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软性电路板及其使用方法。该软性电路板包含布线区、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感测部以及第二感测部。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由布线区的一侧朝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感测部由布线区的另一侧朝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感测部由第一感测部朝第二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感测部与第二感测部为共平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软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FPCB)及其使用方法。具体来说,特别是一种单一软性电路板可测试多种装置的软性电路板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显示器模块供应商在产品出货前,会先于厂内进行一连串的测试以确保产品的品质。其测试方式大多是通过软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FPCB)连接待测模块与测试装置来进行检测。因应市场需求,目前发展出各种规格的连接界面,而显示器模块供应商亦需因应客户需求,设计出相对规格的连接界面。如现有的软性电路板,若欲测试不同规格的模块就必须开发不同对应规格的软性电路板,而测试治具也受限于软性电路板外型而需制作多种工具。如此一来,会增加测试与制作成本及测试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软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FPCB),包含布线区、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感测部以及第二感测部。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由布线区的一侧朝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感测部由布线区的另一侧朝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感测部由第一感测部朝第二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感测部与第二感测部为共平面。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感测部具有一第一面积,第二感测部具有第二面积,且第一面积与第二面积为相同或不同。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感测部与第一连接部通过布线区内的第一走线电连接。第二感测部与第二连接部通过布线区内的第二走线电连接。于一实施例中,软性电路板还包含第三连接部及第三感测部。其中第三连接部由布线区的一侧朝第一方向延伸,第三感测部由第二感测部朝第二方向延伸,且第三感测部与第一及第二感测部共平面。于一实施例中,第三感测部具有第三面积,且第三面积、第二面积以及第一面积为相同或不相同。于一实施例中,第三感测部通过布线区内的第三走线与第三连接部电连接。于一实施例中,第一、第二或第三感测部还包含防呆结构。于一实施例中,第一、第二及第三感测部的末端形成金手指。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适用于前述软性电路板的使用方法,包含下列步骤:(S1)使该第一感测部与一第一测试单元的测试端电连接;(S2)使该第二感测部与一第二测试单元的测试端电连接;以及(S3)使该第三感测部与一第三测试单元的测试端电连接。其中,第一测试单元、第二测试单元以及第三测试单元的测试端大小分别对应于第一面积、第二面积以及第三面积。关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实施方式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A为本专利技术软性电路板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图1B为图1A软性电路板的剖视图。图2A、图2B、图2C为本专利技术软性电路板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软性电路板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4A为本专利技术软性电路板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4B为本专利技术软性电路板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软性电路板使用方法的实施例流程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1软性电路板12布线区13第一连接部14第二连接部15第一感测部16第二感测部131第一连接端141第二连接端151第一测试端161第二测试端21软性电路板22布线区23第一连接部24第二连接部25第三连接部26第一感测部27第二感测部28第三感测部G金手指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T1第一待测单元T2第二待测单元M测试治具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将可由以下的实施例说明而得到充分了解,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据此完成,然而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并非可由下列实施例而被限制其实施型态。本文中用语“较佳”是非排他性的,应理解成“较佳为但不限于”,任何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所描述或者记载的任何步骤可按任何顺序执行,而不限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顺序。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应仅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均等方案确定,不应由实施方式示例的实施例确定。用语“包括”及其变化出现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时,是开放式的用语,不具有限制性含义,并不排除其他特征或步骤。请参阅图1A及图1B,本专利技术的软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FPCB)11较佳包含布线区12、第一连接部13、第二连接部14、第一感测部15以及第二感测部16。第一连接部13由布线区12的一侧朝向第一方向D1延伸,第一感测部15由布线区12的另一侧朝向相反于第一方向D1的第二方向D2延伸。第一感测部15与第一连接部13通过布线区12内的第一走线(图未示)电连接。其中,第一感测部15及第一连接部13的末端较佳形成为金手指G的形式,利用金手指G端将信号导通至其他装置上。第二连接部14与第一连接部13类似,由布线区12的同一侧朝向第一方向D1延伸,第二感测部16由第一感测部15接续设置并朝向第二方向D2延伸。于此实施例中,第一感测部15具有第一面积,第二感测部16具有第二面积,且第一面积等于第二面积,但不以此为限。类似地,第二感测部16与第二连接部14通过布线区12内的第二走线(图未示)电连接。其中,第二感测部16及第二连接部14的末端较佳形成为金手指G的形式。需说明的是,第一走线与第二走线较佳可经由分层的布线方式来设置。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感测部15与第二感测部16为共平面的方式接续设置,如图2B所示,由A-A’视角来看,第一感测部15与第二感测部16位于同一平面上。于实际应用中,第一连接部13及第二连接部14可以连接至测试治具上,第一感测部15及第二感测部16则可视需求连接至不同的待测模块。据此设计,在单一软性电路板于连接部固定外型或尺寸的情况下,也能测试不同规格的待测模块。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待测模块以显示模块为例,但不以此为限。换言之,只要是对于有测试需求的电子装置,皆可导入于本实施例软性电路板的设计中。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请参阅图2A~图2C。本实施例在于第一感测部15及第二感测部16的尺寸不同。也就是说,第一感测部15所具有的第一面积与第二感测部16所具有的第二面积不相同,但不以此为限。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感测部15的面积大于第二感测部16的面积,两者亦为共平面接续的方式设置。如图2B所示,当欲测试第一待测单元T1时,将软性电路板11的第一感测部15电连接至第一待测单元T1的第一测试端151,再将第一连接部13电连接至测试治具M的第一连接端131。测试治具M收发信号并经由软性电路板11传递至第一待测单元T1。需说明的是,第一待测单元T1的测试端151与第一感测部15较佳具有相同面积,且测试端151的接点(图未示)与第一感测部15的金手指G相对应。请参阅图2C,当欲测试第二待测单元T2时,将软性电路板11的第二感测部16电连接至第二待测单元T2的第二测试端161,再将第二连接部14电连接至测试治具M的第二连接端141。测试治具M收发信号并经由软性电路板11传递至第二待测单元T2。同样地,第二待测单元T2的测试端161与第二感测部16较佳具有相同面积,且第二待测单元T2的测试端161的接点(图未示)会与第二感测部16的金手指G相对应。需说明的是,因为不同的待测单元仅适用于其对应的感测部,待测单元仅能与其对应的感测部产生信号感应,因此在测试时并不会有信号干扰的情形。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如图3所示,软性电路板11的结构亦与前述实施例类似,其差异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软性电路板,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布线区;一第一连接部及一第二连接部,由该布线区的一侧朝一第一方向延伸;一第一感测部,由该布线区的另一侧朝一第二方向延伸;以及一第二感测部,由该第一感测部朝该第二方向延伸,其中该第一感测部与该第二感测部为共平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性电路板,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布线区;一第一连接部及一第二连接部,由该布线区的一侧朝一第一方向延伸;一第一感测部,由该布线区的另一侧朝一第二方向延伸;以及一第二感测部,由该第一感测部朝该第二方向延伸,其中该第一感测部与该第二感测部为共平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性电路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感测部具有一第一面积,该第二感测部具有一第二面积,该第一面积与该第二面积为相同或不同。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性电路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感测部与该第一连接部通过该布线区内的第一走线电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性电路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感测部与该第二连接部通过该布线区内的第二走线电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性电路板,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三连接部及一第三感测部,其中该第三连接部由该布线区的该侧朝该第一方向延伸,该第三感测部由该第二感测部朝该第二方向延伸,且该第三感测部与该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慧升,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瀚宇彩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