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如自动扶梯、自动装载机等那样具有移动扶手的乘客输送机装置,提供一种无需使用昂贵的装置而能够简单地将对移动扶手的按压力定量地调整为最佳值的乘客输送机装置。具备环状的移动扶手以及与其内周对置地配置的张力调整装置,张力调整装置在固定于基座的基底部安装具有与移动扶手的内周面相接的抵接部的张力负荷部。在基底部与张力负荷部之间能够分离地安装按压力调整机构。按压力调整机构具有:弹性体,安装于张力负荷部侧,通过压缩变形而经由抵接部对移动扶手施加按压力;以及压缩长度调整部,能够分离地安装于基底部侧,能够使弹性体变形成对移动扶手的按压力为最佳的规定的压缩长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如自动扶梯、自动装载机等那样具有移动扶手的乘客输送机装置。
技术介绍
自动扶梯、自动装载机等乘客输送机装置具有在规定方向上移动的梯极等移动体,并且设置与该移动体联动地移动的移动扶手。该移动扶手环状地构成,需要将其张力调整为最佳。一般来说,环状的移动扶手缠绕于驱动滑轮,被按压辊夹着。通过使驱动滑轮向规定的方向旋转,利用驱动滑轮与移动扶手之间的摩擦力,使移动扶手在长度方向上驱动。该环状的移动扶手的横切面是C字形状,以C字形状的开口部朝向环状的内侧的方式缠绕于驱动滑轮。并且,将为了使乘客能够握住移动扶手而C字形状的开口部向下地运行的部分称为去路侧。另外,将开口部向上地在地板等下运行的部分称为归路侧。在这样的移动扶手的归路侧的一部分形成防松部。移动扶手的张力调整装置设置于该防松部,通过对移动扶手附加向下的按压力而赋予适当的张力来吸收松弛。图6示出该张力调整装置的现有例。在图6中,张力调整装置108具有与移动扶手101的内周面(C字状的开口部)抵接的抵接辊111a、b,在该部分向图的下方向对移动扶手101附加按压力。在该张力调整装置108中设置了长孔112a、b,在该部分通过螺栓113a、b而固定于成为自动扶梯等的基座的桁架部件202。该张力调整装置108的张力调整方法通过以下步骤来实施。[步骤1]使环状的移动扶手顺时针运转,使移动扶手的松弛集中到与张力调整装置108对置的防松部。[步骤2]使移动扶手的运转停止。[步骤3]松开或者拆卸固定张力调整装置108的螺栓113a、b,使张力调整装置108能够自由地进行位移。[步骤4]向下方向按压张力调整装置108,从抵接辊111a、b对移动扶手101附加适当的按压力。[步骤5]将设置于张力调整装置108的螺栓113a、b拧紧,固定张力调整装置108。[步骤6]使移动扶手101的运转再次开始。在这样的张力调整方法中,如果[步骤4]中的对移动扶手101附加的按压力过大,则移动扶手101的张力变得过大,运行阻力变得过大。如果移动扶手101的运行阻力变得过大,则各部的磨损、发热激增,产生移动扶手101的寿命变短等问题。相反,如果对移动扶手101附加的按压力过小,则无法消除移动扶手101的松弛,在使移动扶手101逆时针运转的情况下,在驱动辊附近发生弯曲。如果移动扶手101在这样的状况下运行,则移动扶手101与未图示的引导轨的端部产生摩擦,发生剧烈的磨损,或者产生被称为爆震的大的振动。因此,适当地调整对移动扶手101附加的按压力很重要。然而,通过以往的使用张力调整装置108的调整方法,无法定量地知道对移动扶手101附加的按压力。因此,按压力的附加依赖于维修人员的经验、直感。此外,也有时预先准备测力计等,用测力计按压抵接辊111a、b附近的移动扶手101,测定抵接辊111a、b离开时的力来推测按压力。但是,在该情况下,抵接辊111a、b离开时的力在2个辊中较大程度地不同,需要多次反复进行试错直至这些力之差落入容许值范围内为止。这样,在以往的张力调整装置108中,存在将按压力定量地调整为最佳值极为困难这样的问题。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手段,提出了在移动扶手的曲线部设置声音检测单元,通过声音检测单元来计测由于在移动扶手的张力缓和所导致的爆震运转中在曲线部产生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移动扶手的张力变大的情况下移动扶手帆布面与曲线部的引导件相互摩擦的K动声音(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作为其他手段,提出了在抵接于扶手带(移动扶手)的背面的弓形的按压引导件的中央设置贯通孔,将张力计插入到该贯通孔并抵接到扶手带的背面,测定该扶手带的张力。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在前者的方法中,需要声音检测单元等非常昂贵的装置,成本大幅增加。另外,在后者的提案方法中,需要在安装张力调整装置之后测定按压力。因此,为了将按压力调整成最佳值,需要多次反复进行张力调整装置的安装以及按压力的测定,花费大量时间。本技术提供一种无需使用昂贵的装置而能够简单地将对移动扶手的按压力定量地调整为最佳值的乘客输送机装置和该乘客输送机装置的移动扶手的张力调整方法。