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瑞钊专利>正文

双气囊可冲洗气管插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30366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3 19: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气管插管技术领域,是一种双气囊可冲洗气管插管;其包括气管内导管、上气囊、下气囊、上气囊注气连接管、下气囊注气连接管和冲洗连接管;在气管内导管的下侧外上下间隔固定有上气囊和下气囊,在气管内导管下部的管壁实体内分别设有相互独立的上气囊注气孔道、下气囊注气孔道和冲洗孔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通过上气囊与下气囊的双气囊结构交替充气与放气,能够缓解单个气囊对气管粘膜的压迫,避免气道粘膜损伤;通过冲洗连接管和冲洗孔道能够将气管内分泌物或异物清洗并吸出清除,避免双气囊交替使用时口咽分泌物流入气道深部引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降低气管插管相关感染的发生几率,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气管插管
,是一种双气囊可冲洗气管插管
技术介绍
在急救、重症监护、手术过程中,很多情况需要使用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维持呼吸;气管插管的末端有一长圆形气囊,气囊在充气状态下能够将气管与导管之间的腔隙封闭,在保证患者有效通气的情况下,将流入气管内的口咽部分泌物阻塞滞留于气囊上方,避免口咽分泌物流入气道深部引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但在使用过程中,较长时间的气管插管及气囊内压力过高会导致气管粘膜损伤,从而引起较高的声门下插管后狭窄的发生;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只能采用听诊、滴定式的气囊充气(放气)的方式确定气囊压力或容积,并通过间断气囊放气的方法使得气管粘膜血液供应恢复控制气囊,尽量减小气管对气道的压迫,避免气管粘膜损伤;但该方法很难操控,无法确保能够在有效封闭气道的情况下,使气囊对气管粘膜的压迫降低至安全范围,因此在气管插管后,依然存在产生气管粘膜损伤或引起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气囊可冲洗气管插管,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较长时间的气管插管及气囊内压力过高,导致气管粘膜损伤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双气囊可冲洗气管插管,包括气管内导管、上气囊、下气囊、上气囊注气连接管、下气囊注气连接管和冲洗连接管;在气管内导管的下侧外上下间隔固定有上气囊和下气囊,在气管内导管下部的管壁实体内分别设有相互独立的上气囊注气孔道、下气囊注气孔道和冲洗孔道,上气囊注气孔道的下端口与上气囊相连通,上气囊注气孔道的上端口处外接固定有上气囊注气连接管;下气囊注气孔道的下端口与下气囊相连通,下气囊注气孔道的上端口处外接固定有下气囊注气连接管;冲洗孔道的下冲洗口位于下气囊的上侧外;在冲洗孔道的的上端口处外接固定有冲洗连接管。下面是对上述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上述气管内导管可为朝右下弯曲的弯管,上气囊注气孔道位于气管内导管前侧管壁实体内;下气囊注气孔道位于气管内导管后侧管壁实体内。上述冲洗孔道可位于气管内导管右侧凸管壁实体内。上述气管内导管的下出口可为斜切面端口,上气囊顶端至气管内导管下出口的斜切面顶端之间的距离在5厘米至6.5厘米之间;上气囊和下气囊的长度均在1.8厘米至2.2厘米之间。上述冲洗孔道的径向宽度可在1毫米至3毫米之间。上述上气囊注气连接管和下气囊注气连接管的进口端可分别固定安装有指示球囊;下气囊注气连接管上的指示球囊呈红色;上气囊注气连接管的指示球囊呈黄色;或/和,冲洗连接管的进口端固定安装有冲洗管接头。本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通过上气囊与下气囊的双气囊结构交替充气与放气,能够缓解单个气囊对气管粘膜的压迫,避免气道粘膜损伤;通过冲洗连接管和冲洗孔道能够将气管内分泌物或异物清洗并吸出清除,避免双气囊交替使用时口咽分泌物流入气道深部引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降低气管插管相关感染的发生几率,安全可靠。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附图1中Ⅰ处放大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气管内导管,2为上气囊,3为下气囊,4为上气囊注气孔道,5为下气囊注气孔道,6为冲洗孔道,7为上气囊注气连接管,8为下气囊注气连接管,9为冲洗连接管。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附图1、2所示,该双气囊可冲洗气管插管包括气管内导管1、上气囊2、下气囊3、上气囊注气连接管7、下气囊注气连接管8和冲洗连接管9;在气管内导管1的下侧外上下间隔固定有上气囊2和下气囊3,在气管内导管1下部的管壁实体内分别设有相互独立的上气囊注气孔道4、下气囊注气孔道5和冲洗孔道6,上气囊注气孔道4的下端口与上气囊2相连通,上气囊注气孔道4的上端口处外接固定有上气囊注气连接管7;下气囊注气孔道5的下端口与下气囊3相连通,下气囊注气孔道5的上端口处外接固定有下气囊注气连接管8;冲洗孔道6的下冲洗口位于下气囊3的上侧外;在冲洗孔道6的的上端口处外接固定有冲洗连接管9。