合构成,其形状为中部凸出的鼓形结构。所述回流壳体的喇叭形裙围对称设置5个开口。所述外壳直径与高度的比值为2∶1~1∶1。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1)本工业给水高效处理装置的底部可以由给水中悬浮物形成对给水有吸附过滤作用的可自动更新的流化床,因而在本装置中可以同时实现对给水的沉淀和吸附过滤处理,无需将沉淀、吸附过滤处理分开,因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设备占地面积大,操作复杂等缺点;(2)本装置中回流区的独特设计可以使给水中的悬浮物在处理过程中形成较大的絮团,进而在吸附过滤区内形成稳定的、可自动更新的流化床以使废水中的絮团能够截流澄清,这样就可以使沉淀、吸附过滤处理同时进行,提高了处理效率;经实验证明,本装置用于处理工业给水时悬浮物(SS)、化学好氧量(CODcr)的去除率比传统的给水生化处理法均可提高30%以上,同时给水处理时的停留时间由原来的2-3小时以上缩短为1-2小时左右;(3)本工业给水高效处理装置运行费用低,易于工业化,操作简单,易推广应用,有极好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工业给水高效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本技术工业给水高效处理装置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有外壳1、内筒体2、混合反应壳体3、喉管5、回流壳体4、喷嘴6,内筒体2、混合反应壳体3、喉管5、回流壳体4、喷嘴6安装在外壳1内,外壳1接近圆柱形,其直径与高度的比为1∶1,内筒体2安装在外壳1内空间的上部,回流壳体4安装在外壳1的下部,由一对喇叭形裙围相对接合构成,其形状为中部凸出的鼓形结构,在回流壳体4的喇叭形裙围对称设置五个开口8,混合反应壳体3安装在回流壳体4之上,其上端伸入内筒体2内,其下端连接的喉管5伸入回流壳体4内,喷嘴6位于外壳1的下部并伸入回流壳体4内与喉管5相对,外壳1上还设置有出水口9及排泥口7,出水口9设置在外壳1上凸缘下,排泥口7设置在外壳1的下端。上述装置中,内筒体2与外壳1之间的空间为吸附过滤区,混合反应壳体3内的空间为混合反应区,混合反应区与内筒体2之间的空间为沉淀区,回流壳体4内的空间为回流区。本技术的作用原理是待处理的工业给水用水泵打入外壳1内,当给水流经喷嘴6时,以给水的高速水流为动能,吸入絮凝化学药品,并提升一定的回流污泥后进入混合反应区,絮凝化学药品、回流污泥及待处理的水在混合反应区中强烈混合搅拌,由混合反应区溢流水小部分入回流区,大部分流入沉淀区及吸附过滤区,在沉淀区经沉淀及吸附过滤区经过滤处理后的清水由外壳1上部的出水口9排出设备,下部活性污泥部分回流入回流区,多余的活性污泥经排泥口7排出装置。本实施例所使用的设备的主要设计参数如下(1)设计回流水量为进水流量的3-5倍;(2)水在装置内总停留时间为1-2小时;(3)喷嘴流速为6-9m/s;(4)生化反应区出口流速30-35mm/s;(5)混合反应区出口流速50-80mm/s;(6)混合反应区进口流速40-50mm/s;(7)沉淀过滤区上升流速0.8-1.1mm/s。使用本工业给水高效处理装置,给水是某流动河水,外观为淡白色,其特性及经处理后的效果如表1所示,其中传统法采用单一沉淀处理,处理设备是水力循环澄清池,总停留时间为2.5小时,本装置处理停留时间1.5小时。表1河水处理结果项目 SS,mg/l CODcr,mg/l BOD5,mg/l原水 92 135 80传统沉淀处理后30 70 44去除率,%67.4 48.7 45.0本专利技术法处理后13 28 20去除率,%85.8 79.2 75.0使用本工业给水高效处理装置,给水是某池塘水,外观为淡白色,其特性及经处理后的效果如表2所示,其中传统法使用水力循环澄清池,沉淀停留时间为3小时,本装置处理停留时间2小时。表2池塘水处理结果项目 SS,mg/l CODcr,mg/l BOD5,mg/l原给水 102 250 170传统沉淀处理后 36 112 93去除率,% 64.755.245.3本专利技术法处理后 12 48 36去除率,% 88.280.878.8从上述两个处理过程可以看出与传统的处理设备相比,采用本工业给水高效处理装置不仅处理的停留时间可以缩短1-2小时,而且废水的各项污染指标去除率也大大提高。权利要求1.一种工业给水高效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外壳(1)、内筒体(2)、混合反应壳体(3)、喉管(5)、回流壳体(4)、喷嘴(6),内筒体(2)、混合反应壳体(3)、喉管(5)、回流壳体(4)、喷嘴(6)安装在外壳(1)内,内筒体(2)安装在外壳(1)内空间的上部,回流壳体(4)安装在外壳(1)的下部,混合反应壳体(3)安装在回流壳体(4)之上,其上端伸入内筒体(2)内,其下端连接的喉管(5)伸入回流壳体(4)内,喷嘴(6)位于外壳(1)的下部并伸入回流壳体(4)内与喉管(5)相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给水高效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壳体(4)由一对喇叭形裙围相对接合构成,其形状为中部凸出的鼓形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业给水高效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壳体(4)的喇叭形裙围对称设置五个开口(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给水高效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直径与高度的比值为2∶1~1∶1。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工业给水高效处理装置,包括有外壳、内筒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工业给水高效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外壳(1)、内筒体(2)、混合反应壳体(3)、喉管(5)、回流壳体(4)、喷嘴(6),内筒体(2)、混合反应壳体(3)、喉管(5)、回流壳体(4)、喷嘴(6)安装在外壳(1)内,内筒体(2)安装在外壳(1)内空间的上部,回流壳体(4)安装在外壳(1)的下部,混合反应壳体(3)安装在回流壳体(4)之上,其上端伸入内筒体(2)内,其下端连接的喉管(5)伸入回流壳体(4)内,喷嘴(6)位于外壳(1)的下部并伸入回流壳体(4)内与喉管(5)相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金泉马邕文周深桥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