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乘客输送机装置,具有环状的移动扶手以及与该移动扶手的内周面对置地配置的张力调整装置,所述乘客输送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张力调整装置具备:基底部,其固定于基座;张力负荷部,其具有与所述移动扶手的内周面相接的抵接部,所述张力负荷部安装于所述基底部;以及按压力调整机构,其具有弹性体和压缩长度调整部,所述弹性体能够分离地安装于所述张力负荷部,并且通过压缩变形,经由所述抵接部而对所述移动扶手施加按压力,所述压缩长度调整部能够分离地安装于所述基底部,并且能够使所述弹性体变形成对所述移动扶手的按压力为最佳的规定的压缩长度。技术效果根据上述结构,不需要声音检测单元等非常昂贵的装置,另外,无需多次反复进行张力调整装置的安装以及按压力的测定,成本低并且能够定量且简单地将对移动扶手的按压力调整为最佳值。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图2是示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张力调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张力调整装置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张力调整装置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安装板的主视图。图6是示出以往的张力调整装置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首先,使用图1来概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装置的整体构造。图1示出乘客输送机装置的移动扶手部分的驱动系统整体。该乘客输送机装置(设为自动扶梯)具备图1所示的乘客输送机主体100和张力调整装置1。乘客输送机主体100在用于运送乘客的移动体(梯极等:省略图示)的侧部,具有与该移动体联动地移动的环状的移动扶手101。环状的移动扶手101缠绕于驱动装置102的驱动滑轮103,被该驱动滑轮103和按压辊104夹着。通过使驱动滑轮103向规定方向旋转,驱动滑轮103通过与移动扶手101之间的摩擦力而在长度方向上被驱动。移动扶手101的横切面为C字形状。将为了使乘客能够握住移动扶手101而C字形状的开口部向下地运行的部分称为去路侧。另外,将移动扶手101进行翻转而开口部向上地在地板等下运行的部分称为归路侧。沿着引导轨(未图示)驱动该移动扶手101。在图1中,将引导轨设置于去路侧的从X部按图的逆时针方向到Y部。在驱动滑轮103的前后,设置前部引导辊105和后部引导辊106。这些引导辊105、106进行引导以使得移动扶手101在进入驱动装置102时不发生角度急剧的弯曲而平滑地变形。移动扶手101的归路侧的图示左部分为防松部107。在防松部107中,设置后述的张力调整装置1,通过向图的下方向对移动扶手101附加按压力,对移动扶手101赋予适当的张力来吸收松弛。在该防松部107的前后,设置了防松部引导辊109、110,移动扶手101在进入防松部107时,不发生角度急剧的弯曲而平滑地变形。图2是安装于安装板51的张力调整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张力调整装置1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图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乘客输送机装置,其具有环状的移动扶手以及与该移动扶手的内周面对置地配置的张力调整装置,所述乘客输送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张力调整装置具备:基底部,其固定于基座;张力负荷部,其具有与所述移动扶手的内周面相接的抵接部,所述张力负荷部安装于所述基底部;以及按压力调整机构,其具有弹性体和压缩长度调整部,所述弹性体能够分离地安装于所述张力负荷部,并且通过压缩变形,经由所述抵接部而对所述移动扶手施加按压力,所述压缩长度调整部能够分离地安装于所述基底部,并且能够使所述弹性体变形成对所述移动扶手的按压力为最佳的规定的压缩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3.07 JP 2016-0435251.一种乘客输送机装置,其具有环状的移动扶手以及与该移动扶手的内周面对置地配置的张力调整装置,所述乘客输送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张力调整装置具备:基底部,其固定于基座;张力负荷部,其具有与所述移动扶手的内周面相接的抵接部,所述张力负荷部安装于所述基底部;以及按压力调整机构,其具有弹性体和压缩长度调整部,所述弹性体能够分离地安装于所述张力负荷部,并且通过压缩变形,经由所述抵接部而对所述移动扶手施加按压力,所述压缩长度调整部能够分离地安装于所述基底部,并且能够使所述弹性体变形成对所述移动扶手的按压力为最佳的规定的压缩长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是具有中空的内筒部的圆筒形,分别具有与所述弹性体的两端面相接的压紧部件,所述压缩长度调整部具有能够调整所述弹性体的轴向的压缩长度的压缩长度调整螺栓,将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垣薰雄,横江诚司,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