上气囊2通过上气囊注气连接管7和上气囊注气孔道4充气或放气;下气囊3通过下气囊注气连接管8和下气囊注气孔道5充气或放气;患者在插管后,可通过上气囊2与下气囊3的双气囊结构实现交替充气,来缓解单个气囊对气管粘膜的压迫,从而避免气道粘膜损伤;上气囊2与下气囊3在交替使用时,为避免口咽分泌物流入气道深部,在下气囊3放气前,通过冲洗连接管9和冲洗孔道6注水冲洗,再通过冲洗连接管9和冲洗孔道6将气管内分泌物或异物吸出清除,避免口咽分泌物流入气道深部引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降低气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几率,安全可靠。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双气囊可冲洗气管插管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如附图1、2所示,气管内导管1为朝右下弯曲的弯管,上气囊注气孔道4位于气管内导管1前侧管壁实体内;下气囊注气孔道5位于气管内导管1后侧管壁实体内。气管内导管1为软管;在插管时,气管内导管1会沿其弧度方向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而气管内导管1的弯折变形角度过大,势必会影响到气管内导管1上的注气孔道,严重时会导致注气孔道阻断,气囊无法充气放气;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将上气囊注气孔道4和下气囊注气孔道5分别布置在气管内导管1前后两侧的管壁实体内,因气管内导管1会沿其弧度方向变形对气管内导管1前后两侧管壁实体内的影响较小,因此在插管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上气囊注气孔道4和下气囊注气孔道5畅通,保证入气管后上气囊2和下气囊3能够正常的充气或放气,使用更可靠。如附图1、2所示,冲洗孔道6位于气管内导管1右侧凸管壁实体内。气管内导管1的凸管壁实体一侧的圆弧半径大,冲洗孔道6设置在气管内导管1右侧凸管壁实体内不易出现因气管内导管1弯曲变形而发生阻断的情况,保证冲洗孔道6有效畅通。根据需要,气管内导管1的下出口为斜切面端口,上气囊2顶端至气管内导管1下出口的斜切面顶端之间的距离在5厘米至6.5厘米之间;上气囊2和下气囊3的长度均在1.8厘米至2.2厘米之间。这样不仅使上气囊2与下气囊3分别能够作用于患者气管上,还能够保证有效的人工或机械通气,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根据需要,冲洗孔道6的径向宽度在1毫米至3毫米之间。径向宽度在1毫米至3毫米之间的冲洗孔道6,既能保证气管内导管1的使用强度,又可保证冲洗,还能避免患者气管内的气管内分泌物或异物堵塞冲洗孔道6,使用效果佳。根据需要,上气囊注气连接管7和下气囊注气连接管8的进口端分别固定安装有指示球囊;下气囊注气连接管8上的指示球囊呈红色;上气囊注气连接管7的指示球囊呈黄色;或/和,冲洗连接管9的进口端固定安装有冲洗管接头。红色的指示球囊和黄色的指示球囊可便于医护人员区分上气囊注气连接管7和下气囊注气连接管8;红色具有警示的作用,警示医护人员在对下气囊3放气时要先冲洗后放气,以免发生分泌物流入气道深部引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冲洗管接头方便冲洗连接管9连接冲洗装置。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双气囊可冲洗气管插管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气囊可冲洗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管内导管、上气囊、下气囊、上气囊注气连接管、下气囊注气连接管和冲洗连接管;在气管内导管的下侧外上下间隔固定有上气囊和下气囊,在气管内导管下部的管壁实体内分别设有相互独立的上气囊注气孔道、下气囊注气孔道和冲洗孔道,上气囊注气孔道的下端口与上气囊相连通,上气囊注气孔道的上端口处外接固定有上气囊注气连接管;下气囊注气孔道的下端口与下气囊相连通,下气囊注气孔道的上端口处外接固定有下气囊注气连接管;冲洗孔道的下冲洗口位于下气囊的上侧外;在冲洗孔道的上端口处外接固定有冲洗连接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气囊可冲洗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管内导管、上气囊、下气囊、上气囊注气连接管、下气囊注气连接管和冲洗连接管;在气管内导管的下侧外上下间隔固定有上气囊和下气囊,在气管内导管下部的管壁实体内分别设有相互独立的上气囊注气孔道、下气囊注气孔道和冲洗孔道,上气囊注气孔道的下端口与上气囊相连通,上气囊注气孔道的上端口处外接固定有上气囊注气连接管;下气囊注气孔道的下端口与下气囊相连通,下气囊注气孔道的上端口处外接固定有下气囊注气连接管;冲洗孔道的下冲洗口位于下气囊的上侧外;在冲洗孔道的上端口处外接固定有冲洗连接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可冲洗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气管内导管为朝右下弯曲的弯管,上气囊注气孔道位于气管内导管前侧管壁实体内;下气囊注气孔道位于气管内导管后侧管壁实体内。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气囊可冲洗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冲洗孔道位于气管内导管右侧凸管壁实体内。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气囊可冲洗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气管内导管的下出口为斜切面端口,上气囊顶端至气管内导管下出口的斜切面顶端之间的距离在5厘米至6.5厘米之间;上气囊和下气囊的长度均在1.8厘米至2.2厘米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瑞钊杨静
申请(专利权)人:李瑞钊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疆;65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