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梯度摩擦包缠纱线毛羽的后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45935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9 16: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梯度摩擦包缠纱线毛羽的后加工方法,属于纺织加工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在每根多毛羽纱线运行的路线上设置纱线毛羽梯度包缠装置,运行的纱线进入纱线毛羽梯度包缠装置高速旋转的镂空锥内,在定向吸风管负压作用下,纱线毛羽依次经定向伸展、定向有序包缠、再次定向伸展、梯度式完全包缠,完全包缠后的纱线经熨烫走纱槽的槽式挤压和高温热定型作用,毛羽递进式完全包缠结构得到充分定型,实现了纱线毛羽的梯度式完全包缠、结构充分定型的技术效果,解决了毛羽无法完全包缠、纱线表层毛羽缠绕结构松弛以及后序加工过程中纱线毛羽反弹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操作方便,易于大面积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梯度摩擦包缠纱线毛羽的后加工方法,属于纺织加工
技术背景毛羽是衡量纱线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纱线毛羽不仅影响机织、针织等后工序的生产效率,而且影响最终产品的外观质量,特别是高速无梭织机普遍应用的今天,减少纱线毛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纱线毛羽产生于细纱加工工序,其机理是内外转移的纤维头端露出纱体之后,脱离钳口的握持作用,无法再次进入或包缠在纱体主干上,形成毛羽。毛羽增长于络筒和整经工序,其根本原因在于:纱线表面毛羽多、结构松弛,在络筒、整经等纱线高速运行工序中,纱线经导纱部件、张力部件等机件,遭受激烈摩擦,致使纱体内部纤维头端严重抽拔游离于纱体表面,毛羽剧增、表层结构严重破坏。为了减少纱线毛羽,实现纱线顺利织造,纺织企业一般都对整经后纱线进行浆纱处理,贴附纱线毛羽、同时对纱线进行增强保伸、增加耐磨性。但整经通常采用片纱上浆,片纱上浆就会导致纱线相互粘连,需要湿、干分绞,纱线分绞时相互撕扯破坏纱体表面浆膜、产生二次毛羽。由此可见,消除纱线毛羽,增加纱线表层结构致密度应在上浆之前进行。针对环锭细纱工序,国内外的学者做过大量的研究。通常采用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常规方法优化普通环锭纺纱工艺,该方法只能一定程度上减少纱线毛羽,作用效果有限;另一种是采用新型纺纱技术或专用消除毛羽装置来消除毛羽,能大幅度降低环锭纱线毛羽。新型环锭纺纱技术或专用消除毛羽装置是目前环锭纺纱技术研究的热点。目前新型环锭纺纱技术代表是紧密纺纱技术,如美国知识产权局1984年12月18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Deviceforstretching,condensingandtransportingaroveoffibersduringaspinningoperation”,专利号US4488397;美国知识产权局2000年6月13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Deviceforcondensingadraftedfiberstrand”,专利号6073314;美国知识产权局2000年6月13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Deviceforcondensingadraftedfiberstrand”,专利号6073314;美国知识产权局2000年7月4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Arrangementforcondensingadraftedfiberstrand”,专利号6082089;美国知识产权局2001年1月9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Transportbeltfortransportingafiberstrandtobecondensed”,专利号US6170126B1;美国知识产权局2001年7月24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Arrangementandmethodforcondensingadraftedfiberstrandandmethodformakingyarnthereform”,专利号US6263656B1;美国知识产权局2001年8月14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Apparatusforcondensingadraftedstrand”,专利号US6272834B1;美国知识产权局2001年5月29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Condensingzoneforaspinningmachine”,专利号US6237317B1。上述紧密纺纱技术专利公案的核心原理都是针环锭纺纱过程,聚集纺纱三角区纤维须条,加强对纤维须条边缘纤维控制,有效降低纺纱过程纤维头端外露,降低纱线毛羽;但紧密纺消除纺纱三角区,纱体内部纤维内外转移不够,抱合力不足,外层仍有毛羽露出,纱体经受摩擦后毛羽仍旧剧增;特别是目前通过气流集聚的紧密纺纱技术,只对高支纱毛羽降低效果明显,对粗特纱线毛羽降低效果差。目前使用的专用降低毛羽装置是采用气流喷射形式,安装在前罗拉和导纱钩之间,利用气流的回转使已形成的毛羽贴伏在纱线表面,如美国知识产权局1979年4月10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methodandapparatusyarntreatment”,专利号41481779、美国知识产权局1989年8月22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methodandapparatusformodifyingspuntextileyarn”,专利号5263311。这些研究主要差别在于由于气流喷射装置的不同导致纱线表面纤维受力方向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卷绕效果而导致纱线毛羽消除效果的不同。但是由于这些装置的只能安装在加捻三角区后(因加捻三角区中的纤维基本成散纤维状,喷射的气流会导致纤维运动混乱而断头),其气流吹拂对象为纱线和纱线表面毛羽,吹拂两对象的受气流转动效果不同,实现将毛羽以简单贴伏及松弛缠绕的形式留在纱线表面;在后道工序(如络筒)加工中,机件摩擦抽拔纱线表层结构的纤维,松弛贴服和缠绕的毛羽重新显露出来,达不到真正消除毛羽的效果。针对络筒工序高速摩擦,造成纱线表面结构损伤,毛羽大量增长,强力下降,要求配套浆纱工序,增加上浆难度和上浆成本等问题,在络筒工序设置毛羽倒伏装置,抑制毛羽的发生,对后道工序生产和提高最终产品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已经研究的减少成纱毛羽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减少络筒纱线毛羽装置;虽然相关专利文献有很多,但采用的基本原理相同,即在纱线在络筒机上采用对前进中的纱线进行解捻-加捻方式,使纱线表面毛羽卷绕在纱线表面,达到减少毛羽的目的。代表性的专利文献有:欧洲专利号为EP0866014A2,公开日1998年09月23日,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AutoWinder,该申请公案采用络筒工艺流程中回转假捻盘的机械作用,使游离纤维沿纱线的捻向贴伏到纱身上来,以减少纱线毛羽;美国专利号为US6374588B1,公开日2002年04月23日,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Hairinesscontrollingdeviceandwinder,该申请公案采用络筒工艺流程中回转假捻盘的机械作用,使游离纤维沿纱线的捻向贴伏到纱体主干上来,以减少纱线毛羽;欧洲专利号为EP1146002A2,公开日2001年10月17日,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Automaticwinderandhairinesssuppressingdevice,该申请公案利用空气涡流管,通过旋转气流的力学作用,使毛羽重新包覆到纱身上,以减少毛羽,但从原理上分析,单凭气流的包缠作用,其包覆效果不好;欧洲专利号EP1013803A2,公开日2000年06月28日,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Hairinesssuppressingdeviceforautomaticwinder,该申请公案同样使用空气涡流管,通过气流使纱线旋转,当旋转的纱线经过控制板(regulatingplate)时,使纤维包缠在纱身上,以减少毛羽;中国专利号为ZL99127507.1,公开日2000年07月05日,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自动络筒机的毛羽倒伏装置,该申请公案同样使用空气涡流管,通过气流使纱线旋转,不过该专利通过在装置两端加装控制器,以保证纱线沿自身轴线回转产生假捻效应,提高减少纱线毛羽的效率。除此之外,中国专利号为ZL200710052991.8,公开日2008年01月23日,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一种减少成纱毛羽的方法,该申请公案提供一种采用假捻熨烫的方式,对络筒及针织过程的纱线进行在线贴附和包缠纱线毛羽,极少部分毛羽卷入纱体,实现络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梯度摩擦包缠纱线毛羽的后加工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梯度摩擦包缠纱线毛羽的后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每根多毛羽纱线运行的路线上设置纱线毛羽梯度包缠装置,纱线以张紧状依次经纱线毛羽梯度包缠装置的第一导纱轮(19)、第二导纱轮(15)、高速旋转镂空锥(11)的下端锥壁(14)内表面、外凸锥壁(13)槽口、上端锥壁(12)内表面,进入熨烫走纱槽内,经第三导纱轮(5)输出,在定向吸风管负压作用下,运行的纱线进入下端锥壁(14)之前,纱线表面毛羽向定向吸风管的进气端(10)一侧进行定向伸展,定向伸展的毛羽被下端锥壁(14)内表面握持,纱线主干受下端锥壁(14)内表面摩擦旋转,将定向伸展的毛羽包缠在纱线主干上,经包缠后的纱线在外凸锥壁(13)槽口处,未完全包缠的毛羽再次向定向吸风管的进气端(10)一侧进行定向伸展,再次定向伸展的毛羽被上端锥壁(12)内表面握持,上端锥壁(12)的线速度大于下端锥壁(14)的线速度,纱线主干受线速度增加的上端锥壁(12)内表面摩擦旋转,将再次定向伸展的毛羽梯度式完全包缠在纱线主干上,毛羽梯度式完全包缠后的纱线在熨烫走纱槽中,在槽式挤压和高温热定型作用下,稳定纱线毛羽递进式包缠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梯度摩擦包缠纱线毛羽的后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每根多毛羽纱线运行的路线上设置纱线毛羽梯度包缠装置,纱线以张紧状依次经纱线毛羽梯度包缠装置的第一导纱轮(19)、第二导纱轮(15)、高速旋转镂空锥(11)的下端锥壁(14)内表面、外凸锥壁(13)槽口、上端锥壁(12)内表面,进入熨烫走纱槽内,经第三导纱轮(5)输出,在定向吸风管负压作用下,运行的纱线进入下端锥壁(14)之前,纱线表面毛羽向定向吸风管的进气端(10)一侧进行定向伸展,定向伸展的毛羽被下端锥壁(14)内表面握持,纱线主干受下端锥壁(14)内表面摩擦旋转,将定向伸展的毛羽包缠在纱线主干上,经包缠后的纱线在外凸锥壁(13)槽口处,未完全包缠的毛羽再次向定向吸风管的进气端(10)一侧进行定向伸展,再次定向伸展的毛羽被上端锥壁(12)内表面握持,上端锥壁(12)的线速度大于下端锥壁(14)的线速度,纱线主干受线速度增加的上端锥壁(12)内表面摩擦旋转,将再次定向伸展的毛羽梯度式完全包缠在纱线主干上,毛羽梯度式完全包缠后的纱线在熨烫走纱槽中,在槽式挤压和高温热定型作用下,稳定纱线毛羽递进式包缠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梯度摩擦包缠纱线毛羽的后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纱线毛羽梯度包缠装置由安装台、基座(21)、支撑架(2)、漏斗式摩擦装置、热定型装置、定向吸风管、第一传动皮带轮(17)、第二传动皮带轮(20)、纱线导入装置、纱线导出装置组成,基座(21)固定在安装台上,基座(21)上方安装有支撑架(2),支撑架(2)一端为长方体,支撑架(2)另一端的上表面设置斜面过渡式凸台,在支撑架(2)长方体的一端上开设有通槽,通槽垂直于支撑架(2)长方体的上、下表面,支撑架(2)下表面设置有第一传动皮带轮(17)、第二传动皮带轮(20),第一传动皮带轮(17)、第二传动皮带轮(20)对称的位于通槽两侧,漏斗式摩擦装置由中空轴(16)和镂空锥(11)组成,中空轴(16)通过轴承活动安装在通槽中,中空轴(16)下端延伸出支撑架(2)的下表面,中空轴(16)下端与第一传动皮带轮(17)、第二传动皮带轮(20)平行,中空轴(16)下端与套装在第一传动皮带轮(17)、第二传动皮带轮(20)中的传动皮带(1)紧密摩擦接触,纱线导入装置由第二导纱轮(15)、第一导纱轮(19)和第一固定杆(21)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治刚曹根阳徐卫林叶汶祥陈军张尚勇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纺织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